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84篇
  免费   946篇
  国内免费   2975篇
安全科学   997篇
废物处理   399篇
环保管理   770篇
综合类   5998篇
基础理论   1477篇
污染及防治   1817篇
评价与监测   572篇
社会与环境   500篇
灾害及防治   375篇
  2024年   38篇
  2023年   195篇
  2022年   548篇
  2021年   545篇
  2020年   522篇
  2019年   387篇
  2018年   407篇
  2017年   463篇
  2016年   465篇
  2015年   571篇
  2014年   652篇
  2013年   877篇
  2012年   788篇
  2011年   833篇
  2010年   739篇
  2009年   715篇
  2008年   670篇
  2007年   612篇
  2006年   546篇
  2005年   372篇
  2004年   265篇
  2003年   249篇
  2002年   241篇
  2001年   216篇
  2000年   204篇
  1999年   145篇
  1998年   146篇
  1997年   100篇
  1996年   98篇
  1995年   66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51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75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6年   2篇
  192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根据研究区地下水样品测试结果,该文选定与Cr(Ⅵ)极强相关,且物理化学性质较稳定的钠离子作为研究地下水中Cr(Ⅵ)迁移规律的踪迹指标,并采用钠离子复合电极建立了踪迹指标现场检测方法。实验结果表明,钠离子浓度在5~500 mg/L线性范围内的电极响应斜率为-61.09 mV/pNa(103%),方法检出限为0.69 mg/L,加标回收率为92.8%~103.4%,现场测试结果与实验室测试结果一致。该研究根据踪迹指标钠离子与污染物现场检测数据,构建了钠离子与Cr(Ⅵ)浓度比值的对数函数,并有效识别出主污染源、次级污染源、污染物迁移主路径、潜在污染区、潜在影响区及背景区,为铬渣类污染场地土壤和地下水环境风险评价及污染修复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2.
33.
为强化长江经济带资源整合与共享,集成统一规范的大数据平台,基于“十一五”“十二五”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数据和模型库资源,以面向服务的架构(SOA)和模块化设计为支撑,遵循“五横两纵四统一”的平台架构设计思路,应用大数据挖掘、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长江经济带水质目标管理平台.平台基于长江经济带水生态环境功能分区,兼顾不同类别水质目标管理技术的协调性、衔接性和适应性,对水质目标管理相关信息进行跟踪、模拟、分析和三维可视化表达,在水生态环境功能分区管理、数据汇交与信息共享、容量总量管理、风险评估与预警等方面实现业务化运行,实现全景式水质达标形势研判、一体化风险联防联控.平台已在国家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研究中心进行业务化运行,将有效提升长江经济带水环境综合管理能力,同时可为其他重要流域水质目标管理提供信息化工作参考.   相似文献   
34.
35.
36.
文章以成都市2011~2016年统计数据为基础,构建成都市环境绩效评估指标体系,采用4种客观赋权法(均权法、熵值法、标准离差法和CRITIC法)和一种主观赋权法(专家评分法)进行权重分配实验,得到了不同方法下指标体系的权重分配结果、环境绩效指数(EPI)和排名结果。结果表明,4种客观赋权方法在权重分配结果和EPI指数方面与专家评分法具有较大差异。但不同方法间的排名差异则较小;对排名结果进行进一步分级评价后,一致性随着差异减小而提高。笔者认为,客观赋权法不适合单独使用,其结果也不适合以绝对值的形式出现;以排名等较宏观的形式来应用客观赋权法的成果可以有效提高结果的可用性并减小争议。多种赋权法相结合方式是未来环境绩效评估工作中权重分配工作更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37.
长江经济带磷矿生产行业水污染防治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8.
为探明亚慢性氟中毒致小鼠海马损伤及分子机制,选用ICR雄性小鼠140只,随机分为对照(C)、低氟(LF)、高氟(HF)、低氟(LF)+L钙离子通道激动剂(FPL)、低氟(LF)+L钙离子通道抑制剂(NIF)、高氟(HF)+激动剂(FPL)、高氟(HF)+抑制剂(NIF) 7组,分别饮用自来水、5、30 mg·L~(-1)氟化钠水溶液90 d,氟染毒第84 d分别腹腔注射生理盐水、FPL64176、Nifedipine7d.同时,采用开场行为及水迷宫检测学习记忆能力;通过HE切片染色观察海马形态结构;根据试剂盒说明检测脑组织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酶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利用RT-PCR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海马内凋亡相关分子CaMKⅡ和Bax、Bcl-2基因/蛋白表达.结果发现,HF组、LF+FPL组和HF+FPL组小鼠毛发粗糙,暴躁不安.LF、HF组小鼠自发活动、探究行为及空间学习记忆力显著下降(p0.05),海马细胞损伤,SOD、GSH-PX活性极显著下降(p0.01),CaMKⅡ基因/蛋白表达水平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上调,Bax基因/蛋白表达水平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上调,Bcl-2基因/蛋白表达水平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下调,Bax与Bcl-2基因/蛋白表达水平比值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上调;LF+FPL、HF+FPL处理加剧了上述基因/蛋白表达水平,LF+NIF、HF+NIF组可逆转上述基因/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提示,氟中毒致脑损伤与L型钙离子通道及下游相关分子表达异常密切相关,而L钙离子通道抑制剂(Nifedipine)能改善氟暴露造成的海马损伤.  相似文献   
39.
Copper-exchanged chabazite (Cu/CHA) catalysts have been found to be affected by alkali metal and alkaline earth ions. However, the effects of Na+ ions on Cu/SAPO-34 for ammonia 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 (NH3-SCR) are still unclear.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mechanism, five samples with various Na contents were synthesized and characterized. It was observed that the introduced Na+ ion-exchanges with H+ and Cu2 + of Cu/SAPO-34. The exchange of H+ is easier than that of isolated Cu2 +. The exchanged Cu2 + ions aggregate and form “CuAl2O4-like” species. The NH3-SCR activity of Cu/SAPO-34 decreases with increasing Na content, and the loss of isolated Cu2 + and acid sites is responsible for the activity loss.  相似文献   
40.
The toxic effects of the composites of Fe~0 and Cu~0 with different percentages of CNTs were examined based on the activity of bacterial bioluminescence and seed germination. In terms of the EC_50 values, the toxic effects of Cu~0 on bacterial bioluminescence and seed germination were approximately 2 and 180 times greater than that of Fe~0, respectively. The toxicity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CNT content in the Cu-CNT mixtures for both organisms,whereas opposite results were observed with Fe-CNT mixtures. The mean toxic effects of Cu-CNT(6%) were approximately 1.3–1.4 times greater than that of Cu-CNT(0%), whereas the toxic effects of Fe-CNT(6%) were approximately 2.1–2.5 times lower than that of Fe-CNT(0%) for both the bioluminescence activity and seed germination. The causes of this phenomenon are unclear at this point. More research will be needed to elucidate the mechanism of the toxicity of nano-mixture materials and the causes of the different patterns of toxicity with Cu-and Fe-CNT mixtur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