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20篇
  免费   438篇
  国内免费   2036篇
安全科学   532篇
废物处理   268篇
环保管理   512篇
综合类   3978篇
基础理论   963篇
污染及防治   1429篇
评价与监测   360篇
社会与环境   286篇
灾害及防治   266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92篇
  2022年   288篇
  2021年   237篇
  2020年   241篇
  2019年   205篇
  2018年   228篇
  2017年   291篇
  2016年   234篇
  2015年   320篇
  2014年   421篇
  2013年   548篇
  2012年   466篇
  2011年   531篇
  2010年   462篇
  2009年   412篇
  2008年   424篇
  2007年   404篇
  2006年   375篇
  2005年   318篇
  2004年   236篇
  2003年   263篇
  2002年   233篇
  2001年   201篇
  2000年   203篇
  1999年   157篇
  1998年   129篇
  1997年   118篇
  1996年   123篇
  1995年   112篇
  1994年   76篇
  1993年   62篇
  1992年   57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30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2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The spatial concentrations, seasonal trends, profiles and congener pairs of ambient polychlorinated dibenzo-p-dioxins (PCDDs) and polychlorinated dibenzofurans (PCDFs) were investigated within a seasonally active sampling scheme during Jun 2008 and Jan 2009 in Tianjin City, northern China. The PCDD/F concentrations ranged 14.2-172 fg I-TEQ/m3 (average 69.3 fg I-TEQ/m3) in summer and (89.8-1.01) × 103 fg I-TEQ/m3 (average 509 fg I-TEQ/m3) in winter, respectively, except for the E-waste dismantling site where much higher values were observed (1.04 × 103 fg I-TEQ/m3 in summer and 7.123 × 103 fg I-TEQ/m3 in winter). The results indicated a significantly seasonal trend with higher TEQ values in winter as compared with summer, which could be related to increased emission sources and seasonal variations of the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height. 2,3,4,7,8-PeCDF was the dominant contributor to the total PCDD/F toxic equivalents, and 2,3,7,8-TCDD was detected at almost all the sampling sites in winter. Most of the similarly substituted PCDD/F congener pairs exhibited high correlations, suggesting that they might have similar environmental fate or sources. But different season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PCDD/F concentrations indicated that the emission sources might be intermittent.  相似文献   
992.
Six common algal fatty acids (FAs) with different numbers of double bonds, lipophilic fractions and proteins extracted from the diatom Navicula pelliculosa and algal cells were chlorinated to evaluate their potential in generating disinfection by-products (DBPs).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more double bonds in the FAs, the higher the amounts of chloroform and dichloroacetic acid (DCAA) produced, but such a pattern was not observed for trichloroacetic acid (TCAA). Based on the previously reported composition of fatty acids in algal lipids, the DBP generation potentials of algal lipids were calculated. These predicted values were much lower than those measured in the chlorinated algal lipophilic fraction, suggesting unknown lipophilic fraction(s) served as potent DBPs precursors. Another calculation attempted to predict DBP production in algal cells based on algal lipid and protein composition, given quantified measured DBP production per unit algal lipid and proteins. Th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observed DBP production was similar to that predicted (< 35% difference), suggesting that algal biochemical compositions may serve as a bioindicator for preliminary estimation of chloroform, DCAA and TCAA formation upon chlorinating algae.  相似文献   
993.
MBR活性污泥培养驯化过程中生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以MBR反应器启动调试阶段的活性污泥为主要研究对象,系统考察了传统活性污泥法(Conventional activated sludge,CAS)污泥接种至MBR反应器内污泥培养驯化过程中生物多样性情况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演变规律.同时,在传统污水污泥检测指标的基础上,对各阶段污泥中总细菌基因组DNA进行提取,应用PCR-DGGE分子生物学技术获得了相应的凝胶电泳图谱并进一步分析了菌群间的相似性.结果表明,以CAS污泥为接种污泥在MBR反应器内培养驯化过程中微生物的多样性变化突出,细菌群落结构演替明显,不同阶段菌群间的相似性说明了各阶段菌群的演变关系:污泥培养驯化是一个逐步有序的过程,微生物随反应器内不同时期及环境的变化而调整,逐渐演变成适应MBR工艺的群落结构.  相似文献   
994.
采用氢氧化钽为吸附剂,对水中磷酸盐的吸附性能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吸附时间、pH值、磷酸盐的初始浓度、反应温度对吸附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pH值越小,氢氧化钽对磷酸盐的吸附量越大,当pH值为2时氢氧化钽对磷酸盐的吸附性能优,并且pH值对磷酸盐的吸附量影响较大;磷酸盐的初始浓度越大,吸附量越大,吸附平衡时间越短;氢氧化钽对磷酸盐的吸附量和吸附速率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在25℃、pH=2、初始浓度为200 mg/L、吸附30 min时达到平衡时最大吸附量为76.69 mg/g。吸附后的氢氧化钽红外谱图在1066 cm-1处出现特征峰,该峰恰好是吸附磷酸盐的伸缩振动峰,并且在638 cm-1与670 cm-1之间Ta-O键由于磷酸盐的吸附发生了蓝移。采用6 mol/L的NaOH对吸附了磷酸盐的氢氧化钽进行解吸,当pH=12时解吸率为52.45%。研究结果表明,氢氧化钽能够有效的去除水溶液中磷酸盐的吸附剂。  相似文献   
995.
污泥活性炭理化性质表征及吸附抗生素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以北京方庄污水处理厂的浓缩和脱水污泥为原料,采用ZnCl2活化法分别制备污泥活性炭。对制得的污泥活性炭进行表征,并将其应用于加替沙星废水的处理。研究2种污泥活性炭吸附反应的吸附时间、吸附剂投加量、pH值、初始浓度4个因子对吸附量的影响,设计正交实验。正交实验结果表明:2种污泥活性炭受到4个因子影响程度相当,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但短期吸附时,脱水污泥表现出更好的吸附性能。初始浓度对吸附量的影响最大,获得最大吸附量的条件组合为:初始浓度200 mg/L,投加量0.05 g,pH=9,t=2 h。浓缩和脱水污泥活性炭的最大吸附量分别可达34.541 mg/g和34.925 mg/g,表明2种污泥活性炭对加替沙星均有良好的吸附效果。污泥活性炭作为一种废水吸附剂,是废水处理的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996.
蒋小红 《环境工程》2012,(Z2):486-488
异位稳定化技术处理重金属污染土壤在国内外已有应用,但鲜有大规模工程应用时的控制关键及操作要求的报道。本研究根据异位稳定化处理技术的特点,采用该技术处理重金属复合污染且修复时间有限的目标污染场地,通过合理控制稳定剂投加量、土壤理化性质、施工工艺及养护条件等各项影响因素,取得了很好的处理效果,可为类似污染场地提供借鉴和经验。  相似文献   
997.
研究了Fenton氧化技术在改善污泥脱水性能方面的效果,以污泥比阻和毛细吸水时间来表征污泥的脱水性能,探讨了体系的pH和反应时间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以及Fenton氧化对污泥溶解性物质(SCOD+多聚糖+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研究表明,Fenton氧化能够明显改善污泥的脱水性能。在体系的pH=3时,反应1h后,Fenton氧化处理后污泥的CST从处理前的130.9s减少到19.7s,降幅85%;污泥SRF从处理前的3.58×108 s2/g降低到1.05×107 s2/g,降幅97%。同体系处理污泥SCOD、上清液中多聚糖和蛋白质的含量分别增加了3.7倍、2.6倍和1.5倍。  相似文献   
998.
道路交通噪声不同预测模型之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前,我国在进行道路交通噪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主要使用的预测模型有2009声导则模型、2006规范模型,此外,也有部分噪声评价工作采用了德国的CadnaA软件。因各种模型在使用条件和参数选取等方面存在不同,导致预测结果存在差异。如何选取合适的预测模型,一直是国内学者不断研究想解决的问题。本文对已有道路交通噪声进行现场实测,通过设计不同的预测模式进行模型验证,将预测结果与实测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这五种噪声预测模式中,模式一、模式四、CadnaA软件的噪声预测值与实际情况最相符,模式一绝对预测误差昼间在3.3-6.0 dB(A)之间,夜间在-3.4-0.2 dB(A)之间。使用2009声导则模型、2006规范模型相结合的预测模式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999.
通过分析水泥炉窑氮氧化物(NOx)生成机理、脱除技术以及国内外水泥炉窑脱硝现状并结合我国具体情况,探讨适合我国的水泥炉窑切实可行脱硝技术,为"十二五"期间我国水泥炉窑开展烟气脱硝整治工作提供技术性方向。  相似文献   
1000.
文章选用具有较强选择性和吸附性的13X沸石和活性炭作为吸附材料,以人工配置的含氨氮废水模拟实际废水,分别以溶液pH值、吸附时间、初始浓度和投加顺序等作为影响因素,通过实验来系统地考察所选材料对废水中氨氮的去除技术参数。结果表明:所选材料具有较好、较稳定的吸收效果,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13X沸石在pH值为中性,吸附时间为40 min时对氨氮的去除率最大,达87.9%。且在相同实验条件下,先投放活性炭再投放沸石去除氨氮的效果较好,比先投放沸石然后投放活性炭的效果高出25%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