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49篇
  免费   341篇
  国内免费   1069篇
安全科学   362篇
废物处理   184篇
环保管理   386篇
综合类   2405篇
基础理论   632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818篇
评价与监测   309篇
社会与环境   216篇
灾害及防治   146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58篇
  2022年   176篇
  2021年   138篇
  2020年   166篇
  2019年   134篇
  2018年   165篇
  2017年   181篇
  2016年   161篇
  2015年   209篇
  2014年   245篇
  2013年   350篇
  2012年   301篇
  2011年   357篇
  2010年   301篇
  2009年   276篇
  2008年   289篇
  2007年   272篇
  2006年   259篇
  2005年   226篇
  2004年   172篇
  2003年   165篇
  2002年   179篇
  2001年   141篇
  2000年   124篇
  1999年   83篇
  1998年   69篇
  1997年   52篇
  1996年   41篇
  1995年   44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2年   1篇
  1970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61.
为了定量评价细粒子PM2.5的人体肺部暴露水平,首先,对暴露、暴露量、剂量、暴露评价等多个概念进行了明确界定,在此基础上,重点引入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ICRP)的人体肺部PM浓度模型对人体肺部PM2.5的浓度进行了模拟,定量化研究了广州市抽样人群PM2.5的作用剂量,作用剂量直接反映了进入人体肺部污染物的量.结果表明,广州市抽样人群平均PM2.5的作用剂量在肺部咽喉以外部分(ET)、支气管部分(BB)、肺泡空隙区(AI)分别为576.8 ̄975.9μg·d-1、357.5 ̄619.8μg·d-1、154.4 ̄290.1μg·d-1.  相似文献   
862.
兰-白城市群主要大气污染物网格化排放清单及来源贡献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甘肃兰-白城市群为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重工业基地,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较大.研究高空间分辨率的污染物排放清单对于区域空气质量预报预警、减排方案模拟研究及大气污染防治等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以兰州和白银为主要研究区域,基于研究区域污染源排放及统计年鉴等数据资料,建立了兰(2015年)-白(2016年)城市群7种(类)主要大气污染物网格化排放清单,并对其空间排放特征以及排放源贡献进行了详尽地讨论分析.结果表明,兰-白城市群7种主要污染物年排放量分别为:NOx 2.22×105 t、NH3 4.53×104 t、VOCs 7.74×104 t、CO 5.62×105 t、PM10 4.95×105 t、PM2.5 1.91×105 t和SO2 1.37×105 t.其中CO的排放量最大,NH3的排放量最小.本清单与北大和清华MEIC清单对比结果表明,交通源排放3个清单一致性较高,CO排放总量和其工业源排放与北大和清华MEIC清单排放源相差30%~40%,推测原因主要为清单计算过程中排放因子、分辨率和数据年份的差异.本清单网格化空间分布显示除NH3外的其他6种(类)污染物,排放主要集中在市区,排放源中工业非燃烧过程源均为最大贡献占比,NH3的主要贡献源是氮肥的施用及禽畜排放,其污染分布受耕地分布等因素影响较大.因此,减少工业非燃烧过程源、整合优质高效电力供应、使用清洁能源、严格控制工地扬尘、工业粉尘和做好城区绿化等,能有效地降低兰-白城市群NOx、VOCs、CO、PM10、PM2.5和SO2这6种(类)主要污染物的排放.NH3的减排则主要可从控制氮肥的使用及减少禽畜排放两方面考虑.本研究还利用蒙特卡洛法分析了排放清单的不确定性,NH3的不确定性最大为-31%~30%,CO的不确定性最小为-18%~16%,清单整体可信度较高.  相似文献   
863.
韩玉麟  魏红  郝淼  耿琳  张洁莹 《环境化学》2021,40(3):717-728
通过紫外吸收光谱,三维荧光光谱结合平行因子分析(EEMs-PARAFAC)方法及主成分分析(PCA),研究了夏季渭河西安段水体中的溶解性有机质(DOM)的组成、来源,及其与水质指标的相关性.在研究区域共检出2种类别5个不同的DOM组分,分别为类腐殖质荧光组分C1、C2、C3、C5和1个类蛋白类荧光组分C4,5个组分具有同源性.对比分析光谱斜率S、SUVA254、α355和DOC浓度,上游(S1—S5)和下游(S13—S17)各组分分子量和腐殖化程度接近但来源有所差异,中游(S6—S12、S18—S19)分子量和腐殖化程度最低;研究区域DOM和CDOM浓度值变化基本保持一致.通过三维光谱参数和主成分分析进行DOM源解析,内源贡献率为72.36%,外源贡献率为12.45%,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4.81%;污废水排放是组分C1、C4的主要来源,C2、C3、C5则来源于城市景观水体和湿地公园中微生物和浮游动植物的活动产生,TN与外源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而TP与内源相关性较高.水质指标DO、DOC、COD、TN、TP与DOM组分有较强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一定程度上能够利用荧光组分组成和特征反映渭河夏季的水质状况.  相似文献   
864.
为定量研究不同时期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不同驱动特征,以地处农牧交错带的晋北地区为例,采用非监督分类与人工目视解译相结合的方法,获取研究区1986~2010年间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状况,采用典范对应分析(CCA)方法定量分析了不同阶段LUCC的自然与人为驱动特征.结果表明:1)CCA在分析长时期序列LUCC驱动力上有较好的解释力,CCA排序可以很好地提取LUCC与自然、人为因素之间的关系,反映不同时期土地利用变化受到的驱动作用;2)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草地、林地为主,土地利用变化类型以耕地与草地、林地与草地之间的互相转移为主;3)从不同时期LUCC的驱动因子来看,人口密度、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降水、坡度和高程是研究区各时期LUCC的主要驱动力;研究区在1986~1995年间LUCC的主要驱动力来自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需求,而随着时间的推进,坡度和高程等地形因素的驱动作用也愈来愈重要;4)从不同地类变化的驱动因子来看,耕地、草地等地类向居民用地、工矿用地转移的主要驱动力是人口和经济的发展;而林地,草地等土地覆被类型之间的转移主要受到坡度,高程和降水等自然因素的驱动.  相似文献   
865.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velop the multiple regression models to evaluate the formation of trihalomethanes (THMs) and haloacetonitriles (HANs) during chlorination of source water with low specific ultraviolet absorbance (SUVA) in Yangtze River Delta, Chin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egression models of THMs exhibited good accuracy and precision, and 86–97 % of the calculated values fell within ±25 % of the measured values. While the HANs models showed relatively weak evaluation ability, as only 75–83 % of the calculated values were within ±25 % of the measured values. The organic matter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DOC) or UV absorbance at 254 nm] and bromide exerted the most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formation of HANs. While for THMs, besides the organic matter and bromide, reaction time was also a key factor. Comparing the models for total THMs (T-THMs) in this study with others revealed that the regression models from the low SUVA waters may have low DOC coefficients, but high bromide coefficients as compared with those from the high SUVA waters.  相似文献   
866.
Pyrite and other iron sulfides are readily oxidized by dissolved oxygen in aqueous phase, producing acidity and Fe2+, which causes significant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pplications of surface coating agents (Na2SiO3 and KH2PO4) were conducted at Boeun (Chungbuk, South Korea) outcrop site, and their efficiencies to inhibit the oxidation of sulfide minerals were monitored for a long-term period (449 days). The rock sample showed positive Net Acid Production Potential (NAPP = 20.23) and low Net Acid Generation pH (NAGpH = 2.42) values, suggesting that the rock sample was categorized in the potential acid-forming group. For the monitored time period (449 days), field study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Na2SiO3 effectively inhibited the pyrite oxidation as compared to KH2PO4. Na2SiO3 as a surface coating agent maintained pH 5–6 and reduced oxidation of pyrite surface up to 99.95 and 97.70 % indicated by Fe2+ and SO4 2? release, respectively. The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and energy-dispersive X-ray spectrometer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morphology of rock surface was completely changed attributable to formation of iron silicate coating.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treatment with Na2SiO3 was highly effective and it might be applicable on field for inhibition of iron sulfide oxidation.  相似文献   
867.
Under the intensive agricultural system, direct application of animal slurries to soils can provide a sustainable disposal of these wastes by inducing positive changes in soil quality and fertility. However, how animal wastes quantitatively affect the key nutrients (C, N, P and S) transforming soil enzymes is not clearly known. A greenhouse spinach cultivation study demonstrated that pig slurry, either in raw (RS) or processed (aerobically aged) (PS) form, significantly (p?β-glucosidase (23–39%), urease (59–103%), nitrate reductase (73–103%) and dehydrogenase (27–72%)) and microbial growth in soil as compared to the unamended control. However, it did not significantly (p?>?.05) alter the aryl sulphatase enzyme activity. Slurry applications also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macro (N, P and K) and micronutrients (Cu, Mn, Zn and Fe) uptake by spinach plant and hence the yield (2.9–3.38 times higher than control). Similarly, compared to chemical fertilisers the application of pig slurries improved soil b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parameters as well as plant nutrients uptake. This study demonstrated the closing of global energy and nutrient cycles through land application of animal wastes without compromising the crop yield.  相似文献   
868.
福州市PM2.5污染过程中大气边界层和区域传输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福建省会福州市2013年1月空气质量变化为对象,分析大气边界层变化和周边区域污染物传输对福州市大气颗粒物PM2.5的影响.利用福州市2013年1月逐日地面和探空观测资料以及NCEP提供的2013年1月FNL分析资料,通过大气边界层要素与PM2.5浓度之间的相关性,对PM2.5污染过程的大气边界层特征进行分析;同时采用HYSPLIT后向轨迹模拟及区域风场相关矢分析对影响福州雾霾的污染物区域传输路径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地面气温与PM2.5浓度呈正相关,地面风速与PM2.5浓度呈负相关,近地面边界层条件有利于霾颗粒物的形成和累积.但不同于我国东部主要污染源区霾污染过程中存在大气边界层逆温,福州PM2.5污染过程中并未出现大气边界层逆温结构,这一边界层结构的垂直混合可有利于区域传输的污染物从上层大气到达近地面从而加重福州霾污染,福州是华东地区一个PM2.5污染物的主要接受区,PM2.5污染物主要以外源输送为主.2013年1月份福州市清洁日近地面风向为海洋吹向大陆的东南风,霾污染日则为大陆吹向海洋的偏北风,PM2.5污染物主要从长三角地区、苏北以及安徽河南一带通过东北和西北方向的传输路径影响福州的空气质量.  相似文献   
869.
基于物质流分析的中国减物质化趋势及循环经济成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红 《自然资源学报》2015,30(11):1811-1822
物质流分析通过测量经济活动物质投入的数量、强度及其变化即物质化或减物质化趋势,能够反映可耗竭自然资源损耗和环境退化的总体情况,也是评价循环经济发展成效尤其是资源综合利用对物质消耗影响的一个有效工具。论文运用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了中国2000-2013年直接物质投入及其与特定经济特征的关系,确定了资源利用强度变化趋势,评价了中国循环经济实践尤其是资源综合利用的成效。发现2000-2013年中国直接物质投入总量持续增加、单位GDP直接物质投入先上升后下降,说明中国已进入了相对的减物质化阶段;第二产业比重先增加后下降的变化趋势是直接物质投入强度变化的格兰杰原因;中国的资源综合利用总量增加但综合利用率仍很低,未对直接物质投入强度产生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影响;未来中国直接物质投入总量和人均值在很长时间内还将继续增加。  相似文献   
870.
重庆市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服务动态变化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借助遥感数据和GIS空间分析技术,选取生物多样性维持、土壤保持、水源涵养和固碳4种生态系统服务建立评估模型,对2000—2010年重庆市域内3个重要生态功能区——三峡库区水源涵养重要区(下称三峡重要区)、秦巴山区水源涵养重要区(下称秦巴重要区)和都市区“四山”生态屏障重要区(下称“四山”重要区)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变异特征进行综合研究. 结果表明:①2000—2010年,三峡重要区4种生态系统服务均呈增强趋势. ②秦巴重要区内,生物多样性维持和水源涵养功能总体较好,并且持续增强;固碳功能有所减弱,该时段内固碳功能高等级面积减少了931.90 km2. ③“四山”重要区土壤保持和水源涵养功能有所增强,生物多样性维持和固碳功能略有减弱. ④重庆市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服务以中和较高等级分布为主,空间差异较大,异质性明显. 生态系统服务较好区域主要分布在渝东北秦巴山区以及中西部植被覆盖较好的山脊;市域中部长寿、垫江、涪陵等区县生态系统服务相对较弱. 10 a间,重庆市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服务总体呈变好趋势,但局部地区有所减弱,主要表现为秦巴和“四山”重要区固碳功能的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