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018篇 |
免费 | 386篇 |
国内免费 | 234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86篇 |
废物处理 | 145篇 |
环保管理 | 221篇 |
综合类 | 1269篇 |
基础理论 | 500篇 |
污染及防治 | 971篇 |
评价与监测 | 126篇 |
社会与环境 | 95篇 |
灾害及防治 | 12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6篇 |
2023年 | 69篇 |
2022年 | 137篇 |
2021年 | 97篇 |
2020年 | 85篇 |
2019年 | 94篇 |
2018年 | 82篇 |
2017年 | 111篇 |
2016年 | 143篇 |
2015年 | 180篇 |
2014年 | 221篇 |
2013年 | 266篇 |
2012年 | 196篇 |
2011年 | 210篇 |
2010年 | 192篇 |
2009年 | 167篇 |
2008年 | 163篇 |
2007年 | 128篇 |
2006年 | 148篇 |
2005年 | 103篇 |
2004年 | 89篇 |
2003年 | 77篇 |
2002年 | 85篇 |
2001年 | 112篇 |
2000年 | 74篇 |
1999年 | 70篇 |
1998年 | 72篇 |
1997年 | 51篇 |
1996年 | 39篇 |
1995年 | 36篇 |
1994年 | 30篇 |
1993年 | 21篇 |
1992年 | 18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14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6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 毫秒
851.
华南退化草坡自然恢复中物种多度分布的动态与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华南地区退化草坡自然恢复过程中物种多度格局的动态及其模拟,尚缺乏较为系统的研究.文章探讨是否不同演替阶段群落适合不同的种多度模型,是否存在一个最佳模型以揭示演替过程中群落结构的某些内在数量特征;还要推导多个模型的尺度转换形式.为此,在地处南亚热带的鹤山退化草坡选取处于不同演替阶段的2个典型群落样地,分木本层和草本层调查每个维管植物种的多度;且选择7个具有不同函数形式和广泛代表性的种多度模型,均在倍程(即log2)尺度下拟合数据,运用卡方检验和调整决定系数评估各个模型的适合性.结果表明:(1)7个模型的适合性顺序为:对数柯西>对数双曲正割>对数正态>对数级数>生态位优先占领>断棒>重叠生态位,其中对数柯西适合全部数据,重叠生态位则全部不适合;(2)各模型适合与否和演替阶段无关;(3)左截断对数柯西模型预测的种多度分布显示,随着群落演替,上层(木本层)罕见种比例减少、常见种比例增多,下层(草本层)则相反,这与实际相符.对数柯西分布具有普适性,能最好地反映退化草坡自然恢复中种多度分布的格局与动态. 相似文献
852.
铜胁迫对高丹草和紫花苜蓿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高丹草(Sorghum×S.sudanes)和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为试验材料,通过水培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Cu处理对两种牧草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随着Cu处理浓度增加,两种牧草叶、茎、根生物量逐渐下降,并在100μmol.L-1 Cu2+处理后达到显著水平。Cu胁迫导致两种牧草气孔导度、RuBP羧化酶的最大羧化效率、最大电子传递速率调控的RuBP再生的潜在速率和磷酸丙糖利用中有机磷的释放速率、以及叶绿素质量分数降低,最终导致净光合速率降低。Cu胁迫下,两种牧草二氧化碳饱和点和二氧化碳饱和点净光合速率降低,而二氧化碳补偿点却升高。另外,Cu处理还降低了两种牧草的蒸腾速率和日间呼吸速率。且在光合、蒸腾和呼吸作用参数的变化幅度上高丹草要大于紫花苜蓿。这些结果表明Cu胁迫抑制了两种牧草的生长、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和呼吸作用,而且对高丹草的抑制作用要强于紫花苜蓿;Cu胁迫下光合作用的下降不仅与气孔导度的下降相关,而且与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受阻有关。这些研究结果可为筛选和培育耐Cu和富集Cu的牧草品种和用牧草修复铜污染水体及土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53.
齐齐哈尔市大气微生物污染水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不同月份大气微生物数据分析得出:一年中1、2月份污染轻;6~10月份污染重,通过对不同功能区大气微生物数据分析得出:人群密集、绿化差的“一百”采样点污染重,人群稀疏、绿化较好的“二厂”采样点污染较轻.与此同时应用制定的污染分级标准划分了各功能区、各月污染状况. 相似文献
854.
镉胁迫对向日葵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溶液培养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镉(0、0.05、0.1、0.5和1 mg/L)处理7 d对向日葵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镉处理浓度的增加,向日葵幼苗对镉的吸收显著增加。1 mg/L镉浓度处理时,叶、茎和根中镉浓度分别为0.05 mg/L镉处理时的16.3、19.2和581倍;根中积累的镉含量明显高于叶和茎, 各浓度根部积累的镉分别为叶和茎的37.8~63倍和29.4~41倍。镉胁迫显著抑制向日葵幼苗生长和叶绿素合成,当镉浓度达1 mg/L时,整株植物生物量和总叶绿素含量分别为对照的55.9%和52.6%。镉胁迫下向日葵幼苗游离脯氨酸和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增加,1 mg/L镉浓度时,根中含量分别为对照的4和5.8倍。向日葵幼苗可溶性蛋白含量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变化与镉胁迫浓度呈明显的倒U字型关系,可溶性蛋白含量在0.05 mg/L镉浓度时达到最大值,叶、茎、根中的POD活性分别在0.1、0.1和0.05 mg/L镉浓度时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855.
Baoyuan Guo Jiao Meng Xinyu Wang Chengnan Yin Weiyu Hao Baiwen Ma Zhang Tao 《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2020,14(1):2
856.
天然锰砂去除水中的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天然锰砂是一种廉价、高效的水处理用材料,但尚未用于水中砷的去除。实验研究了反应时间、砷形态、初始砷浓度、温度、溶液初始pH对吸附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天然锰砂对As(Ⅲ)的吸附能力大于As(Ⅴ)。25℃时,固液比为10 g/L的条件下,天然锰砂对初始浓度为5.0 mg/L的砷溶液吸附过程经72 h基本达到平衡,平衡时对As(Ⅲ)和As(Ⅴ)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4.5%和85.9%。吸附过程符合Lagergren准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和假二级反应动力学模型。相比之下,假二级动力学模型拟合程度更高。对As(Ⅲ)和As(Ⅴ),45℃时的吸附量均大于25℃时。不同温度下,天然锰砂对As(Ⅲ)和As(Ⅴ)的吸附过程更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在溶液初始pH为3~10范围内,锰砂对砷的吸附能力受pH的影响较小。实验结果表明,天然锰砂是一种具有实际应用潜力的除砷材料。 相似文献
857.
研究了吹脱-沸石吸附法处理荧光粉生产废水.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氨吹脱工艺中影响NH3-N去除率因素的重要性顺序为:pH>温度>气液比.当pH=11、气液比(V/V)=100:1、温度T=40℃、吹脱时间t=120 min,吹脱工艺对荧光粉生产废水中NH3-N的去除率为74.46%.试验确定的沸石吸附单元较佳的工艺参数为:滤速0.04 m/min、接触时间14min、pH=7.5,吹脱-沸石吸附工艺总NH3-N去除率96.04%.试验结果表明再生沸石氨吸附性能稳定,适于高氨氮的荧光粉生产废水处理. 相似文献
858.
859.
黑碳是生物质与化石燃料不完全燃烧的产物,在环境介质中广泛存在,因其具有吸附、固碳、氧化还原等物理化学作用而备受关注。溶解态黑碳平均分子量约为1~10 kDa,O/C值约为0.5~0.8,含有丰富的芳香微域结构和极性基团。溶解态黑碳可作为环境污染物的重要吸附载体,影响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分配传输和生物利用度。因其结构中含有大量酚类、醌类等基团,溶解态黑碳可作为电子传递载体或反应物参与污染物的氧化还原过程。此外,溶解态黑碳具有光化学活性,其产生·OH、1O2和3DBC*的表观量子产率分别约为(6~14)×10-5,(3.4~5.5)×10-2和(4~7.5)×10-2,可通过光敏化作用影响有机污染物的光化学转化。本文基于大量文献调研,较系统地回顾梳理了有关溶解态黑碳的来源与赋存、理化性质和环境效应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研究做出评论和展望,旨在促进考虑溶解态黑碳影响污染物转化规律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860.
啶氧菌酯是一种新型的内吸性杀菌剂,本研究对其水生生物的毒性和累积风险进行了评估。啶氧菌酯原药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显示,96 h-LC50为0.0509 mg a.i.·L-1。设置0.005 mg·L-1(1/100LC50)和0.05 mg·L-1(1/10LC50)2个浓度8 d生物累积试验。在0.005 mg·L-1组,第8天斑马鱼体内啶氧菌酯浓度达到0.48 mg·kg-1,生物富集系数(BCF8 d)缓慢增长到80.00。而在0.05 mg·L-1组,第8天斑马鱼体内的啶氧菌酯浓度为5.27 mg·kg-1,BCF8 d值为99.42。研究表明,啶氧菌酯对斑马鱼为有剧毒,同时具有中等生物累积效应。因此在使用过程中,需要考虑其对水生生物的毒性和水生食物链的放大效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