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244篇 |
免费 | 414篇 |
国内免费 | 1498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498篇 |
废物处理 | 156篇 |
环保管理 | 349篇 |
综合类 | 2909篇 |
基础理论 | 676篇 |
污染及防治 | 868篇 |
评价与监测 | 271篇 |
社会与环境 | 255篇 |
灾害及防治 | 17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6篇 |
2023年 | 112篇 |
2022年 | 253篇 |
2021年 | 246篇 |
2020年 | 268篇 |
2019年 | 202篇 |
2018年 | 243篇 |
2017年 | 253篇 |
2016年 | 232篇 |
2015年 | 259篇 |
2014年 | 268篇 |
2013年 | 388篇 |
2012年 | 387篇 |
2011年 | 380篇 |
2010年 | 327篇 |
2009年 | 302篇 |
2008年 | 282篇 |
2007年 | 260篇 |
2006年 | 269篇 |
2005年 | 191篇 |
2004年 | 122篇 |
2003年 | 141篇 |
2002年 | 165篇 |
2001年 | 129篇 |
2000年 | 88篇 |
1999年 | 82篇 |
1998年 | 77篇 |
1997年 | 49篇 |
1996年 | 44篇 |
1995年 | 21篇 |
1994年 | 32篇 |
1993年 | 19篇 |
1992年 | 16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3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2篇 |
197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1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固定化混合菌修复油污染地表水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辽河油田受石油污染的河床底泥中筛选出一株芽孢杆菌(Bacillus sp.)和一株黄杆菌(Flavobacterium sp.),采用二次交联化学方法对2株细菌单独及混合固定,分别进行了不同接种量的固定化细菌对油的降解,以及固定化混合菌对环境的耐受性和在自然地表水中对油的降解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时间内固定化混合菌对油的降解效果明显优于固定化单株菌,而且都优于游离菌。固定化混合菌pH在6~10、温度在20~40℃范围内能保持较好的活性。在120 h时,固定化混合菌对自然地表水中油的降解率达94.5%,对地表水中COD的去除率达89.6%。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显示,固定化载体的微观结构适合细菌的生长,固定化混合菌在载体内部形成高密度的菌群。以上的研究为固定化微生物应用于油污染地表水的生物修复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2.
143.
Tingting Fang Ruisong Pan Jing Jiang Fen He Hui Wang 《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2016,10(6):16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salinity on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 biodegradation,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naphthalene dioxygenase gene (ndo) diversity of a halophilic bacterial consortium with the 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 (DGGE) approach. The consortium was developed from oil-contaminated saline soil after enrichment for six times, using phenanthrene as the substrate. The prominent species in the bacterial consortium at all salinities were identified as halophilic bacteria Halomonas, Alcanivorax, Marinobacter, Idiomarina, Martelella and uncultured bacteria. The predominant microbes gradually changed associating with the saline concentration fluctuations ranging from 0.1% to 25% (w/v). Two ndo alpha subunits were dominant at salinities ranging from 0.1% to 20%, while not been clearly detected at 25% salinity. Consistently, the biodegradation occurred at salinities ranging from 0.1% to 20%, while no at 25% salinity, suggesting the two ndo gene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gradation. The phylogenetic analysis revealed that both of the two ndo alpha subunits were related to the classic nah-like gene from Pseudomonas stutzeri AN10 and Pseudomonas aeruginosa PaK1, while one with identity of about 82% and the other one with identity of 90% at amino acid sequence level. We concluded that salinity greatly affected halophilic bacterial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also the functional genes which were more related to biodegradation. 相似文献
144.
双酚A是一种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环境雌激素,具有生殖和神经毒性,但低剂量长期暴露对发育期青少年的危害性常常被低估或忽视。本研究以4周龄雄性清洁级小鼠为实验对象,以茶油作为溶媒对照,分别以双酚A浓度为0μg·m L-1、0.1μg·m L-1、10μg·m L-1和1 000μg·m L-1的茶油灌胃小鼠8周,然后利用彗星电泳法检测各组小鼠脑细胞的DNA损伤。结果显示,不同浓度双酚A暴露8周后,彗星电泳图像显示小鼠脑细胞DNA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随着暴露剂量的增加,带有彗尾的脑细胞比率从对照组小鼠的9.5%分别升高到暴露组小鼠的34.5%、36.0%和50.5%,细胞总体的尾部DNA含量、尾长和尾矩也都逐渐增加,而且各双酚A暴露组小鼠与溶媒对照组小鼠脑细胞都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这说明中长期双酚A暴露(包括低浓度环境暴露)会导致雄性幼龄小鼠脑细胞的DNA损伤。 相似文献
145.
研究纳米硫化镉(Nano-Cd S)材料对肺癌细胞系A549的毒性及氧化损伤作用。培养A549细胞,经传代后接种于6孔板中,每孔2 m L完全培养基,接种次日进行染毒。用直径20~30 nm、长度80~100 nm的Nano-Cd S进行染毒,染毒浓度分别为0、5、10、20、40和80 mg·L~(-1)。染毒24 h后用MTT检测细胞存活率,以存活率在80%左右的浓度为后续实验染毒浓度。应用流式细胞技术,用荧光探针法检测A549细胞的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含量,PI-Annexin-V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用试剂盒检测细胞中超氧化物岐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以及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判断细胞氧化损伤情况。不同浓度Nano-Cd S处理细胞24 h之后,细胞存活率随剂量的增加而下降,浓度为10、20、40和80μg·L~(-1)时,存活率分别为(88.71%±0.80%)、(81.93%±3.06%)、(75.23%±1.13%)和(70.66%±5.63%),且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浓度为10和20 mg·L~(-1)的Nano-Cd S染毒24 h后,胞内ROS含量和细胞凋亡率随染毒剂量的增加而增加(P0.05);浓度为10 mg·L~(-1)时,细胞凋亡率为(6.26%±0.44%)。与对照相比,各染毒组SOD和CAT活性和MDA含量升高,20 mg·L~(-1)染毒组SOD和CAT活性和MDA含量高于10 mg·L~(-1)染毒组(P0.05)。研究表明,纳米硫化镉能引起A549细胞的氧化损伤和细胞凋亡,具有明显的细胞毒性。 相似文献
146.
147.
Li Hui Lu Jun Li Qu-Sheng He Bao-Yan Mei Xiu-Qin Yu Dan-Ping Xu Zhi-Min Guo Shi-Hong Chen Hui-Jun 《Environmental geochemistry and health》2016,38(1):99-110
Environmental Geochemistry and Health - Leaching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desalination levels and sediment depths on potential bioavailability of heavy metal (Cd,... 相似文献
148.
149.
对佛山市2011—2014年O_3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ρ(O_3)日变化呈现明显的单峰特征,2011—2014年O_3日最大8小时滑动均值(O3-8 h)的年评价值没有出现显著的下降趋势,超标值多出现在8—10月。夏季O3-8 h与日平均气温的相关系数较高,O_3污染多发生在气温30℃,相对湿度为50%~70%的气象条件下。相对湿度60%,气温为20~25℃,也可能出现O3污染。10℃时,不同的温度条件下,O_3与PM_(2.5)存在正相关关系。在不同的季节时段,O_3-8 h基本随着ρ(NO_2)/ρ(NO)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150.
研究了不同分析方法、去浊度手段和预处理方式对地表水总磷测定的影响。结果表明:钼酸铵分光光度法在跨界水体联合监测中较连续流动分析法、氯化亚锡还原光度法、孔雀绿-磷钼杂多酸分光光度法更为适用;在水样没有色度的情况下,采用浊度-色度补偿法和离心法都能有效消除浊度干扰,相对误差±10%;预处理方式的不同是导致各监测单位测定结果可比性差的最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