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04篇
  免费   729篇
  国内免费   1223篇
安全科学   921篇
废物处理   70篇
环保管理   348篇
综合类   3293篇
基础理论   547篇
污染及防治   119篇
评价与监测   279篇
社会与环境   284篇
灾害及防治   195篇
  2024年   33篇
  2023年   110篇
  2022年   287篇
  2021年   304篇
  2020年   340篇
  2019年   210篇
  2018年   231篇
  2017年   241篇
  2016年   209篇
  2015年   288篇
  2014年   255篇
  2013年   315篇
  2012年   379篇
  2011年   383篇
  2010年   355篇
  2009年   285篇
  2008年   308篇
  2007年   340篇
  2006年   346篇
  2005年   229篇
  2004年   156篇
  2003年   118篇
  2002年   100篇
  2001年   82篇
  2000年   90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6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951.
利用厌氧反应装置,以腈纶废水为处理对象,通过2组试验,对比了微量金属(Co)投加前后废水中有机物降解情况、累积产气量、三维荧光光谱图以及微生物生长情况,研究了微量Co对腈纶废水厌氧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Co的投加浓度〔以ρ(CoCl2)计〕为1.0 mg/L时,CODCr去除率达71.7%,累积产气量达到22.5 mL;当Co的投加浓度超过10 mg/L时,CODCr去除率为20%左右,累积产气量8.5 mL,未投加Co元素的空白对照组CODCr去除率为43.1%,累积产气量为10 mL.显示微量Co对腈纶废水厌氧生物降解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52.
不同稳定剂对污染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稳定效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壳聚糖、单宁酸和羟基磷灰石对沉积物中的重金属进行稳定化处理,并运用毒性浸出方法(TCLP)和重金属形态变化来评价其稳定效果.结果表明:壳聚糖、单宁酸及羟基磷灰石对于沉积物中重金属具有明显的稳定效果,羟基磷灰石对4种重金属Pb、Cu、Zn和Cd的稳定效率最高,分别达到90.03%、80.46%、60.40%和79.23%,单宁酸次之,壳聚糖对Zn的稳定效率随添加量增大而略有下降;羟基磷灰石使Pb、Cu、Zn和Cd的稳定态比例分别增加30.55%、16.83%、11.43%和15.39%,稳定态增加比例明显大于壳聚糖和单宁酸.   相似文献   
953.
针对传统的填埋场稳定化时间长等问题,采用生物强化技术以加速填埋场的稳定化进程.以反复筛选与多次传代培养的性能稳定的功能菌群为基础,通过研究不同组合的功能菌群对填埋场所产渗滤液及填埋垃圾稳定过程的影响,构建了一组能加速填埋场稳定化进程的复合菌系.结果表明,该复合菌系较其他组合功能菌群对渗滤液指标影响最大,渗滤液的产量、COD和氨氮影响最大,使各指标在填埋初期达到峰值后明显消减,分别在49,30和44d后持续低于其他各组,且氨氮浓度130d后低于10mg/L,达到国家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 16889-2008)规定的渗滤液氨氮排放标准.渗滤液累计产量、COD和氨氮总量在整个填埋周期较对照组分别减少了26.66%、26.59%和25.40%,降低了填埋场的污染负荷.该复合菌系对垃圾稳定化指标影响最大,至填埋结束时,填埋垃圾TOC 、TN和C/N较对照组分别低39.6%、18.95%和25.48%,垃圾沉降率和总有机质生物降解率分别较对照组提高了9.99%和26.23%.  相似文献   
954.
广州地区紫外辐射特征和模式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的紫外观测数据,研究了广州的紫外辐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2005年和2006年广州各月份紫外辐射强度的极值的最大值都出现在7月,2006年的达到了55.48W/㎡,极值的最小值也都出现在1月,2005年最小只有23.17W/㎡.利用NCAR(美国大气研究中心)的TUV模式,模拟研究了2005年11月16~29日一次从清洁到灰霾过程的典型个例,模拟的结果与实际观测基本一致,模式研究表明,在污染较轻时,TUV模式能够很好的模拟晴天紫外辐射的日变化,模式与实测之间有约7%~15%的误差. 随着污染的加剧,模式的偏差也变大.气溶胶对紫外辐射的影响相当大,在气溶胶污染严重时可使紫外辐射降低40%,气溶胶对紫外辐射的短波谱也有较大的影响,随着污染的加重,对紫外辐射的短波衰减会加强.  相似文献   
955.
宁波东钱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动态及水质生物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4月—2010年1月,对东钱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季度调查,并对其环境状况进行生物学评价.共记录底栖动物3门4纲28属30种,其中寡毛类5种、水生昆虫18种、软体动物7种.底栖动物密度、生物量和群落周年次级生产量分别为1 233 m-2、8.0 g/m2(以湿质量计)和35.3 g/(m2.a)(P/B系数法估算),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秋、冬季显著高于春、夏季.东钱湖底栖动物优势种为红裸须摇蚊、长跗摇蚊、菱跗摇蚊和霍甫水丝蚓,红裸须摇蚊为冬季单一优势种.依据底栖动物密度的多维序列分析,可将东钱湖分为4个湖区.基于GIS平台,运用克里格插值法,构建动物参数及BI(Hilsenhoff生物指数)的空间分布格局,显示东钱湖底栖动物群落具有较强的空间异质性:摇蚊幼虫多分布在谷子湖及中部湖区,而软体动物主要聚集在中部偏西南及北部湖区.BI评价结果表明,东钱湖的整体水质为中度污染(BI为7.58),其在时空上有较大差异.其中,2009年4、7、9月为轻度污染(BI为6.66~7.33),2009年11月—2010年1月为中度污染(BI为8.32~8.39);在空间尺度上,中部及北湖偏东部湖区污染较轻,其次为谷子湖及五里塘湖区,南湖偏南部湖区污染较重.   相似文献   
956.
秦艳红  秦玮  蒋自强  袁琦  陈诚  高洁  刘晨 《环境化学》2021,40(12):3947-3954
利用大气细颗粒物水溶性离子在线监测仪(Marga 1S)分别与API 100E和Thermo 43i同时测量环境空气和二氧化硫(SO2)标气,进而评估了湿式旋转溶蚀器对SO2吸收效率及其测量干扰.研究结果显示,基于API 100E和Marga 1S测得的2017年南京市环境空气SO2浓度分别为(17.1+7.7)μg·m-3和(9.6±5.9)μg·m-3,Marga 1S较API 100E低43.8%,当API 100E监测SO2浓度低于25 μg·m3时,API 100E和Marga 1S的相对误差较大,秋、冬季Marga 1S测量结果与API 100E最为接近,夏季Marga 1S测量结果偏低;基于实验室研究发现,Marga 1S和Thermo 43i的相关系数r为0.999,相关性较好,Marga 1S的测量结果偏低,与环境空气结论一致.湿式旋转溶蚀器对SO2吸收效率为82.1%-91.7%,随着SO2浓度逐渐升高,湿式旋转溶蚀器的吸收效率逐渐升高,60 μg·m3附近时吸收效率趋于稳定.高浓度SO2条件下,颗粒态中SO42-残留率介于0.43%-1.34%之间,高浓度SO2对颗粒物SO42-组分监测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957.
我国现行环境空气中甲醛的标准测定方法普遍难以满足当前大气监测中对痕量浓度水平甲醛的监测需要。在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的基础上改进得到的乙酰丙酮荧光法具有更低的检出限和更高的灵敏度,适用于大气中痕量浓度水平甲醛的监测。基于乙酰丙酮荧光法设计了甲醛在线监测系统,并对其主要性能指标进行了评估测试。测试结果显示,该系统的吸收效率为98.9%~100.1%,检出限为0.045 4×10-9,精密度为0.44%,线性误差为-0.55%,线性范围为0.0~80.0×10-9,响应时间为282 s,单日零点漂移为-0.04×10-9~1.33×10-9,单日跨度漂移为-0.90×10-9~3.45×10-9。测试结果表明,其各项性能指标均能满足当前对大气环境中痕量浓度水平甲醛的监测需求。  相似文献   
958.
基于北京市PM2.5和PM10质量浓度、组分浓度以及降水数据,利用数理统计、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分别从降水总量、降水时长和降水前颗粒物浓度3个角度研究降水对PM2.5、PM10的清除作用,同时以一次典型降水过程为例,具体分析降水对颗粒物的影响。结果表明:降水总量的增加有助于促进PM2.5、PM10的清除,随着降水总量增加,PM2.5、PM10的平均清除率提高,有效清除的比例增加;连续降水可增强对大气颗粒物的湿清除作用,连续降水达3d可有效降低PM2.5、PM10浓度;降水对PM2.5、PM10浓度的清除率和大气颗粒物前一日的平均浓度有较好的正相关性。降水对大气颗粒物的清除可分为清除、回升和平稳3个阶段,各个阶段大气颗粒物的变化趋势不同。降水对于大气气溶胶化学组分和酸碱性的改变具有明显作用,对于大气颗粒物各种组分的清除效果不完全相同。对于大气中OC、NO3-、SO42-和NH4+去除率较高,且这4种组分主要以颗粒态形式被冲刷进入降水中,加剧了北京市降水酸化程度。  相似文献   
959.
许天峰  马嫣  郑军  蒋友凌 《环境科学学报》2021,41(11):4353-4365
于2019年11月1日-12月4日在南京北郊对气溶胶光学特性进行观测研究,使用三波长光声黑碳光谱仪(PASS-3)对气溶胶吸收系数βabs和散射系数βsca进行了实时在线观测.结果表明,532 nm处的βabsβsca平均值分别为(31.58±16.84)Mm-1和(168.46±127.09)Mm-1,均低于南京以往的观测值.βabsβsca的日变化呈双峰型,早晚高峰均与交通排放有关.除早晚高峰以外,βsca在13:00-14:00略有回升,这与二次气溶胶的生成有关.本次观测期间气溶胶吸收系数和散射系数在风向为东风、东南风和西风时易出现高值,东风、东南风时受到本地排放的影响,西风时受到外地污染物传输的影响,气溶胶的消光物质主要集中在细粒子上.对观测期间典型污染过程的分析表明,高湿度、低风速的不利扩散条件下本地污染排放与西北向污染气团传输的叠加,使得气溶胶吸收系数和散射系数出现连续高值.吸收系数主要受交通排放影响,而工业源和交通源排放的SO2、NOx等气态污染物经过大气光化学氧化或液相氧化形成的二次气溶胶及其吸湿增长是导致散射系数增强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60.
为解决火灾烟雾颗粒的消光效应对光声火灾检测带来的影响,以近红外激光为光源,结合波长调制技术和谐波检测技术对光声信号和颗粒消光系数进行了测量,并建立了火灾复合探测模型。利用棉绳阴燃、木材热解2组阴燃火实验以及正庚烷明火、木材明火2组明火实验进行了火灾模拟探测,并结合特定算法对结果进行了判定。结果表明系统能较好地对实验产生的CO浓度和烟颗粒消光系数进行探测,且运行稳定,能够满足火灾预警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