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8篇 |
免费 | 30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2篇 |
废物处理 | 1篇 |
环保管理 | 11篇 |
综合类 | 48篇 |
基础理论 | 18篇 |
污染及防治 | 4篇 |
评价与监测 | 2篇 |
灾害及防治 | 3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4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1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6篇 |
2014年 | 4篇 |
2013年 | 7篇 |
2012年 | 9篇 |
2011年 | 6篇 |
2010年 | 4篇 |
2009年 | 8篇 |
2008年 | 6篇 |
2007年 | 9篇 |
2006年 | 6篇 |
2005年 | 4篇 |
2004年 | 1篇 |
2003年 | 1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3篇 |
1999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采用新型工艺UV/微曝气对水中内分泌干扰物4-叔丁基苯酚(BP)进行降解研究.结果表明,UV/微曝气是一种高级氧化法,可以有效去除水中BP;UV/微曝气联用工艺降解BP受本底TOC值、BP初始浓度值、UV光强以及溶液初始pH影响较大.随着TOC值的降低,BP降解速率k1迅速增加;随着光强的增大,BP的降解速率呈线性增长;在189~410 μg/L浓度范围内,k1随着BP浓度的增大而逐步增大,在410~971 μg/L浓度的范围内,k1随着浓度的增大而逐步降低;pH 2.77~4.01范围内UV/微曝气对BP降解速率较大,pH 4.70~8.16范围内UV/微曝气对BP降解速率较低. 相似文献
32.
利用2005年实测叶绿素a浓度数据分析了太湖叶绿素a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利用同步光谱数据,分季节对太湖叶绿素a浓度的反演模型进行研究,从而分析叶绿素a的时空变化对反演模型的影响.首先分析1a内叶绿素a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然后利用反距离加权插值法绘制叶绿素a浓度不同季节空间分布图,分析叶绿素a浓度在不同季节的空间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分春、夏、秋3个季节和中营养化、轻度富营养化、中度富营养化、重度富营养化4个营养状态进行叶绿素a浓度定量反演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太湖叶绿素a浓度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特征.夏季叶绿素a浓度最高,冬季最低,平均浓度分别为56.29μg/L、13.61 μg/L.秋季由于受到夏季高浓度的影响,叶绿素a浓度高于春季,平均值分别为26.43μg/L、34.78μg/L;夏季叶绿素a浓度空间变化最大,冬季全湖叶绿素a浓度含量较为均一,空间变化不明显,秋季空间差异要大于春季;全年北部湖区的空间差异较大,而南部湖区相对较小.不同季节叶绿素a反演算法模型不同,春、秋季波段比值法反演效果较好;而夏季微分法反演效果明显好于其它反演算法,不同营养状态条件下反演算法差异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33.
土地利用变化是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的重要因素,研究土地利用变化与碳储量之间关系对优化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维持区域碳平衡可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以江西省为例,分析1990~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基于PLUS模型,结合自然发展情景、生态优先情景和经济发展情景设置,对2030年江西省土地利用格局进行模拟分析,运用In VEST模型测算1990~2020年及未来不同情景下江西省碳储量变化,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探索江西省不同情景下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时空变化特征,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结果表明:(1)1990~2020年江西省碳储量整体呈下降趋势,共减少4.58×10~7 t.其中,水域和建设用地的面积增加,耕地、林地、草地及未利用地面积减少是导致碳储量减少的主要原因.(2)2030年江西省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在自然发展情景、生态优先情景和经济发展情景下分别为2.20×10~9、2.24×10~9和2.19×10~9 t.(3)3种情景下的碳储量值在空间分布上具有相似性,碳储量高值区域在江西省北部、西北部及西部区域出现集聚,低值区域则在中部区域聚集.研究结果可为江西省未来国土空间规划,提升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34.
太湖CDOM紫外吸收特性及其分子量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于2006年8月16日、2007年3月28日对太湖梅梁湾15个样点和2007年11~12月对全湖61个样点的有色溶解性有机物(CDOM)吸收系数观测数据,对CDOM分子量相对大小的时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梅梁湾地区主要富集的是高分子量CDOM,而大太湖地区则较为复杂,北部地区主要是高分子量的CDOM占据主导地位;而在太湖东西部,主要是低分子量的CDOM;南太湖区域,高分子量的CDOM和低分子量的CDOM相对平衡.不同波长范围内CDOM吸收模型的斜率系数(S)值对CDOM的分子组成的敏感性具有一定的差异性,UVR最为敏感,其次是UV-A,再次为UV-B,UV-C最不敏感.梅梁湾CDOM主要影响因素是陆源,陆源影响的强度随季节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差异,其中8月份最强,其次是3月份,最弱为11月份. 相似文献
35.
渗滤液作为渣堆对周边水土的主要污染源,是污染场地原位风险管控的关键对象。云南某历史遗留冶炼废渣堆出现了渗滤液产生量少、空间分布位置有限的特殊现象。为研究该冶炼废渣堆渗滤液产生的控制条件和影响因素,基于详细勘察和野外现场调查试验结果,构建了渣体包气带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并结合HYDRUS软件分析了不同条件下渣体包气带的水分变化。结果表明:该厚层渣体包气带水分运移深度有限,正常降雨条件下该渣体产生渗滤液的临界深度为8.8 m;暴雨条件下熔炼渣相较于石膏渣和生活垃圾更易产生渗滤液;渣体包气带越厚、初始体积含水率越低、渣体物质组成及其结构越复杂、覆土层越厚的条件下,渣体越难产生渗滤液。该研究结果对我国类似冶炼废渣堆原位风险管控处置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6.
湖泊水体散射特性的研究对湖泊水色要素遥感反演模型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利用AC-S和ECO-BB9实测了巢湖水体的散射系数和后向散射系数,在分析光谱变化特性的基础上,构建了悬浮颗粒物散射系数和后向散射系数的幂函数光谱模型,获得的光谱指数分别为0.86和3.24.研究发现悬浮颗粒物散射系数与TSM和ISM都存在较好的线性函数关系,进而提出水体中总悬浮颗粒物的比散射系数为0.6364(10-3m2·mg-1),无机悬浮颗粒物的比散射系数为0.9108(10-3m2·mg-1).同时,分析了悬浮颗粒物后向散射率和折射指数的变化,其变化范围分别为0.003~0.026和1.02~1.06. 相似文献
37.
38.
中国生物入侵的现状与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文献调研、实地考察与专家咨询相结合的方式,对中国境内森林、湿地、草原、荒漠、内陆水域和海洋等生态系统的外来入侵物种进行调查,共查明488种外来入侵物种并收集其详细信息,包括名称、分类地位、分布、起源、首次发现或引入的地点和时间、入侵途径、危害、营养和环境条件等.在这488种外来入侵物种中,植物265种,动物171种,菌物26种,病毒12种,原核生物11种,原生生物3种.对有较明确入侵时间记载的392种外来入侵物种入侵年代的分析结果表明,1850年以前,仅出现31种外来人侵物种,自1850年起,新的外来入侵物种种数总体呈逐步上升趋势,特别是1950年后的60a间,新出现209种.外来入侵物种首次发现的地点集中在沿海地区及云南和新疆等边疆地区,但首次发现地点有逐步北移的趋势.有意引进与无意引进的外来入侵物种种数所占比例十分接近,近年来无意引进成为首要途径.美洲、欧洲和亚洲其他地区是中国外来入侵物种的主要来源地.外来入侵物种的分布呈现由沿海向内陆逐步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39.
大气沉降是微塑料非主动陆地输入的重要途径. 为了了解昆明市大气微塑料的沉降特性及呼吸暴露风险,在2021—2022年干季和雨季,采集昆明市5个城市功能分区的大气微塑料样品,结合显微镜下观测、拉曼光谱分析和激光红外光谱分析等方法对其进行鉴定分析. 昆明市大气微塑料的平均沉降通量范围为468—2238 n·m−2·d−1,平均值为(1211±498) n·m−2·d−1,形状以纤维(88.2%)、微珠(5.58%)、颗粒(4.86%)为主;颜色以透明(74.88%)和蓝色(10.16%)、不透明(3.56%)、红色(2.38%)等为主;约78.59%的大气微塑料粒径为10—1000 μm;聚合物类型以PET、纤维素、PMMA、PE、PVC、PA、PP为主. 时空分布上,不同功能区大气微塑料的沉降通量依次为:商业交通稠密区>旅游消费聚集区>综合产业园区>住宅区>文教区;雨季微塑料的沉降通量更大((1475±350) n·m−2·d−1),约是干季的1.5倍. 根据人体呼吸暴露风险初步评估结果,昆明市成人平均每天微塑料呼吸摄入量(Daily respiratory intake of atmospheric microplastics,EDI)约为4.830×105 ng·kg−1,儿童平均EDI约2.328×105 ng·kg−1. 不同功能区的EDI从高到低为:商业交通稠密区>综合产业园区>住宅区>文教区>旅游消费区. 本研究结果丰富了大气微塑料研究监测数据,为昆明市大气微塑料的环境污染评价和城市空气污染防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0.
F. Galgani J. F. Chiffoleau P. LE Gall Y. Pichot B. Andral C. Martin 《Chemistry and Ecology》2013,29(2):133-141
We experimented with caging the Mediterranean mussel (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 at various depths for 69 d to measure basic physiological parameters, histological response and bio-accumulation of contaminants in a deep-sea contaminated area. In preliminary experiments, we demonstrated, under artificial pressure conditions, the ability of mussels 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 to tolerate rapid immersion (at a speed of up to 120 m min?1). In situ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using submerged lines enabling mussels to be maintained at depths ranging of 40–1550 m with survival rates ranging from 80 to 38%, respectively.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condition indexes were observed between treated and control specimens. However, histological observations demonstrated a clear reduction in thickness of the digestive epithelium with increasing depth exposure. By determining the contaminants in caged mussels, we found the following values for chromium accumulation: 27.4 μg g?1 dry weight at 580 m depth and 9.8 μg g?1 dry weight at 1550 m. Selected stations were located downstream of an industrial effluent at 420 m. The bi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consequences of deep-sea contamination demonstrate the suitability of caged mussels for monitoring contaminant accumulation.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