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13篇
  免费   293篇
  国内免费   1277篇
安全科学   251篇
废物处理   100篇
环保管理   205篇
综合类   2148篇
基础理论   488篇
污染及防治   553篇
评价与监测   177篇
社会与环境   193篇
灾害及防治   68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79篇
  2022年   152篇
  2021年   170篇
  2020年   180篇
  2019年   135篇
  2018年   144篇
  2017年   187篇
  2016年   176篇
  2015年   210篇
  2014年   181篇
  2013年   268篇
  2012年   273篇
  2011年   273篇
  2010年   204篇
  2009年   222篇
  2008年   212篇
  2007年   238篇
  2006年   196篇
  2005年   120篇
  2004年   111篇
  2003年   97篇
  2002年   85篇
  2001年   59篇
  2000年   52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重金属污染土壤生物毒性的发光菌法测定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向土壤中人为投加重金属污染物,制备了重金属含量不同的一系列污染土壤,对土壤重金属浸提条件进行了探究,并应用明亮发光杆菌T3(Photobacterium phosphoreum T3)对单一Cu、Cd和Pb污染及Cu-Cd和Cu-Pb复合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生物毒性进行了测定。实验结果表明,土壤重金属的最佳浸提剂为0.1 mol/L HCl溶液,最佳浸提时间为2.0 h。在单一重金属污染条件下:Cu表现出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的双重生物效应,而Cd和Pb则表现出浓度与生物毒性的正相关性;3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毒性强弱顺序为Cd>Pb>Cu。在复合重金属污染条件下,由于重金属之间的相互作用,污染土壤的生物毒性增强。  相似文献   
992.
闵骞 《灾害学》1997,12(4):69-74
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依次阐述了1995年江西省3次严重洪涝灾害的灾情、致灾原因等,并与1954年、1983年两次特大洪涝灾害的雨情、水情及灾情进行比较,最后探讨了今后进一步提高防汛减灾效益的对策。  相似文献   
993.
洪水的等级划分及其减灾意义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根据地震,风力等级的数学结构,提出一种洪水等级划分公式;对用等级表示洪水大小的减灾意义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994.
研究了氯磺酚偶氮硫代若丹宁(HSCT)与汞的显色反应。在pH3 8的HAc-NaAc缓冲介质中,TritonX-100存在下,HSCT与汞反应生成2∶1稳定络合物,λmax=550nm,体系ε=8 46×104L·mol-1·cm-1。汞含量在0—1 5mg/L内符合比耳定律。方法可用于水样中痕量汞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995.
研究了通过磷限制条件来达到聚糖菌的选择与富集,同时在驯化过程中还观察到,在第一阶段培养过程中,对除磷效果乙酸比丙酸更加有效。  相似文献   
996.
新型厌氧反应器处理生活污水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岳敏  邱俊华等 《环境与开发》2001,16(2):25-27,29
新型高速厌氧反应器的发生使生活污水的厌氧处理成功可能,介绍了几种厌氧反应器的特点及其在生活污水处理中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997.
吴敏  李丹 《上海环境科学》2003,22(4):265-268
采用厌氧水解—好氧和单独好氧处理两种生化方法对蒽醌染整废水进行了平行对照试验。结果表明,厌氧水解—好氧处理方法可有效地提高该废水的可生化程度。当进水CODcr浓度为400mg/L、色度为800倍时,厌氧水解—好氧处理后出水CODcr可达120—170mg/L,CODcr去除率在63%以上,色度降低至150倍,明显优于单一好氧处理的出水水质。  相似文献   
998.
Anthropogenic Calcium Particles Observed in Beijing and Qingdao, China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Analysis of individual particles collected at Beijing in northern China revealed that particles abundant in calcium (Ca) always constituted a large fraction of mineral particles in the urban atmosphere. The particl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cubic morphologies. The major mineral element in the particles was Ca and few or no other mineral elements were detected. A large number of the particles were in the range of diameter <1 μm, where common natural mineral particles were rarely detected.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Ca particles to the volume of total mineral particles greatly exceeded that of other mineral particles during non-dust-storm periods and was comparable to that during dust-storm periods. Reagent film tests showed that particulate sulfate and nitrate formation on the Ca particles was similar to that on common mineral particles.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a large portion of Ca in the atmospheric particulate matter in Beijing was from anthropogenic sources rather than from natural sources, and the anthropogenic Ca particles acted as a significant medium for the formation of sulfate and nitrate. Similar particles were also detected at Qingdao, a coastal city in northern China. Data of a dust storm event showed that Ca-abundant particles from East China arrived there and moved out of the continent, similarly to Asian dust storm particles, suggesting possible contributions of anthropogenic Ca even in Asian dust storm samples in the downstream areas. Therefore, Ca may not be a good indicator of Asian dust from natural sources. However, the Ca particles, due to their unique shapes and elemental compositions, may provide an indicator for the atmospheric dispersion of anthropogenic particulate matters in East Asia.  相似文献   
999.
石化企业的消防安全评价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以“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等消防规范和德尔菲专家调查法为基础,尝试进行石化企业内自然厂的消防安全评价。评价中,固定消防设施部分以各生产装置和储运设施为单元,各装置、设施的权重在道化学公司火灾、爆炸危险指数法的基础上确定;移动消防力量部分和消防管理部分以厂为单元,各指标的权重由层次分析法确定。对于各指标的评价打分,本暂不给出明确的分级标准,而是在各项指标下设置若干检查要点,专家根据实际情况与相关法规条的符合程度进行打分。最终采用线性加权模型得出评价结果,并根据各指标的整改效果排序确定整改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00.
研究以珠江流域为例,结合美国EPA致癌风险评估模型,通过构建多介质-多途径暴露模型,定量评估了该区域居民暴露于镉(Cd)、滴滴涕(DDT)和多氯联苯(PCBs)等典型EDCs污染物的致癌风险,分析风险来源、暴露介质及暴露途径,并探讨不同环境介质的致癌风险贡献率.结果表明:Cd、DDT和PCBs的暴露剂量达2.36×10-4,6.46×10-5,4.62×10-5mg/(kg·d);暴露途径中经口摄入是最主要途径;总致癌风险为2.04×10-4,高于国内外所规定的可接受致癌风险水平上限(1×10-4),环境介质中蔬菜和大米对致癌风险贡献较大,区域主要典型EDCs污染物Cd和PCBs对致癌风险贡献率较大(分别达44%、4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