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25篇
  免费   389篇
  国内免费   911篇
安全科学   479篇
废物处理   83篇
环保管理   330篇
综合类   2094篇
基础理论   495篇
污染及防治   485篇
评价与监测   222篇
社会与环境   218篇
灾害及防治   119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67篇
  2022年   170篇
  2021年   164篇
  2020年   224篇
  2019年   135篇
  2018年   147篇
  2017年   143篇
  2016年   157篇
  2015年   206篇
  2014年   198篇
  2013年   255篇
  2012年   308篇
  2011年   269篇
  2010年   241篇
  2009年   218篇
  2008年   239篇
  2007年   237篇
  2006年   224篇
  2005年   121篇
  2004年   115篇
  2003年   118篇
  2002年   125篇
  2001年   110篇
  2000年   96篇
  1999年   72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991.
西北地区水资源数量、质量及其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40年降雨、蒸发、径流的同步资料,计算了西北地区的降水总量为7981.9×108m3,地表水资源总量为2164.8×108m3;地下水资源量为1034.6×108m3,扣除重复量后的水资源总量为2304.4×108m3。分析了水资源的地区分布及年内、年际变化规律,评价了西北地区水资源质量,并总结了西北内陆河区径流主要形成于山区,散失于山前平原盆地等水资源六大特点。  相似文献   
992.
刘和  李光伟  云娇  陈坚 《环境科学学报》2006,26(9):1445-1450
应用一种新的微生物分子生态学方法--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T-RFLP)法研究了好氧颗粒污泥和活性污泥在毒性化合物五氯酚(PCP)影响下的废水处理性能及其微生物种群结构的响应.结果表明,PCP浓度为30 mg·L-1时,颗粒污泥和活性污泥的COD去除率为38%、77%,与10~20 mg·L-1 PCP相比,分别下降了56%和15%.另外,PCP浓度为20 mg·L-1时,去除率为13%和58%,与10~20 mg·L-1 PCP相比,分别下降了86%和40%,说明PCP对氨氮去除率的影响大于对COD去除率的影响,对颗粒污泥的影响大于对活性污泥的影响.PCP对好氧颗粒污泥和活性污泥的细菌种群结构都产生了明显的影响,而且好氧颗粒污泥的变化程度大于活性污泥;PCP浓度为30 mg·L-1时,好氧颗粒污泥中的细菌种群数量明显下降,TRFs片段数从26下降到14,但活性污泥中的细菌种群数量基本不变,污泥中细菌种群结构的变化趋势与污泥的水处理性能的变化趋势相一致.  相似文献   
993.
论述了在松花江流域企业中实施清洁生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阐明了实施清洁生产是松花江有机污染防治的重要途径;提出了流域实施清洁生产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994.
含氰电镀废水的氯碱法处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滕华妹  刘键 《环境科技》2001,14(3):14-15
论述了氯碱法处理含氰电镀废水的基本原理、工作条件的选择和调控。并以实例表明该法良好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995.
固定化聚铝的制备及在纸品加工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经水解尿素均匀沉淀 灼烧 ,在素瓷表面制备可能有共价结合的铝胶膜 ;铝胶薄膜载体与经复分解反应制得的氯化铝悬浊液共熟化 ,在其表面生成聚铝 ,经烧结进一步固化而制得固定化聚铝絮凝剂。经三级固定化絮凝剂床处理 ,纸品加工废水的COD、BOD、悬浮物、硫化物、色度等指标可分别降低 93 %、77%、97%、94%、80 %。  相似文献   
996.
脉冲放电等离子体烟气脱硫脱硝工业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40000—50000Nm^3/h工业试验结果表明:烟气温度75℃-80℃,脱硫效率大于90%,脱硝效率大于40%,烟气温度90℃-95℃,脱硫效率大于80%,脱硝效率大于50%;能耗小于3.0Wh/Nm^2;随着温度升高,SO2热化学反应效率逐渐降低;随着氨硫化学计量比增大,氨泄漏逐渐增加,烟气温度90℃。95%,氨泄漏增加更为迅速。并分析了副产物的成分,阐述了脱硫脱硝的机理,探讨了烟气排放的温度。  相似文献   
997.
利用广谱性和特异性组合诱变技术选育辅酶Q10高产菌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提高辅酶Q10产量,采用了对细胞进行全面的非特异性诱变和针对特定途径的特异性诱变相结合的育种策略,以放射型根瘤菌(Rhizobium radiobacter)WSH2601为出发菌株,选择UV射线和亚硝基胍作为诱变剂,在筛选获得放线菌素D抗性突变株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诱变处理,分别获得了放线菌素D和L-乙基硫氨酸双抗性突变株、放线菌素D和维生素K双抗性突变株,以及抗放线菌素D和X-gal利用能力提高的突变株.与出发菌株相比,突变株辅酶Q10的产量提高幅度达25%-37%,其中一株放线菌素D和L-乙基硫氨酸双抗性突变株WSH-E25,胞内辅酶Q10含量和辅酶Q10总产量分别达到2.86mg g DCW^-1和40.0mg L^-1,均比出发菌株提高了37%,且遗传稳定性良好,图6表2参8  相似文献   
998.
有机肥施用对田面水氮磷流失风险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明化肥配施有机肥对田面水氮、磷流失及水稻系统养分吸收的影响,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设置常规施肥处理(FN)、常规施肥减氮磷量20%处理(F0)、减氮磷20%+有机肥处理(F1~F4处理有机肥施用量分别为1 500、3 000、4 500和6 000 kg/hm2)共6个处理,探索化肥减量20%配施有机肥的最优组合.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下,田面水中ρ(TN)、ρ(NH4+-N)均于施肥后第1天达到峰值,随后迅速下降,于第7天后逐渐趋于稳定,ρ(TN)和ρ(NH4+-N)分别维持在各自峰值的5.1%~10.9%与4.8%~9.6%,田面水中ρ(TP)的变化趋势与ρ(TN)相似;F0与F1处理均能有效降低田面水中ρ(TN)和ρ(TP).与FN处理相比,F1处理下ρ(TN)、ρ(NH4+-N)与ρ(TP)平均值分别降低了6.5%、9.1%和3.1%,该处理能够有效地降低氮、磷养分流失风险,且增施有机肥可使水稻增产0.2%~19.8%,地上部分氮、磷累积量随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 < 0.05).综合水稻产量、养分吸收和田面水养分动态等指标发现,F1处理不仅能提高区域双季稻产量,还能有效控制田面水氮、磷养分浓度,降低氮、磷地表径流产生的农田面源污染风险,是针对南方双季稻田的一项"控源节流"优化施肥模式.   相似文献   
999.
为了对全绿吊兰盆栽茎叶系统净化室内空气甲醛污染的效率及其叶片各生理指标的变化特征进行全面研究,采用动态熏蒸系统在甲醛环境下对全绿吊兰进行长达7 d的熏蒸处理,分析盆栽茎叶系统在不同时间段内对空气中甲醛的去除率及熏蒸后叶片的生理变化特性.结果表明,全绿吊兰盆栽茎叶系统在φ(甲醛)为1×10-6、5×10-6及8×10-6时对空气中甲醛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4.4%、48.2%和30.7%,并且白天的去除率(71.1%±0.2%)明显高于夜间(36.2%±0.2%),下午的去除率(60.0%±0.0%)高于上午(50.7%±0.1%),熏蒸后期的去除率(57.0%±0.2%)高于前期(51.9%±0.3%).对熏蒸后全绿吊兰盆栽叶片的生理指标测定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除了叶片中w(叶绿素)和CAT活性下降外,其余生理指标均表现为上升,其中,电导率和H2O2含量的变化最大,φ(甲醛)为8×10-6时分别提高了165.8%和522.2%,而抗氧化酶总活性的增强有效地清除了积累的氧化物,维持了全绿吊兰盆栽的正常生长.另外,经过8×10-6的甲醛熏蒸后,与对照组相比,叶片表面气孔形态变得更加细小狭长甚至完全闭合,但是全绿吊兰盆栽的茎叶外观并无明显受损症状,而且叶片中MDA含量与T-AOC活性在熏蒸后15 d时基本能恢复至正常水平.研究显示,全绿吊兰盆栽对甲醛具有较高的去除能力且有较强的抗耐性及自愈能力,其叶片中各项生理指标的变化则反映了全绿吊兰盆栽与甲醛之间的相互反应机制.   相似文献   
1000.
Benzene homologues are important chemical precursors to the formation of ground-level ozone and secondary organic aerosol (SOA) in the atmosphere, in addition, some toxic species are harmful to human health. Strict countermeasures have been taken to fight air pollution since 2013, and total amount control of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is being promoted in China at present. Therefore, it is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the pollution situation and the control status of ambient benzene homologues in China. This paper reviews research progress from published papers on pollution characteristics, atmospheric photochemical reactivity, health risk assessment and source identification of ambient benzene homologues in recent years in China, and also summarizes policie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control of ambient benzene homologues and the relevant achievements. The total ambient levels of benzene, toluene, ethylbenzene and xylenes (BTEX) shows a declining tendency from 2001 to 2016 in China. The mass concentrations of BTEX are generally higher in southern regions than in northern regions, and they present vertical decreasing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with increasing altitude within the height range of about 5500 m. Toluene has the highest ozone formation potential and SOA formation potential both in urban areas and background areas, while benzene poses an obvious carcinogenic risk to the exposed adult populations in urban areas. Source identification of ambient benzene homologues suggested that local governments should adopt differentiated control strategies for ambient benzene homologues. Several recommendations are put forward for future research and policy-making on the control of ambient benzene homologues in Chi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