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618篇
  免费   669篇
  国内免费   1217篇
安全科学   1090篇
废物处理   818篇
环保管理   2920篇
综合类   4989篇
基础理论   4973篇
环境理论   7篇
污染及防治   5018篇
评价与监测   1213篇
社会与环境   1233篇
灾害及防治   243篇
  2023年   149篇
  2022年   324篇
  2021年   323篇
  2020年   402篇
  2019年   276篇
  2018年   428篇
  2017年   398篇
  2016年   553篇
  2015年   524篇
  2014年   643篇
  2013年   1655篇
  2012年   908篇
  2011年   1148篇
  2010年   904篇
  2009年   974篇
  2008年   1058篇
  2007年   1099篇
  2006年   938篇
  2005年   723篇
  2004年   735篇
  2003年   681篇
  2002年   661篇
  2001年   752篇
  2000年   614篇
  1999年   387篇
  1998年   246篇
  1997年   245篇
  1996年   246篇
  1995年   279篇
  1994年   229篇
  1993年   219篇
  1992年   180篇
  1991年   186篇
  1990年   187篇
  1989年   182篇
  1988年   157篇
  1987年   133篇
  1986年   160篇
  1985年   143篇
  1984年   192篇
  1983年   147篇
  1982年   171篇
  1981年   157篇
  1980年   130篇
  1979年   149篇
  1978年   94篇
  1977年   98篇
  1975年   88篇
  1974年   93篇
  1972年   9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241.
The perception of pitch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42.
243.
244.
245.
为研究超级钢闪光对焊闪光阶段焊件的温度场分布 ,建立了轴对称有限元模型。运用单元死活技术解决闪光时液体过梁爆破引起物质烧损的模拟问题 ,提出了闪光焊过程中电热耦合作用的模拟方法。考虑单元死活的有限元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更加吻合 ,为选择和优化闪光焊焊接参数以及为闪光焊过程顶锻阶段的热力耦合过程的模拟提供了有效的分析手段  相似文献   
246.
ABR反应器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童健  陈晓华 《环境科技》2004,17(4):26-27
类似于多个UASB反应器串联起来运行的ABR反应器具有多种其它反应器不具备的优点,在处理化工颜料黄高盐生产废水的工程中,结合将高效复合微生物技术用于厌氧水解一连续曝气生化工艺取得成功;对ABR反应器而言,正确的设计参数是工程运行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247.
PFU微型生物群落水质鉴别及群落参数变化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基于PFU微型生物群落参数调查数据,对湖北省汉江两条污染带11个站 和湖南常德市水系15个站点所属水质组别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所得典型鉴别函数能够对水质组别作出有效的鉴别,分类函数对站点的水质组别分类正确率达到96%;群落参数对化学综合污染指数的响应不呈简单的线性关系,群落的变化存在一定模式。  相似文献   
248.
利用介质阻挡放电方法对环境污染物CF2ClBr进行了等离子体降解的研究.在前人对该体系的降解产物分析及活性粒子推测的基础上,采用动态反应装置得到了等离子体的发射光谱,进一步确证了等离子体系中出现的CF2、CFCl、F、Cl、Br等主要自由基,并从中推出了等离子态气体可能发生的自由基反应.同时通过发射光谱的分析,近似得到该体系的平均电子能量约为2.42eV.  相似文献   
249.
辽东湾浅水区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7  
根据1999年8月调查资料,对辽东湾浅水区的水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海域大部分涨水指标达到一类水质标准。但无机氮、重金属Pb超标比较严重。河口附近海域水质较差,远岸水质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250.
We present a technique to aspirate amniotic fluid from both sacs in biamniotic twin pregnancies using a single abdominal insertion with a spinal needle. It was successful in 48 out of 55 cases of biamniotic twin pregnancies referred to our perinatal unit between 1985 and 1994. The single insertion technique was used when the inter-amniotic membrane was clearly evident and two separate free amniotic fluid pools could be reached by the operator with a single puncture. An adequate amount of amniotic fluid was sampled from both sacs to make a cytogenetic diagnosis in all cases. There were four fetuses with trisomy 21 in three twin pregnancies. In two cases, only one twin was affected whilst the co-twin was normal, so that a selective feticide was performed. No miscarriages due to genetic amniocentesis were reported. After 1990, all genetic amniocenteses in biamniotic twin pregnancies (except for one case due to late booking) were performed between 14 and 15 weeks of gestation and with all cases except one, it was possible to sample both twins by a single puncture. We suggest that early amniocentesis (14–15 weeks) by a single abdominal puncture could be a reliable and safe alternative to first-trimester chorionic villus sampling in twin pregnanc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