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4篇
  免费   59篇
  国内免费   470篇
安全科学   74篇
废物处理   79篇
环保管理   80篇
综合类   738篇
基础理论   219篇
污染及防治   511篇
评价与监测   46篇
社会与环境   45篇
灾害及防治   31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72篇
  2021年   76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62篇
  2016年   62篇
  2015年   66篇
  2014年   112篇
  2013年   110篇
  2012年   96篇
  2011年   120篇
  2010年   81篇
  2009年   94篇
  2008年   96篇
  2007年   87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IntroductionSustainablewastewatertreatmentsystemsarebeingdevelopedthatminimizeenergyconsumption ,CO2 emission ,andsludgeproduction .However,thesesystemstypicallyyieldeffluentsrichinammonium nitrogen(NH 4 N)andpoorinbiodegradableorganiccarbon ,therebymaki…  相似文献   
962.
公害的演变与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红英  窦贻俭 《灾害学》1999,14(4):71-76
在概述公害的发展与演变的基础上, 简要介绍了地方级应急意识与准备(APELL) 计划的有关内容, 以及我国首家实施该计划的上海市的实施情况。  相似文献   
963.
Agroecosystem functional assessment indicators provide a necessary bridge between decision-makers and scientists. The development of acceptable indicators, however, remains a difficult task because the current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of ecosystems is not sufficient to allow an objective assessment of all ecosystem functions. These difficulties were summarized from three perspectives. First, there are difficulties in individual function assessment. Of the four functions associated with agroecosystems-energy flow, materials cycling,information flow and value flow-data on material cycling and information flow remain difficult to obtain and the indicators relatively immature. Secondly, there are difficulties of integration. During the assessment process, the integration of the agroecosystem functions remains the biggest obstacle. Until now, there has been no practical or effective methodology established to resolve the problem. At present, the makeshift approach has been to weight the various indicators and then add them together. Thirdly, there is the problem of obscure concepts and concept confusion. When assessments of agroecosystems are conducted, concepts such as structure, function, benefit,and resource utilization are used extensively. To date, no logical relationship (either real or implied) has been developed between any of these concepts. Are they causes and results such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is linear, or are they independent from one another such that the relationship is parallel? Thus far, the essence of this question is yet to be explored.  相似文献   
964.
利用能分别代表珠江三角洲草地、城市绿地及地带性森林植被生态系统的番禺站、东莞站和鼎湖山站CO2净通量资料对CT-2010碳源汇反演模式系统进行了验证,并利用该模式初步分析了区域净碳通量的时空分布及不同生态系统的碳汇特征.结果表明: CT-2010模式模拟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绿地、地带性植被、以及草地生态系统碳通量与站点观测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其拟合相关系数(r)高于0.60(P<0.01),小时、逐日、日变化的残差均值低于2.0μmol/(m2?s);模式一定程度上能反映3种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季节分布特征,但各月的模拟值均高于观测值,其中对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模拟最接近,残差年均值为0.964μmol/(m2?s),对草地和地带性森林植被生态系统的模拟效果相当,残差年均值分别为 2.056,2.100μmol/(m2?s);2004~2005年期间珠江三角洲地区近地层净碳通量为3.43μmol/(m2?s),其中冬季最强,为1.4μmol/(m2?s),春季次之,为1.35μmol/(m2?s),秋季和夏季最低,分别为0.51和0.18μmol/(m2?s);在冬、春两季,珠江三角洲区域为强的碳源区,而在夏、秋季,粤北和粤东大部分地区为较弱碳汇区;2004~2005年期间珠江三角洲地区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汇为-6.5×10-3PgC,其中农作物,草地/灌木,常绿针叶/阔叶混合林是吸收CO2的主要生态系统,其净通量占陆地生态系统的比率分别为42.01%,31.46%和26.53%.  相似文献   
965.
衡山酸性云水对森林冠层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现场同步采样的方式采集并分析了衡山山顶针叶、阔叶林冠层云水和纯云水样品。比较表明这三类样品的化学组成有很大差别。与云水比较,针叶林冠层云水酸度增加,说明针叶林冠层可放出酸性物质,增加云水的酸度;而阔叶林冠层云水则相反,对云水中的酸有中和作用。在酸性云水作用下,森林冠层被淋失一定的营养物质,这将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构成危害。同时,研究还表明植物等天然源排放出的有机酸可对云水体系构成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966.
解析了当前环境质量评价模式中在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的一些缺陷,推荐使用公众健康风险评价方法来补充环境质量评价模式的不足之处,还介绍了有关公众健康风险评价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其风险水平计算.   相似文献   
967.
主要介绍20年来中国环境科学基本理论研究及其发展。即大气和水环境科学与环境生态学和环境管理学主要理论研究及其发展。20年来中国环境科学发展甚为迅速,根据环境流体力学基本理论,研究污染物在大气和水环境中迁移扩散规律,与国际上同类研究并驾齐驱。大气环境化学研究中,对光化学烟雾和酸雨形成条件和机理;水环境化学中,对重金属形态转化和氮、磷转化规律取得许多基本结论。与国外同类研究尚有一定差距。特别污染有机化学基本理论研究甚为薄弱。环境生态学20年来做了大量研究工作,积累了许多资料,对一些巨大环境生态问题,如富营养化作用、赤潮等问题形成机理尚待突破。环境管理学成就最大,从实践中已探索出中国环境管理学研究的道路。已为1992年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所肯定。中国自然环境复杂,经济迅速在发展,会出现许多新的环境问题,其形成规律和防治途经有待全国环境科学研究者研究。  相似文献   
968.
利用改变水土比的动态方法测定了采自伊春河流域土壤和沉积样品中水溶性有机物的含量与吸着系数;比较了不同样品间的差异及影响水溶性有机物含量和吸着系数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草甸沼泽土中水溶性有机物含量最高,沉积物中含量最低。水溶性有机物的吸着系数也呈同样的递变趋势。  相似文献   
969.
全球十大环境问题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曹磊 《环境科学》1995,16(4):86-88
当前或即将为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可归纳为10类,即臭氧层耗损,温室效应用及全球变暖,酸沉降危害物剧,生物系统简化,土壤退化,森林锐减,水资源危机,海洋环境污染,固体废料的污染和有毒化学污染等。本文对这些环境问题的基本概念,内容,成因,趋势和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影响,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970.
新型石墨材料对水中油性物质脱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讨论了膨胀石墨吸附材料对各种油类及各种水面漂浮油的吸附实验结果,同时讨论了对乳化状低含量含油废水的吸附处理结果和对设备清洗废水的过滤处理结果,并将部分结果与棉花和活性炭对油性物质吸附的数据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膨胀石墨无论对各种单纯油类、水面浮油以及乳化状液中的油和低含油废水中的油都有极好的吸附脱除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