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199篇 |
免费 | 314篇 |
国内免费 | 1363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382篇 |
废物处理 | 141篇 |
环保管理 | 237篇 |
综合类 | 2167篇 |
基础理论 | 551篇 |
环境理论 | 1篇 |
污染及防治 | 895篇 |
评价与监测 | 179篇 |
社会与环境 | 157篇 |
灾害及防治 | 16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5篇 |
2023年 | 108篇 |
2022年 | 246篇 |
2021年 | 190篇 |
2020年 | 223篇 |
2019年 | 181篇 |
2018年 | 176篇 |
2017年 | 201篇 |
2016年 | 218篇 |
2015年 | 246篇 |
2014年 | 228篇 |
2013年 | 311篇 |
2012年 | 294篇 |
2011年 | 320篇 |
2010年 | 238篇 |
2009年 | 227篇 |
2008年 | 241篇 |
2007年 | 190篇 |
2006年 | 175篇 |
2005年 | 142篇 |
2004年 | 86篇 |
2003年 | 89篇 |
2002年 | 77篇 |
2001年 | 58篇 |
2000年 | 63篇 |
1999年 | 54篇 |
1998年 | 53篇 |
1997年 | 38篇 |
1996年 | 44篇 |
1995年 | 34篇 |
1994年 | 14篇 |
1993年 | 17篇 |
1992年 | 24篇 |
1991年 | 17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4篇 |
1984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2篇 |
197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8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特点及其环境危害防治措施探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水土流失是三峡库区主要环境问题之一,也是库区产生大量泥沙的根本因素,更是造成库区人民生活贫困的根源。本文就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的特点及其环境危害作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为水土流失防治工程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2.
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人与自然可持续协调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试从生态文明角度,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3.
Huang Junpeng Wu Xiyong Ling Sixiang Li Xiaoning Wu Yuxin Peng Lei He Zhiyi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international》2022,29(58):86954-86993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 To assess the status of hotspots and research trends o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based landslide susceptibility (LS), we analysed... 相似文献
64.
污染场地原位热脱附过程不可避免地产生尾水尾气,其处理技术普遍存在工艺设计不成熟、污染物脱附规律认识不明晰、二次污染控制措施薄弱等问题,缺乏具有针对性的技术装备研发和应用指导。通过分析污染场地原位热脱附工程尾水尾气处理技术的应用现状、污染物脱附规律和现有专利情况,总结归纳实际工程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而提出原位热脱附工程尾水尾气处理工艺的设计和设备选型建议,并展望进一步的应用及研究,以期为我国有机污染土壤原位热脱附修复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5.
向北京市沙河水库投放大型溞(Daphnia magna),利用其摄食藻类、促进悬浮颗粒态污染物沉降的特性,以提升水体的透明度,为后续沉水植物群落的恢复创造条件,并探索大型溞的投放密度,以及投放后对水质及底泥主要污染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向沙河水库投加大型溞的最佳密度为5~15 ind·L−1;在该条件下,水体透明度可在3~5 d由40 cm提升至100 cm,浊度由19.7 NTU降至3 NTU,藻密度由2.4×106 cell·mL−1降至(4~6)×104 cell·mL−1;大型溞可在沙河水库长期存活,并可长期抑制藻类、维持水体的透明度;水体COD并未发生明显改变;大型溞的分泌物促进了悬浮颗粒态氮、磷的沉降,使TN和TP的去除率分别达到70.2%和54.9%;由于投溞后藻类浓度迅速下降,藻对NH3-N的吸收量降低,使水体NH3-N升高了32.2%;底泥中有机质、TN、TP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升高。针对于湖库水体透明度低的问题,应投放适宜密度的大型溞,调整水质状态,并结合水中藻类、底泥污染物等条件,综合考虑有效改善水质的方法。 相似文献
66.
以浦阳江流域(浦江县段)为研究区,从流域面源污染空间特征入手,提出浦阳江流域岸边带建设的重点区域。采用DPeRS面源污染负荷估算模型,具体分析了2018年浦阳江流域面源污染负荷空间分布特征,并采用面向对象方法提取了岸线和河流生态缓冲带土地覆盖类型,以汇水区为单元,结合面源污染估算结果识别了浦阳江流域河流生态缓冲带重点区。结果表明:浦阳江流域中部和中北部地区面源污染排放负荷较高,面源污染入河负荷高值区主要集中于中下游地区;该流域31个汇水区中,TN和NH4+-N重点汇水区有17个,主要分布在流域的中部和东北部;TP和COD重点汇水区有12个,集中分布于流域中部;浦阳江流域河流生态缓冲带范围内,植被类型和非植被类型面积占比分别为65.49%和34.51%,其中耕地面积占比29.36%,建筑用地占比11.89%;综合浦阳江流域面源污染重点汇水区和河流生态缓冲带现状遥感提取结果,筛选出的重点区包括下游地区的7号汇水区和中游地区的18~25号汇水区所在的河流生态缓冲带。今后,可针对其重点区域设计生态防护工程,也应结合源头减量、过程拦截、末端消纳与资源循环利用的防控策略,综合削减面源污染物入河量。 相似文献
67.
Shu Heping Ma Jinzhu Guo Jiabing Qi Shi Guo Zizheng Zhang Peng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international》2020,27(30):37455-37467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 Slope failure is a one of major process that causes severe landform variation and environment variation, and slope failure has become a major hidden... 相似文献
68.
Imidacloprid [1-(6-chloro-3-pyridylmethyl)-N-nitro-imidazolidin-2-ylideneamine] and RH-5849 [2'-benzoyl-l'-tert-butylbenzoylhydrazinel] are two pesticides used in China since 1992.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conducted acute toxicity test, micronucleus (MN) test and comet assay of the two pesticides on amphibian, Rana N. Hallowell, a sensitive organism suitable for acting as the bio-indicator of aquatic and agricultural ecosystems. The values of LC50-48 h of imidacloprid were found to be 165 mg l(-1) for tadpoles of Rana limnocharis and 219 mg l(-1) for tadpoles of Rana N. Hallowell. On the other hand, RH-5849 showed no acute toxicity to tadpoles during the 96 h exposure even it was saturated in the test solution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MN frequencies between the negative controls and the treated groups at the dose of 8 mg l(-1) for imidacloprid (p < 0.05) and 40 mg l(-1) for RH-5849 (p < 0.01). Comet assay foun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 0.01) in the distributions of DNA damage grades between the negative controls and groups treated in vitro with 0.05, 0.1, 0.2 and 0.5 mg l(-1) of imidacloprid and 5, 25, 50 and 100 mg l(-1) of RH-5849, respectively. DNA damage scores increased with the exposure levels of the two pesticides and dose-effect relationships were observed for both imidacloprid (r2 = 0.92) and RH-5849 (r2 = 0.98). The MN test and comet assay revealed potential adverse effects of the two pesticides on DNA in the erythrocytes of amphibians in aquatic and agricultural ecosystems. 相似文献
69.
70.
综述了USB反应器进行生物反硝化的历史沿革、研究现状 ,并对其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描述。最后 ,对USB反应器进行生物反硝化的应用前景作了科学的分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