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6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81篇
安全科学   10篇
废物处理   16篇
环保管理   7篇
综合类   108篇
基础理论   25篇
污染及防治   91篇
评价与监测   6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10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在普通活性污泥系统的曝气池中投加一定量的填料构成复合生物反应器 ,可以增加曝气池中的生物体量至 6g/L左右 ,在HRT为 8h ,泥龄为 5d时 ,CODCr、氨氮的去除率分别提高了 2 0 %和9.6% ,容积负荷对复合生物反应器的脱氮能力影响较小。该工艺对污泥膨胀有较好的控制  相似文献   
82.
Two identical full-scale biogas-lift reactors treating brewery wastewater were inoculated with different types of sludge to compare their operational conditions, sludge characteristics, and kinetic models at a mesophilic temperature. One reactor (R1) started up with anaerobic granular sludge in 12 weeks and obtained a continuously average organic loading rate (OLR) of 7.4 kg chemical oxygen demand (COD)/(m3.day), COD removal efficiency of 80%, and effluent COD of 450 mg/L. The other reactor (R2) started up with residual activated sludge in 30 weeks and granulation accomplished when the reactor reached an average OLR of 8.3 kg COD/(m^3·day), COD removal efficiency of 90%, and effluent COD of 240 mg/L. Differences in sludge characteristics,biogas compositions, and biogas- lift processes may be accounted for the superior efficiency of the treatment performance of R2 over R1. Grau second-order and modified StoverKincannon models based on influent and effluent concentrations as well as hydraulic retention time were successfully used to develop kinetic parameters of the experimental data with high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R2 〉 0.95), which further showed that R2 had higher treatment performance than R1. 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residual activated sludge could be used effectively instead of anaerobic granular sludge despite the need for a longer time.  相似文献   
83.
介绍了建立描述粉末金属压制过程数学模型的难点.详细论述了目前4种主要的建模方法,分析、比较了各种方法的优劣,并对建模工作提出了展望和指导性意见。  相似文献   
84.
LS系列硫磺回收催化剂工业装置使用总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比总结了LS系列催化剂的使用情况,结果表明,在一级转化器均装填LS-931Al2O3基催化剂的前提下,二级转化器上部装填LS-971脱氧保护型催化剂,下部装填LS-811Al2O3催化剂后,与单纯使用LS-931催化剂相比,单器转化率由64.1%提高到70.1%,有机硫水解率由96%提高到接近100%,两项合计使装置总硫转化率由95.1%提高到96.2%,若与两个转化器全部使用LS-811催化剂相比,则装置总硫转化率可由94.49%提高到96.2%使用效果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85.
动力学光度法测定环境样品中微量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了V(Ⅳ)对Cr_2O_7~(2-)-I~--淀粉氧化还原反应体系的诱导作用,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一种测定微量钒的动力学新方法,并建立了测定最佳条件:[Cr_2O_7~(2-)]=8.4×10~(-5)mol·L~(-1),[I~-]=2.1×10~(-3)mol·L~(-1),pH=2.1,585nm。在此条件下,钒(Ⅳ)含量在0—6.6μg·ml~(-1)范围内符合比尔定律,方法检测限为0.02μgV(IV)·ml~(-1)。除Fe~(3+),Fe~(2+),Sn~(2+),Ti~(3+)外,其它共存离子不影响测定。用本方法测定了几种环境样品中的微量钒,结果满意,标准加入回收率为95.1—98.3%。  相似文献   
86.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我国在社会环境检测机构质量不容乐观。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来设置相应的社会环境检测监管方案。我们可以通过严格规范社会环境检测机构市场准入门槛、创设专门的社会环境检测机构质量监管部门、创设社会环境检测机构网上投诉平台等方式,来提升监管力度,让社会环境检测机构正确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87.
科学、规范的规划可以有效地协调人类、环境和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大尺度区域非点源污染负荷调查是很多规划工作的重要基础.针对当前非点源污染负荷估算方法的不足和困难,以全国水资源规划为契机,从水质水量结合的角度阐述了规划层次的大尺度区域非点源污染负荷估算方法的意义、用途和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88.
为了提高钝顶螺旋藻生长过程中的固碳速率,从CO2浓度、温度和光周期3个主要环境因子进行优化。实验结果表明,钝顶螺旋藻在2 L三角瓶中培养时,最佳培养条件为10%CO2,温度30℃,光周期16/8。最佳培养条件下,钝顶螺旋藻对数生长期内比生长速率与固碳速率均达到峰值0.512 d-1和42.506 mg/(L.h)。此外,钝顶螺旋藻的底物消耗表明培养液中的N、P足量,其初始添加量可以满足藻体的生长需要;生长过程中补加10%CO2一方面补充钝顶螺旋藻可吸收碳源,另一方面有利于缓解培养液pH升高对藻生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89.
用于地表水反硝化的纤维素碳源选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选取合适的天然有机物作为反硝化细菌碳源用于解决地表水中NO3--N污染问题,以江南大学校内湖水为接种物,选取8种天然纤维素碳源在缺氧状态不同的处理方式下对60 mg/L NO3--N的降解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以碱处理作为预处理可明显提高反硝化速率,碳源脱氮率均在96%以上(树皮除外)。2种处理方式中均有NO2--N累积,部分碳源释放NH4+-N并发生DNRA反应,树叶在2种处理中脱氮效果均较好。结合各碳源脱氮率、耗碳源量以及处理成本,选取基本处理的香樟叶作为最佳纤维素碳源。  相似文献   
90.
餐厨垃圾厌氧产氢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餐厨垃圾厌氧产氢过程,从工艺、单组分底物厌氧产氢和过程机理研究阐述了国内外进展,并对未来研究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研究成果表明,餐厨垃圾厌氧发酵产氢过程可行,但影响因素多,系统不稳定,大部分研究停留在实验室小试阶段.尚需针对餐厨垃圾厌氧发酵产氢优势菌种选育、生态因子调控、代谢机理、反应器改进和系统控制模拟等方面开展研究,为该技术的大规模应用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