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9篇
  免费   177篇
  国内免费   396篇
安全科学   187篇
废物处理   27篇
环保管理   107篇
综合类   875篇
基础理论   186篇
污染及防治   111篇
评价与监测   59篇
社会与环境   73篇
灾害及防治   57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90篇
  2021年   92篇
  2020年   94篇
  2019年   61篇
  2018年   57篇
  2017年   71篇
  2016年   59篇
  2015年   76篇
  2014年   72篇
  2013年   107篇
  2012年   118篇
  2011年   106篇
  2010年   91篇
  2009年   70篇
  2008年   74篇
  2007年   84篇
  2006年   83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突然进风对室内火灾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工业酒精为燃料,在一房间与走廊相联的模型中,研究了封闭燃烧一定时间后,突然进风对室内火灾的影响。分别在走廊进风。起火室进风等情况下,观察了燃烧状况的变化,测量了典型截面的温度分布,并对一些现象出现的原因作了分析。指出这种突然进风,可在短时间、一定范围内降低温度,但主要效果是促进燃烧。当室内有明火源时还会引发烟气回燃,致使其中的温度急剧升高。  相似文献   
992.
以聚合氯化铝为絮凝剂采用强化混凝的处理方法,对水源水中突发性重金属铜的去除进行研究,考察混凝剂投加量和投加改性凹凸棒土等对Cu2+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常规工艺对铜的最大去除率为67%,加入改性凹凸棒土可显著提高混凝效果,组合工艺去除铜的最优条件是,聚合氯化铝投加量为30mg/L,改性凹凸棒土投加量为30mg/L,在混凝前1min投加,此时铜的去除率达85%以上。  相似文献   
993.
为探讨废水中硫酸盐对微生物燃料电池(MFC)产电效能的影响,采用单室空气阴极MFC反应器处理模拟硫酸盐废水,并对硫酸盐的电子分流过程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提高硫酸盐浓度能使MFC的稳定电压上升,电池持续时间延长,MFC输出功率增大。随着进水硫酸盐浓度提高,微生物产生的电子总量中,硫酸盐还原捕获的电子和通过外电路的电子所占的比例均下降,分别由12.54%和31.45%下降至7_32%和8.49%。研究表明,较低浓度硫酸盐能够提高MFC的电能输出功率,但由于硫酸盐的还原将消耗掉大量电子,进而降低MFC的库伦效率。  相似文献   
994.
低污染水由于排放量大、来源范围广,成为地表水体中氮的重要贡献者.为探究人工湿地对低污染水脱氮时的影响因素,构建曝气人工湿地,分析其在不同运行工况下对低污染水中不同形态氮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低污染水中TN和N03--N去除率与水力停留时间(HRT)、碳氮比(C/N)和温度显著正相关(r>0.65,P<0.01),与溶解氧(DO)极显著负相关(r<-0.85,P<0.01);NH4+-N去除率与各因素之间相关性不显著(P>0.05).曝气量和HRT的改变,可以调节湿地内DO环境,为湿地内营造交替好-缺氧环境,利于硝化与反硝化过程.在曝气量为0.2 L-min-1、HRT为1 d时,曝气人工湿地对低污染水中TN、NH4+-N和NO3--N去除率分别可达90.15%、98.25%和86.22%,实现了 TN、NH4+-N和NO3--N同步高效去除.C/N和温度是影响TN和NO3--N去除效果的重要因子.随C/N增加,TN和NO3--N去除率明显提升;在进水C/N为5时,TN和NO3--N去除率达到最高,分别为68.49%和50.48%,其中TN去除率较无碳源时提高了 37.43%.此外,温度从8~12℃升高至28~321℃时,曝气CW脱氮速率逐步增大.相较于低温(8~12℃),在高温(28~32℃)时CW对TN和N03--N去除率分别提高了 29.37%和50.24%;而NH4+-N去除率受C/N和温度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995.
地表基质是自然作用形成的,正在或可以孕育支撑各类自然资源的基础物质。岩、砾、砂、土、泥等不同类型的地表基质通过自然作用同水、气、生等物质有机组合形成地表基质层,与地表覆盖层相互孕育支撑、演替互馈,维持着地球表层生态系统正常运转,同时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态和生活服务。中国东北黑土地作为弥足珍贵的自然资源,是特殊的地表基质层,支撑孕育了大面积的耕地和林地,发挥了不容忽视的生产、生态服务功能。黑土资源合理利用和开发越来越受到国内外重视。通过宝清地区黑土地地表基质调查,构建黑土地地表基质调查内容、指标要素和技术要求,开展黑土地表基质数量、质量、结构、功能“四位一体”调查评价,在基本查明宝清地区黑土资源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黑土资源合理开发的适宜性评价建议。基于地表基质的黑土地资源适宜性综合调查评价,对科学合理利用开发黑土资源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996.
氯代脂肪烃(CAH)污染地下水在我国化工行业场地中十分普遍,严重影响场地再开发利用和周边居住人群的健康安全.监测自然衰减(MNA)修复技术是污染场地地下水修复技术中最具有效性和高成本效益的方法之一,而目前我国应用MNA技术修复污染场地还处于试点阶段,没有完整实施MNA技术的工程应用实例.以某农药场地地下水中CAH为研究对象,从CAH污染物的浓度变化、天然生物降解现状评价和衰减速率3个方面开展为期4年的CAH自然衰减修复实践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监测井MW2-1为核心污染区,主要污染物为1,2-二氯乙烷(1,2-DCA)、氯乙烯(VCE)、氯仿、顺-1,2-二氯乙烯、1,1-二氯乙烷和氯乙烷,浓度呈波动式下降趋势,且下降趋势明显.除了MW2-1的VCE和1,2-DCA、MW2-5的VCE以及MW2-2的1,2-DCA的浓度高于风险控制值,其他点位污染物浓度均低于相应风险控制值.基于典型地球化学参数开展的微生物降解评估结果表明,该地块大部分区域微生物降解能力不足,而在污染物浓度比较高的监测点位,微生物具有显著的降解能力.地下水中CAH衰减速率范围为0.0001~0.0040 d-1...  相似文献   
997.
干建材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传质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干建材在建筑环境空气污染中的作用机制,对其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传质特性进行建模与测定.首先提出了干建材VOC传质模型,具有完全显性解析解;其次,基于模型变换发展了于建材VOC传质特性快速测定分析方法.通过复杂程度不同的木家具中多种VOC的传质试验,验证了模型与方法的可靠性.通过对模型进行无量纲分析发现,密闭舱干建材VOC传质可简化为5个无量纲准则数决定的一般性问题,且背景质量浓度会影响VOC传质的平衡方向与速度.  相似文献   
998.
从湛江湾的遂溪河入海口至其与南海相交的湾口采集了16个表层沉积物样品,采用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方法检测了沉积物中的有机氯农药(HCHs、DDTs),旨在探讨其分布与风险特征.结果表明,湛江湾表层沉积物中OCPs的含量为nd~189.52 ng·g-1,平均值为32.17 ng·g-1,其中六六六(HCHs)与滴滴涕(DDTs)的含量平均值分别为5.81 ng·g-1和26.90 ng·g-1.总体分布特征表现为湾区的河流入海口和主航道区具有较高的OCPs,近岸区含量高于离岸区域.对其来源进行分析发现,HCHs的输入以农业为主,工业输入影响不明显,DDTs在港口航道区域呈现高值"热点"区,可能存在防污漆的输入.另外风险评估值显示湛江海湾表层沉积物中DDTs存在一定的不利生物效应影响风险.总体上,湛江湾的有机氯农药污染状况相比国内其他海湾属中等偏上,尤其是港口和船舶维修区域可能存在较高的有机氯农药输入,存在一定的生态风险,需要引起重视和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999.
从国家和旅游企业自身的角度出发,构建了社会、政府和员工三方面的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以A股19家旅游上市公司连续6年的数据为样本,对财政补贴、旅游企业社会责任和经济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国家财政补贴可有效地激励旅游企业吸纳就业人员,但对员工福利水平的影响不明显,员工的福利水平长期被忽视.此外,基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视角,旅游企业主动履行社会责任需要付出一定的经济成本.因此,国家应继续加大对旅游业的财政补贴力度以达到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的目的;旅游企业应当积极地与政府、员工、社会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网络,重视员工的福利水平.  相似文献   
1000.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daphic characteristics and vegetation growing on mine wastes in the Bor region (East Serbia, SE Europe) was studied using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is. The influence of edaphic factors on the composition of plant life-forms was also investigated, since it could reflect strategies for the avoidance of or tolerance to disturbances of ecosystems. The goal was to provide potential models for the restora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is and similar mine waste area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imply that soil textures, nitrogen contents, recla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presence of hydrothermally altered andesite as the type of bedrock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plant colonization and vegetation composition of the Bor mine wastes. These edaphic factors explained 30.3 % of the total variation in the vegetation data set. It was also revealed that the pattern of plant life-forms found on the considered site groups corresponded to the soil texture. Based on their relative abundance on the investigated sites and relationships with soil propertie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rophytes and geophytes are unsuccessful primary colonizers of the Bor mine wastes. Hemicryptophytes of psammophytic character were the most successful primary colonizers and therefore potential candidates for anthropogenically-assisted natural recovery. This study suggested that an assessment of edaphic factors should be widely used in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mine wastes prior to reclamation. Estimation of their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existing mine vegetation should predate reclamation procedures. Thus, approaches based on adequate plant life-forms should have a more prominent role in future mine reclamation schem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