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8篇
  免费   190篇
  国内免费   341篇
安全科学   209篇
废物处理   40篇
环保管理   100篇
综合类   862篇
基础理论   186篇
污染及防治   215篇
评价与监测   78篇
社会与环境   88篇
灾害及防治   8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106篇
  2021年   95篇
  2020年   123篇
  2019年   87篇
  2018年   77篇
  2017年   94篇
  2016年   72篇
  2015年   87篇
  2014年   103篇
  2013年   129篇
  2012年   109篇
  2011年   121篇
  2010年   109篇
  2009年   88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62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3篇
  1964年   2篇
  1963年   3篇
  1962年   1篇
  1961年   3篇
  1960年   4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4篇
  1955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1 毫秒
781.
在采煤活动中没有对地下水采取科学、合理、有效的保护措施,导致中国各地区地下水资源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和破坏。以山西峙峰山煤矿环境影响评价为例,在多煤层同时开采时,运用地下水非稳定流解析法预测煤矿开采对地下水水位的影响。根据采区划分,将井田周边进行网格化剖分,使用MAPGIS软件将网格节点进行坐标属性化,导出各节点的坐标值,计算各节点到各采区中心的距离,采用地下水非稳定流公式计算出水位降深值。通过MAPGIS软件属性连接功能将计算好的降深值附加到节点中,通过软件的数字地形分析功能绘制出不同开采年的降深等值线图。可用于评价煤矿不同开采时段周边地下水水位的下降情况,为地下水资源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82.
通过向自制固定床生物膜反应器(FBBR)中投加氯化锰,考察了Mn~(2+)对生物膜量、形态结构、降解性能及其胞外聚合物(EPS)组分的影响,并探究了Mn~(2+)在生物膜形成中的作用、影响规律及其对生物膜反应器运行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投加Mn~(2+)有助于生物膜形成,增强生物膜致密性,并促进生物膜生长;在生物膜成熟期连续投加10 mg·L~(-1)Mn~(2+)对一个周期内生物膜的降解活性影响很小,反应器COD和NH_4~+去除率分别达到85.4%±1.5%和76.3%±1.9%;生物膜不同类型EPS含量的变化表明,Mn~(2+)不仅加速了生物膜的成熟和增强了生物膜去除有机物的稳定性,而且还会刺激生物膜分泌产生更多的紧密粘附型EPS,其中的蛋白质和多糖能够保护微生物免受Mn~(2+)伤害.  相似文献   
783.
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一类重要的大气污染物质,通过工业源VOCs动态更新平台对其进行管控是十分必要的.对比分析国内外VOCs动态更新机制的发展状况,结合天津市建立的工业源VOCs排放申报平台,提出了包括建立涵盖全行业的统一申报系统、建立规范的申报和审核流程、确定统一的总量核算办法、形成工业源VOCs排放清单、建立VOCs动态更新机制在内的动态更新平台建立思路,用于指导工业源VOCs的污染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784.
基于对江苏省太湖流域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全面调研,统计分析了江苏省太湖流域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现状,包括建设数量、建设规模、处理工艺、运维模式、经费来源等,探讨了江苏省太湖流域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结果表明:目前江苏省太湖流域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以中小规模(<100 t/d)为主,主要采用生物生态耦合处理技术,出水一般执行(GB 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中的一级B标准,以属地管理的运维模式为主。应加快制订符合江苏省太湖流域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标准,并形成责任主体明确、监管制度完善、资金投入有保障的长效稳定运行体制。  相似文献   
785.
研究了酿酒酵母对重金属离子Mn2+的生物吸附特性,考察了pH值、吸附时间、酿酒酵母添加量等条件对酿酒酵母吸附废水中 Mn2+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废水的初始 pH 值为5,吸附时间为60 min ,酿酒酵母添加量为6 g/L 时,酿酒酵母对 Mn2+的吸附效果最理想。酿酒酵母添加量对吸附有一定影响,但不宜过大。  相似文献   
786.
对某港口一台在建900t造船龙门起重机,进行了主梁自重应力测试研究。以测试主梁分段平放在胎架上作为测试基点,通过应力测试,得到了起重机主梁在抬吊过程中产生的自重应力和自振频率。结果表明,随着测试主梁两端提升油缸的逐渐加力,主梁跨中产生的自重应力逐渐增加,并与提升力成线性关系;在整个提升过程中,主梁自振频率维持在0.1Hz以内。  相似文献   
787.
788.
789.
通过对国外铁路的安全监管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对中国铁路总公司的安全监管现状,包括监管体系和监管流程进行分析,总结了总公司存在着体系结构不完善,责任落实不到位以及未形成系统化安全监管信息系统的问题。最后通过借鉴国内外先进高效的安全监管经验并结合总公司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完善体系结构、落实安全监管责任以及加强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790.
Despite broad recognition of the value of social sciences and increasingly vocal calls for better engagement with the human element of conservation, the conservation social sciences remain misunderstood and underutilized in practice. The conservation social sciences can provide unique and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society's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humans and nature and to improving conservation practice and outcomes. There are 4 barriers—ideological, institutional, knowledge, and capacity—to meaningful integration of the social sciences into conservation. We provide practical guidance on overcoming these barriers to mainstream the social sciences in conservation science, practice, and policy. Broadly, we recommend fostering knowledge on the scope and contributions of the social sciences to conservation, including social scientists from the inception of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projects, incorporating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and insights during all stages of conservation 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 building social science capacity at all scales in conservation organizations and agencies, and promoting engagement with the social sciences in and through global conservation policy‐influencing organizations. Conservation social scientists, too, need to be willing to engage with natural science knowledge and to communicate insights and recommendations clearly. We urge the conservation community to move beyond superficial engagement with the conservation social sciences. A more inclusive and integrative conservation science—one that includes the natural and social sciences—will enable more ecologically effective and socially just conservation. Better collaboration among social scientists, natural scientists, practitioners, and policy makers will facilitate a renewed and more robust conservation. Mainstreaming the conservation social sciences will facilitate the uptake of the full range of insights and contributions from these fields into conservation policy and practi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