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5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70篇
安全科学   40篇
废物处理   7篇
环保管理   25篇
综合类   184篇
基础理论   34篇
污染及防治   5篇
评价与监测   9篇
社会与环境   18篇
灾害及防治   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1.
以废旧锂离子电池电极活性材料为研究对象,在真空热解过程中加入CaO作为固氟剂,用以吸收电极活性材料在真空热解的回收工艺中产生的氟磷化合物,能有效减轻二次污染。研究了温度、CaO添加量、停留时间等热解条件对真空热解固氟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固氟效果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在温度500℃以上变化不大,并略有下降;CaO添加量对固氟效果有促进作用,30%可达到很高的固氟效果;30 min的停留时间对于含氟化合物的分解已经足够。得到CaO固氟工序的最佳操作参数:CaO添加量30%左右,温度500~600℃,停留时间30 min。  相似文献   
112.
使用ZF-PKU-1007大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在线连续监测系统,于2018年8月25日至9月30日在廊坊开发区对99种VOCs进行监测,并开展不同O3污染情况下ω(VOCs)特征、大气反应活性及来源研究.结果表明,监测期间廊坊开发区ω(VOCs)平均为(75.17±38.67)×10-9,O3污染日和清洁日ω(VOCs)平均分别为(112.33±30.96)×10-9和(66.25±34.84)×10-9,污染日ω(VOCs)较清洁日偏高69.6%;对于大气反应活性,污染日和清洁日VOCs对臭氧生成潜势(OFP)的贡献均以醛酮类、芳香烃、烯烃和烷烃为主,对于羟基消耗速率(L·OH),污染日以芳香烃(30.0%)和烯烃(25.8%)为主,而清洁日烯烃贡献(29.8%)略高于芳香烃(28.0%);PMF源解析结果显示,机动车排放(34.4%)、溶剂使用及挥发源(31.7%)、石化工业源(15.7%)、燃烧源(11.1%)和植物排放源(7.9%)为监测期间VOCs的主要来源,另外污染日溶剂使用及挥发源、植物源排放较清洁日升高13.1%和1.2%,可能与污染日温度较高有关.因此,机动车排放和溶剂使用及挥发为廊坊开发区8~9月VOCs的控制重点.  相似文献   
113.
选取黄河三角洲芦苇湿地、柽柳湿地、盐地碱蓬湿地和光滩这4种典型自然湿地及农垦地棉花田作为研究对象,阐明不同植被类型自然湿地土壤营养元素分布特征和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并进行农垦地同自然湿地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自然湿地内土壤总有机碳(TOC)和总氮(TN)含量总体表现为:芦苇湿地、柽柳湿地>盐地碱蓬湿地>光滩,TOC和TN含量同土壤电导率值(EC)和pH值呈显著负相关(P<0.05);棉花田TOC、 TN和全磷(TP)含量显著高于自然湿地(P<0.05),其中硝态氮(NO-3-N)含量为自然湿地的9.4~11.4倍,但棉花田碳、氮和磷含量同EC值和pH值无显著相关性(P>0.05).相关分析表明,自然湿地土壤碳氮比(C/N)主要受控于TN含量(P<0.05),棉花田土壤C/N显著低于自然湿地(P<0.05).自然湿地及棉花田土壤碳磷比(C/P)和氮磷比(N/P)均值较低,且与土壤TOC和TN含量变化趋势一致.对比分析发现,整体上棉花田土壤营养元素含量、 C/N、 C/P和N/P差异显著(P<0.0...  相似文献   
114.
利用厌氧序批式反应器(ASBR)处理食品废水,结合三维荧光光谱技术考察不同反应时段废水中溶解性有机物(DOM)的光谱特征和物质来源,并建立DOM特征峰荧光强度与氨氮浓度的关系.工艺运行结果表明:食品废水经过ASBR处理后,进水的COD从1100mg/L降至91mg/L,COD去除率达到91.73%,说明ASBR反应器可有效降解食品废水中的有机物质.三维荧光光谱显示,5种物质的特征荧光峰,即高激发波长色氨酸(峰A)、低激发波长色氨酸(峰B)、可见光区富里酸(峰C)、紫外光区富里酸(峰D)、类腐殖酸(峰E).随着厌氧生物处理的进行,峰A、峰B和峰C的荧光强度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峰D荧光强度表现为微弱增加趋势;峰E荧光强度为先减少后增加趋势.荧光光谱指数FI、HIX、BIX表明,废水具有明显生物源特征.建立高激发波长色氨酸、低激发波长色氨酸特征峰荧光强度与色氨酸荧光强度之和与氨氮浓度在反应周期内的相关性,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8136、0.9390、0.9153,说明可通过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快速监测食品废水厌氧生物处理过程中的氨氮浓度.  相似文献   
115.
处理低污染水的复合人工湿地脱氮过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解人工湿地处理低污染水的脱氮过程,以洱海流域邓北桥湿地为例,采用水质分析、细菌数量分析与硝化/反硝化强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复合型人工湿地处理低污染河水过程中的氮转化过程及污染物去除效果. 结果表明:在氧化塘-表流湿地-潜流湿地-表流湿地的复合型人工湿地中,ρ(NH3-N)和ρ(TN)呈逐级降低的趋势,NH3-N和T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可达53.24%和48.21%. 氧化塘和表流湿地的硝化强度显著高于潜流湿地,二级表流湿地中硝酸菌数量和表层硝化强度均为各工艺单元中最高的,分别为93.00×105g-1和8.42×102mg/(m3·h);潜流湿地中ρ(DO)较低,其反硝化作用强度为各单元最高的,其中表层反硝化强度为32.70×102mg/(m3·h),深层反硝化强度为32.09×102mg/(m3·h). 该复合型人工湿地中反硝化的主要单元为潜流湿地.   相似文献   
116.
基于1:25万河流水系和数字高程(DEM)数据制备了选取湖泊的流域边界,据其集成了流域社会经济数据,并据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数据中心提供的1990、1995、2000、2005年4个时段土地利用数据形成了流域反映人类活动强度的表征指标,选取了全国湖泊富营养化区域差异性调查课题获取的案例湖泊的水质数据,集成了中国湖泊富营养化影响因素计量分析的面板数据集,研究了1990-2005年间中国湖泊营养状态的发展趋势与差异特征,探讨了湖泊富营养化的自然气候与社会经济影响机制,构建了中国湖泊富营养化影响因素分析的计量模型,厘定了1990-2005年间影响湖泊营养状态变化的重要因素,测度了其对湖泊富营养化的影响方向和作用强度。基于面板数据的计量分析结果表明,近15年人类活动强度对湖泊营养状态呈显著的正影响,其表征指标人均GDP与建设用地所占流域面积比均具有较强的显著性,而在人类扰动较小的情况下,湖泊的营养状态与湖泊补给系数成正比,与湖泊蓄容量成反比,补给系数较小且其他因素也相同时,水体营养状态应与流域土壤本底值相关;以林、草地的面积比重所测度的流域自然生态系统发育程度与湖泊营养状态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表明林地与草地生态系统对流域的氮、磷营养物的人湖量具有一定的削减作用,论文研究结果将为流域管理措施方案制订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17.
以上海环城林带为对象,采用美景度评判法进行不同植被类型的景观评价,评价分为林内景观和林外景观2个空间层次,分别在春、夏、秋、冬4个季节进行。结果表明,林内景观平均值和林外景观的美景度都表现为夏季最高,冬季最低。在不同植被类型的林内景观中,落叶针叶林在不同季节均表现出最高的美景度,竹林的美景度最低;针叶林中,常绿针叶林的美景度四季均低于落叶针叶林;阔叶林中,落叶阔叶林的美景度在春季和夏季高于常绿落叶林,常绿阔叶林在秋季和冬季高于落叶阔叶林;混交林中,除秋季外,针阔混交林的美景度均高于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相似文献   
118.
刘立华  曹菁  吴俊  周智华  令玉林  唐安平 《环境化学》2012,31(10):1590-1596
以羟基亚乙基二膦酸(HEDP)预镀铜废水为处理对象,考察两性高分子螯合絮凝剂(ACPF)和CaCl2对其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单独使用ACPF或CaCl2,用量大,残余Cu2+和COD浓度均不能达到电镀污染物排放标准(GB21900—2008);将ACPF和CaCl2配合使用,Ca2+可与HEDP螯合生成HEDP—Ca沉淀,促进ACPF与Cu2+螯合;且Ca2+还可与废水中的酒石酸根离子形成溶解度很小的结晶,促进絮体的形成和沉降.因此,处理药剂的用量明显降低,Cu2+和COD残余浓度均能达标.适宜的处理条件为:弱碱或碱性条件下,ACPF投加量为3.0 g.L-1,CaCl2投加量为2.0 g.L-1,Cu2+和COD的去除率分别达99.74%和97.5%,残余浓度分别为0.335和25.27 mg.L-1.  相似文献   
119.
2007年夏季北京大气CO检测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采用经过改进的装配有氧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的气相色谱仪(GC),配合自动进样、分析和标定系统,以10min一次的采样频率,于2007年7月-9月,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铁塔分部连续采样,监测北京大气CO浓度变化.结果表明,北京城市大气CO浓度日变化呈双峰型,两峰值出现的时间分别为7:00-8:00和23:00-24:00,浓度分别达3.66×10-6V/V和4.92×10-6V/V.北京大气CO的浓度变化受源排放强度和气象要素共同影响.机动车限行,对降低大气CO的浓度效果明显,但天气过程对CO的清除作用也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20.
为了探讨实验室条件下模拟的工厂亚麻温水脱胶液中细菌菌群结构,采用纯培养技术和PCR-DGGE技术(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对细菌菌群结构进行了研究.用纯培养方法分离获得9类菌落,其中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在有氧培养条件下总是处于优势.梭菌属(Clostridium)在厌氧培养过程中总是处于优势.微球菌属(Micrococcus)和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只有亚麻脱胶初期才有发现.PCR-DGGE指纹图谱显示,亚麻温水脱胶过程中条带数量较少且没有明显种群群落结构演替过程.通过对不同时期沤麻液中16S rDNAV3片段PCR产物d、e两个DGGE条带进行分子克隆、序列测定和Blas份析,发现e条带包含的16S rDNAV3片段除e 35外均属于假单胞菌属.d条带包含着较多不同的16S rDNAV3片段,其中有传统方法没有分离到的泛菌属(Pantoea)细菌、一些NCBI未收录的序列及一些非可培养微生物序列.纯培养技术和PCR-DGGE技术的共同使用,可以更全面准确地提供细菌多样性方面的信息.图4参1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