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70篇 |
免费 | 555篇 |
国内免费 | 317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243篇 |
废物处理 | 30篇 |
环保管理 | 96篇 |
综合类 | 1119篇 |
基础理论 | 231篇 |
污染及防治 | 119篇 |
评价与监测 | 86篇 |
社会与环境 | 65篇 |
灾害及防治 | 5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3篇 |
2023年 | 88篇 |
2022年 | 118篇 |
2021年 | 133篇 |
2020年 | 142篇 |
2019年 | 97篇 |
2018年 | 91篇 |
2017年 | 112篇 |
2016年 | 93篇 |
2015年 | 74篇 |
2014年 | 71篇 |
2013年 | 111篇 |
2012年 | 116篇 |
2011年 | 120篇 |
2010年 | 78篇 |
2009年 | 95篇 |
2008年 | 110篇 |
2007年 | 76篇 |
2006年 | 93篇 |
2005年 | 45篇 |
2004年 | 33篇 |
2003年 | 27篇 |
2002年 | 22篇 |
2001年 | 20篇 |
2000年 | 21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92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0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71.
基于2013-2021年渤海遥感反射率和叶绿素a浓度等实测数据,开展了该海域MODIS影像的叶绿素a浓度遥感反演模型研究。选择OC3经典模型形式,采用渤海的实测数据进行拟合分析,获取了适用于渤海的模型局地化参数,通过真实性检验得到叶绿素a浓度的遥感反演结果与实测值的决定系数为0.84,平均相对误差为24.77%,均方根误差为5.56 μg/L,反演精度较佳。利用该算法反演获取了渤海2002-2021年叶绿素a的月度、季度和年度平均浓度,分析了其时空变化特征,同时结合2001-2021年渤海非优良水质比例开展了环境响应分析。分析结果显示:2001-2021年,渤海非优良水质比例与同时期叶绿素a浓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呈现先变差后变好的倒V形趋势;5年平均的非优良水质比例与叶绿素a浓度变化趋势更直观地反映了2001-2021年渤海整体的水环境变化趋势,与非优良水质比例相比,叶绿素a浓度对渤海水环境的改善响应更快。 相似文献
472.
473.
渤海海面冰情变化趋势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渤海地处中国北方,是我国唯一出现海冰的海域。海冰影响着航运以及海上油气的开发和生产。渤海海面冰情的发展和生消,与大尺度环流形势和海区气象水文条件密切相关。以环渤海地区的气候特征为背景,分析冷暖空气活动的特点,做出气温变化的预测,进而推测海面冰情的发展趋势。分析了1990—1999年冬季渤海周边10个气象台站的气温资料,挑出有明显降温的个例,并将当时的500hPa的高度场形势归为:远槽型、近槽型、低压型、横槽型、锋区型和槽后型共6种类型。不同的天气类型反映冷空气活动的不同路径。根据天气分型,选择500hPa和850hPa天气图中反映冷空气活动和描述冷暖气团状态的气象要素作为方程因子,如高空冷暖平流强度、冷气团强度、锋区强度、冷空气引起的降温幅度以及偏』匕风速等,建立10个气象台站的24,48和72h变温预报方程。方程平均拟合率在60%以上。将预测的变温对冰情的影响分成6个等级。验证结果表明,预报方程式能够预报出渤海海面冰情变化趋势,与海冰遥感监测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474.
针对煤矿安全应急管理主动性和协调性缺乏易导致矿难事故发生的问题,提出基
于网络层次分析法(ANP)与序参量法的安全应急管理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通过归纳
煤矿安全应急管理进程中的耦合协调度,构建包括5个子系统、11个序参量以及33个二
级指标的煤矿安全应急管理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借助超级决策软件确定各指标权
重,然后采用序参量法对煤矿安全应急管理的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4个环节进行协
调度测算。结果表明:示例煤矿安全应急管理的准备与响应两环节的各子系统协调度最
高,系统整体协调度较低。 相似文献
475.
有机修饰塿土对苯酚的吸附及其热力学特征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研究了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MAB)单一修饰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十二烷基磺酸钠(CTMAB+SDS)混合修饰填土耕层、粘化层后土样对苯酚的吸附及其热力学特征,并对其吸附机理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填土两层次土样表面修饰后均能显著增强对苯酚的吸附能力,耕层土样对苯酚吸附呈现100GCB(100%CTMAB修饰耕层土样)〉120GCS(100%CTMAB+20%SDS修饰耕层土样)〉50GCB(50%CTMAB修饰耕层土样)〉GCK(耕层原土)的趋势,粘化层土样相应地呈现100NCB(100%CTMAB修饰粘化层土样)〉50NCB(50%CTMAB修饰粘化层土样)〉120NCS(100%CTMAB+20%SDS修饰粘化层土样)〉NCK(粘化层原土)的变化趋势;耕层原土吸附苯酚能力高于粘化层原土,但修饰后粘化层土样对苯酚的吸附能力超过耕层;两层次原土对苯酚的吸附呈现增温效应,但修饰后耕层土样转变为随温度上升吸附量下降的增温负效应特征,而粘化层修饰土样呈现增温效应特征,证实耕层修饰土样对苯酚以物理吸附为主,而粘化层修饰土样以化学吸附为主;Henry模型可用于描述苯酚在供试土样中的吸附;供试土样对苯酚的吸附属自发性反应,耕层修饰土样的吸附属焙减、熵减过程,自发性取决于焙减,而粘化层的吸附属焓增、熵增过程,自发性主要取决于熵增. 相似文献
476.
基于LEC法的煤矿安全投资决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基于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的综合评分决策法,对煤矿安全培训、通风除尘设施投资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分析了系数的取值过程并得到综合评分决策的合理度值.结果表明,基于LEC的综合评分决策法对煤矿安全投资合理度进行分析决策,具有直观、量化的优点,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安全投资规模难以把握的难题,可以对煤矿企业的安全投资提供合理化建议,便于管理者决策. 相似文献
477.
基于2013—2022年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分析了10年来环境空气质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13—2022年全国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74个重点城市ρ(PM2.5)从2013年的68μg/m3降至2022年的29μg/m3,降幅为57.4%;一次排放污染物ρ(SO2)和ρ(NO2)10年降幅分别为71.9%和27.6%,ρ(CO)自2015年以来下降42.1%;全国ρ(O3)波动变化,受高温干旱影响,2019和2022年ρ(O3)为148和145μg/m3,其他年份ρ(O3)在137~139μg/m3波动。全国74个重点城市优良天数比例从2013年的65.7%上升至2022年的83.0%,相当于10年间每个城市优良天数增加65d;重污染天数比例从2013年的7.9%下降至2022年的0.6%,重污染天数减少90%。2020—2022年,90%以上的非沙尘重污染天出现在秋冬季(11—12月和1—2月),夏秋季O3超标问题对优良天数比例影响显著,建议进一步强化重点区域污染联防联控与重点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加强多污染物协同治理,推进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相似文献
478.
为保证美国海军陆战队轮式战术车辆实现20 a服役寿命的目标,美海军研究办公室海军材料科学与技术部资助海军水面作战中心、阿伯丁试验中心等部门,研发了评估轮式车辆系统的车辆腐蚀/耐久性行驶试验方法。该方法通过响应美国海军陆战队在军用车辆腐蚀和任务剖面的特殊要求,对美国陆军基于商业标准的车辆试验成果加以完善,利用全寿命周期费用降低计划项目的基础数据,制定了1~20 a各年度累计腐蚀质量损失控制目标,规定了评价车辆老化状况的0—4级腐蚀等级标准,并开展了长达15 a的验证试验。研究表明,车辆腐蚀控制目标可采用研发的腐蚀/耐久性行驶试验方法实现;试验场车辆的腐蚀状况与实际服役地域车辆的腐蚀状况具有等价性;车辆腐蚀/耐久性行驶试验方法可作为车辆采办的有力工具,可考核验证车辆寿命能否达到20 a的服役期指标。 相似文献
479.
目的提高C/C-SiC复合材料的抗烧蚀性能。方法通过交联固化-碳化工艺获得新型含锆聚碳硅烷(Polyzirconocenecarbosilane, PZCS)裂解产物。采用FT-IR、XPS、TG、XRD、SEM等分析手段表征PZCS先驱体基本结构和固化、裂解产物结构及元素分布等。以PZCS为溶液浸渍先驱体,通过PIP工艺制备得到C/C-SiC-ZrC复合材料,采用氧乙炔烧蚀试验表征其抗烧蚀性能。结果 PZCS陶瓷先驱体经过交联固化工艺能够显著提高其陶瓷产率。TG结果表明,980℃时陶瓷产率达66.37%,所得陶瓷粉末为分散均匀的SiC-ZrC复相陶瓷。C/C-SiC-ZrC复合材料经过氧乙炔试验烧蚀600 s后,其线烧蚀率为0.0067 mm/s,表现出良好的抗烧蚀性能。结论 SiC-ZrC复相陶瓷基体烧蚀过程中,氧化形成SiO2和ZrO2等氧化物涂层,氧化物隔离层能够隔离氧气和热量,阻止其向复合材料内部进一步扩散,可有效提高复合材料烧蚀性能。 相似文献
480.
目的将光纤声光调制器产品缺陷激发为可被检测到的故障,找出失效模式,为建立失效机理库及提升产品可靠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高加速寿命试验的方法,结合敏感应力分析结果,设计试验方案,并进行试验,快速将产品内部的设计和工艺缺陷激发出来,变成可检测到的故障。对故障产品进行失效分析,找出失效模式。结果本试验激发出5类故障,对故障进行隔离,选5类故障对应的故障产品进行失效分析。6#被试品未见异常,8#、12#、15#为内部电-声换能器机械开裂导致失效,11#为晶振内部引脚在振动过程中受到应力作用断裂,导致晶振无输出。结论统计出两类失效模式,一类为电-声换能器机械开裂、一类为晶振内部引脚在振动过程中受到应力作用断裂,为产品后期进一步分析失效机理、建立失效机理库并结合失效机理进行相应的可靠性提升及工艺优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