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7篇
  免费   84篇
  国内免费   381篇
安全科学   114篇
废物处理   47篇
环保管理   103篇
综合类   715篇
基础理论   219篇
污染及防治   288篇
评价与监测   71篇
社会与环境   59篇
灾害及防治   5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71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57篇
  2017年   54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63篇
  2014年   82篇
  2013年   103篇
  2012年   69篇
  2011年   88篇
  2010年   77篇
  2009年   70篇
  2008年   77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70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68篇
  2001年   63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52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The ambient air quality monitoring data of 2006 and 2007 from a recently established Pearl River Delta (PRD) regional air quality monitoring network are analyzed 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round-level ozone in the region. Four sites covering urban, suburban, rural and coastal areas are selected as representatives for detailed analysis in this paper.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distinct seasonal and diurnal cycles in ground-level ozone across the PRD region. Low ozone concentrations are generally observed in summer, while high O3 levels are typically found in autumn. The O3 diurnal variations in the urban areas are larger than those at the rural sites. The O3 concentrations showe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weekend and weekdays in contrast to the findings in many other urban areas in the world. The average ozone concentrations are lower in urban areas compared to the sites outside urban centers. Back trajectories are used to show the major air-mass transport patterns and to examine the changes in ozone from the respective upwind sites to a site in the center of the PRD (Wanqingsha). The results show higher average ozone concentrations at the upwind sites in the continental and coastal air masses, but higher 1 h-max O3 concentrations (by 8–16 ppbv) at the center PRD site under each of air-mass category, suggesting that the ozone pollution in the PRD region exhibits both regional and super-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相似文献   
142.
以祖山为例,阐述了崩塌地质灾害的机理、特征和现状,并利用传递系数法对崩塌稳定性进行了计算和评价,采用削方卸载、修建抗崩塌挡土墙、构筑排水沟与格构等工程设施的防治对策及工程措施,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3.
生态县建设指标包含三部分,即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社会进步。这三个指标的完成需要政府、企业、公民的共同参与。经济实力弱、发展水平和科技水平较低、生态环境意识差、环境及资源承载能力较低、环境综合治理缺少投入等因素严重制约了涞源县的生态县建设。只有强化组织领导,建立目标责任机制,编制生态县建设规划,重点推动经济现代化建设,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宣传教育,鼓励全民参与生态县建设,才能加快涞源县生态县建设的步伐,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4.
秦皇岛市天然矿泉水水质特征及开发利用前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皇岛市天然矿泉水主要赋存在早太古代的花岗岩和变质岩的构造裂隙与风化裂隙之中,有锶、偏硅酸、锶及偏硅酸、锶溴及偏硅酸等4种类型。矿泉水水源地数量较多,水质优良,但开采程度较低,开发利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45.
非活体生物质对水中活性艳红X-3B的吸附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研究了4种非活体生物质(米酒糟、花生壳、柚子皮、稻草秸秆)对模拟废水中活性艳红X-3B的吸附条件及吸附机理。结果表明,活性艳红X-3B初始浓度为100 mg/L、pH为1.0~2.0、吸附剂浓度为10 mg/L时,4种吸附剂对活性艳红X-3B的吸附率可达到80%。吸附在60 min左右达平衡后最大吸附量的顺序为:米酒糟(58.8 mg/g)花生壳(28.0mg/g)柚子皮(23.6 mg/g)稻草秸秆(19.5 mg/g)。在达最大吸附率时,米酒糟的用量可减少一半、pH范围可宽为1.0~6.0,且吸附量是另三者的2倍以上。综合比较,米酒糟具有较强的吸附废水中活性艳红X-3B的能力,可作为废水中活性染料的吸附剂使用。而花生壳、柚子皮和稻草秸秆的吸附能力相对较弱,不是理想的吸附材料。数学模型模拟表明,米酒糟和柚子皮的吸附过程更符合Freundlich方程,而花生壳和稻草秸秆更符合Langmuir方程;动力学研究表明4种吸附剂的吸附拟合更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146.
生物法-人工湿地组合工艺处理小城镇混合污水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卢建  杨扬  尹振娟  钟铮  潘鸿 《环境工程学报》2010,4(6):1262-1266
为适应小城镇污水处理高效、低耗、管理简单的要求,开展了生物法(水解酸化/生物接触氧化)-人工湿地组合工艺(A/BCO-CW)处理小城镇片区混合污水的研究。结果表明,A/BCO系统在停留时间为3~6 h条件下,对悬浮物和有机物有高的去除效率,COD、BOD5和TSS去除率分别达到63.1%、67.7%和66.2%,避免了人工湿地堵塞和提高处理效率,减少了所需湿地面积44%。全年运行结果表明,在0.30~0.59 m/d水力负荷率下,垂直流-表面流-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组合系统对COD、BOD5和TSS平均去除负荷达9.4、5.1和7.2 g/(m2.d)(42%、71.2%和85.2%);COD、BOD5去除速率常数为74.6±12.1 m/y、166±30.5 m/y,这些数值均处于文献中k值范围的高量程内。A/BCO-人工湿地系统对COD、BOD5和TSS具有好的处理效果,出水水质能够稳定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的IV类水标准,2种处理方法有效组合起来,所开发的低成本、高效率、可持续运行的城镇废水处理组合系统,将会在实际应用尤其是高有机负荷污水处理中发挥良好效用。  相似文献   
147.
实验采用一步离子交换法制备Cu-Ce-La-ZSM-5催化剂,然后采用共混法制得Cu-Ce-La-ZSM-5/CaH2催化剂。采用扫描电镜(SEM),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AES),X射线衍射(XRD),红外(FTIR)以及NO吸脱附(NO-TPD)对催化剂进行表征。结果显示CaH2的加入使得催化剂中铜离子存在形式发生变化,催化剂表面变光滑洁净,并且吸附NO能力增强。NO催化分解实验的结果表明CaH2提高了催化剂活性和抗氧性。CaH2助催性是由于其受热分解过程中产生的H2能将Cu2+还原为具有催化活性的Cu+,同时使催化剂表面洁净光滑更容易吸附NO。  相似文献   
148.
以含铜废水为处理对象,重点考察了诱晶载体的表面性质及表面负荷对诱导结晶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工艺启动初期,白云石以及碱式碳酸铜为诱晶载体时,铜的去除率在90%以上,石英砂对铜的去除率较低,但石英砂经表面改性后对铜的去除效率亦可达90%以上。在运行稳定后,几类诱导载体对铜的去除率皆能稳定在95%,说明诱晶载体的表面性质对诱导结晶工艺的影响主要在于反应启动初期,选择与目标结晶产物结构、成分相同或相似的诱晶载体有利于诱导结晶过程的进行。此外,研究结果还表明,诱晶载体表面负荷对结晶过程影响较大,诱导结晶除铜工艺中载体表面负荷不宜高于0.054gCu/(m2·d)。  相似文献   
149.
采用极化曲线法研究了酸性蚀刻液阴、阳极电化学行为,并构建了离子膜电解反应体系,考察了在线再生酸性蚀刻液及回收铜的效果。结果表明,阳极氧化过程发生浓差极化,存在极限电流密度,Cu+含量越高,极限电流密度越大;阴极还原分4步反应进行,存在极限电流密度;强化溶液传质可有效提高阴、阳极极限电流密度,有利于避免电解过程中析出氯气和氢气;在线实验表明,通过监控阳极液ORP,可避免析出氯气;分步降低电流电解有利于避免析出氢气,形成致密的金属铜块;在电流为9~24A范围内分4步电解23.5h可再生酸性蚀刻液23.5L,同时电沉积回收510g铜,纯度高达99.98%。阴极电流效率达到95.2%,吨铜电耗3251kWh。电解过程中无氯气和氢气析出,无废液排放,表明膜电解法在线再生酸性蚀刻液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0.
以废旧阴极射线管(CRT屏)为主要原料,混合碳粉作为发泡剂,硼砂为助熔剂、稳泡剂,利用烧结法制备出的板状泡沫玻璃是一种高性能无机建筑保温材料。利用TG-DSC-MS研究分析了CRT屏玻璃的热性能与发泡剂协同作用的关系。配合料被预先压制成板块状,然后在发泡温度下进行烧成。研究了发泡剂碳粉的含量、发泡温度和发泡时间与其结构、性能的关系。研究分析表明,以废CRT屏玻璃为主要原料、碳粉为发泡剂,将混合料压制成块,烧制出板状泡沫玻璃。其较佳的发泡温度为850℃、碳粉的最佳用量范围为0.3%~0.5%,较好的发泡时间为30 min。烧制的板状泡沫玻璃的密度为0.292 g/cm3。在相同的制备条件下,随着发泡温度的升高,气泡孔径也呈现增大趋势,孔壁也逐渐变薄。随着发泡时间逐渐增加,气孔的直径迅速增大,并有形成连通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