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4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57篇
安全科学   32篇
环保管理   43篇
综合类   335篇
基础理论   349篇
污染及防治   85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25篇
灾害及防治   4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10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67篇
  2003年   150篇
  2002年   65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48篇
  1997年   78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扎龙河滨湿地水体营养化污染特征及水环境恢复对策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郭跃东  邓伟  潘继花 《生态环境》2003,12(4):393-397
对扎龙湿地水体富营养化污染状况进行调查,指出沼泽湿地、湖泊湿地TN、TP、BOD,等多项水质指标都已严重超标;阐明了营养物年季变化特征;总结了扎龙湿地水体富营养化发展趋势;提出了保障湿地供水、生态工程恢复及控制流域地表水污染的多项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02.
研究了臭氧对乐果的降解效果及其影响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当初始臭氧浓度为10mg·L-1时,5min内可使乐果降解80%左右,延长反应时间,乐果降解率无明显增加。同时,通过在乐果和臭氧的反应液中再分别添加重碳酸盐与叔丁醇,探讨臭氧降解乐果的反应机理,结果表明臭氧降解乐果是分子反应。GC-MS检测经臭氧处理的水样发现有氧化乐果存在,表明若臭氧处理不完全,水样中可产生毒副产物。  相似文献   
103.
土壤-植物根际磷的生物有效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土壤-植物根际磷素养分状况及利用机理,提高土壤磷的生物有效性,使土壤中潜在的难溶性磷库活化,提高磷肥利用率,对促进农业生产的持续高效发展和陆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文章从这一角度出发,论述了根际土壤中根际微生物、根际pH值、根系分泌物、菌根、根际土壤磷酸酶等各种因素对提高土壤磷素利用率的机理。  相似文献   
104.
蔬菜对土壤镉铜锌富集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调查了福建部分污染严重地区不同蔬菜对镉、锌、铜的富集能力。结果表明蔬菜对镉的平均富集系数为0.017,锌的平均富集系数为0.116.铜的平均富集系数为0.014。蔬菜对镉的富集系数的品种间差异最大,达315倍,远高于锌和铜的富集系数的品种间差异。茭白、豇豆和莲藕对镉的富集能力较低,可作为镉污染土壤优先选种的蔬菜品种,而青包菜、白包菜、芥菜、空心菜、芋头等对镉的富集系数较高,不宜在镉污染土壤上栽培。  相似文献   
105.
盐碱胁迫对水稻主要生育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对7个水稻品种(品系)和苏打盐碱土(pH6.5~19.81)进行盆栽试验,探讨了盐碱胁迫对水稻株高、秆长、分蘖和抽穗期等主要生育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盐碱胁迫使水稻株高降低、秆长缩短,且盐碱度越大,降低幅度越大;盐碱胁迫使水稻单株分蘖力明显下降,使分蘖高峰明显推迟或不出现分蘖高峰;水稻抽穗期随着盐碱度的提高,其延长的天数越长,并且发现不耐盐碱的早熟品种比耐盐碱的中晚熟品种抽穗晚;水稻成熟期的株高或秆长不宜作为衡量其耐盐碱强弱的主要指标,只能作为一般参考指标。水稻单株分蘖力(茎蘖数)和抽穗期存在明显的基因型差异,是衡量水稻耐盐碱强弱的良好指标。盐碱地种稻应重视选择单株分蘖力较强的耐盐碱品种,这对提高单位面积的有效穗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6.
松嫩平原含盐碱斑的重度盐化草甸土种稻脱盐过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松嫩平原西部内陆盐碱湿地的重度苏打盐化草甸土与盐土、碱土镶嵌形成的复区为对象,进行了种稻脱盐过程试验。在不采取化学、物理等其他措施的前提下,单纯采用种稻水洗方法,经过5年连续试验,土壤表层平均盐分质量分数由4.5%降至0.15%,水稻产量由第1年的近于零,上升到第4年的4250kg/hm^2,表明运用简单的种稻脱盐方法改良强度苏打盐化草甸土与盐土、碱土复区具有可行性。这一结果对合理利用劣质土壤资源和重建西部严重荒漠化生态景观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7.
施肥与设施栽培措施对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张乃明  董艳 《生态环境》2004,13(1):61-62
微生物肥料的施用能显著增加土壤中放线菌的数量,而降低细菌和霉菌的数量;施用有机肥对土壤微生物有较大的影响,其中,有机肥与无机肥,有机肥与生物肥配合施用的影响尤为明显,与对照相比,土壤中细菌数量分别增加109.8%和405.0%,放线菌数量分别增加320.3%和215.0%,而真菌数量分别降低44.0%和47.2%。大棚栽培条件下土壤微生物数量高于露地;在大棚中,种植年限长的土壤微生物数量低于种植年限短的。  相似文献   
108.
着重论述了国内外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的各种处置方法及处置现状,提出污泥土地利用是目前国内外污泥处理中的主体和重点发展的方式。根据上海市具体市情和污泥处置状况,提出在上海市建没污泥专用处置场,以解决污泥大量处置和最终用于土地利用的思路。比较详细地探讨了国外污泥专用处置场运行的现状,指出污泥专用处置场比污泥有效利用场能更大量地处置污泥且可循环反复处置,它占地面积小,在土地紧缺的上海更具利用优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合上海市情的污泥专用处置场工艺流程设计、综合运行框架和具体的技术要求,以保证污泥能安全有效地处置利用,经过分析,指出在上海兴建污泥专用处置场处置污泥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109.
超临界流体萃取在研究土壤和沉积物结合态残留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李俊国  孙红文 《生态环境》2004,13(2):250-254
许多有机污染物在土壤和沉积物中形成持久稳定的结合态残留;结合态残留对土壤和沉积物的解毒过程、污染物长期分配行为、生物可用性和生物毒性都具有重要影响。为了揭示结合态残留的形成机制及其对污染物环境行为和毒理学参数的影响,从土壤或沉积物中提取出不同结合状态的有机污染物就显得非常重要。超临界流体萃取(SFE)可以实现选择性萃取,从而得到有关污染物一基体间相互作用的信息。文章介绍了SFE应用类型、超临界流体种类以及影响SFE萃取率的因素,对SFE模拟有机污染物长期吸附/解吸行为和生物可用性研究进行了论述,并认为SFE势必发展成为土壤或沉积物中结合态残留形成机理研究、土壤修复和生态风险评价的一种强有力的技术。  相似文献   
110.
基因工程改良植物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利用基因工程改良植物,调整植物吸收、运输和富集重金属的能力以及它们对重金属的耐受性,开拓了植物修复的新领域。到目前为止,已有成功改变这些特性的少数例子。例如,汞离子还原酶可以改善植物抵抗力和提取能力,金属巯基蛋白可增强植物对镉的耐受力,铁还原酶和铁蛋白可增加植物对铁的吸收量。文章综述和讨论了这方面的研究进展及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