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65篇
  免费   412篇
  国内免费   989篇
安全科学   371篇
废物处理   22篇
环保管理   198篇
综合类   2237篇
基础理论   615篇
污染及防治   170篇
评价与监测   140篇
社会与环境   204篇
灾害及防治   109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72篇
  2022年   152篇
  2021年   157篇
  2020年   201篇
  2019年   134篇
  2018年   142篇
  2017年   145篇
  2016年   137篇
  2015年   171篇
  2014年   139篇
  2013年   132篇
  2012年   185篇
  2011年   261篇
  2010年   199篇
  2009年   199篇
  2008年   173篇
  2007年   193篇
  2006年   174篇
  2005年   145篇
  2004年   207篇
  2003年   175篇
  2002年   109篇
  2001年   60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94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One of the highest self-reported incidence rates of acute gastrointestinal illness (AGI) in the global peer-reviewed literature occurs in Inuit communities in the Canadian Arctic. This high incidence of illness could be due, in part, to the consumption of contaminated water, as many northern communities face challenges related to the quality of municipal drinking water. Furthermore, many Inuit store drinking water in containers in the home, which could increase the risk of contamination between source and point-of-use (i.e., water recontamination during storage). To examine this risk, this research characterized drinking water collection and storage practices, identified potential risk factors for water contamination between source and point-of-use, and examined possible associations between drinking water contamination and self-reported AGI in the Inuit community of Rigolet, Canada. The study included a cross-sectional census survey that captured data on types of drinking water used, household practices related to drinking water (e.g., how it was collected and stored),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 storage containers, and self-reported AGI. Additionally, water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all identified drinking water containers in homes and analyzed for presence of Escherichia coli and total coliforms. Despite municipally treated tap water being available in all homes, 77.6% of households had alternative sources of drinking water stored in containers, and of these containers, 25.2% tested positive for total coliforms. The use of transfer devices and water dippers (i.e., smaller bowls or measuring cups) for the collection and retrieval of water from containers were both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odds of total coliform presence in stored water (ORtransfer device = 3.4, 95% CI 1.2–11.7; ORdipper = 13.4, 95% CI 3.8–47.1). Twenty-eight-day period prevalence of self-reported AGI during the month before the survey was 17.2% (95% CI 13.0–22.5), which yielded an annual incidence rate of 2.4 cases per person per year (95% CI 1.8–3.1); no water-related risk factors wer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AGI. Considering the high prevalence of, and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indicator bacteria in drinking water stored in containers, potential exposure to waterborne pathogens may be minimized through interventions at the household level.  相似文献   
42.
考察一次性降温和阶梯式降温对厌氧氨氧化反应器(ASBR)脱氮性能的影响。一次性降温方式(30 ℃降至15 ℃),阶梯式降温方式(30 ℃降至25 ℃,再降至20 ℃,最后降至15 ℃)。温度30 ℃时,NH4+-N和NO2--N的去除率分别为97.3%和98.5%,总氮去除速率为5.12 mg·(g·h)-1,ΔNO2--N/ΔNH4+-N为1.33,厌氧氨氧化活性(SAA)为0.139 g·(g·d)-1。一次性降温至15 ℃时,NH4+-N和NO2--N的去除率分别降至47.9%和55.1%,总氮去除速率降至2.74 mg·(g·h)-1,ΔNO2--N/ΔNH4+-N升至1.51,SAA降至0.071 g·(g·d)-1。阶梯式降温至15 ℃时,NH4+-N和NO2--N的去除率降至51.6%和61.2%,总氮去除速率降至3.22 mg·(g·h)-1,ΔNO2--N/ΔNH4+-N升至1.48,SAA降为0.083 g·(g·d)-1。阶梯式降温方式脱氮性能更佳。  相似文献   
43.
采用共沉淀法合成磁性复合材料NiFe2O4/ZnAl-LDH,通过静态吸附试验考察复合材料去除水中Cr(VI)的性能,系统地研究了溶液初始pH值、吸附剂投加量、吸附时间和温度等因素对Cr(VI)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溶液初始pH值为2、初始Cr(VI)浓度为50 mg·L-1、吸附剂投加量为4 g·L-1时,吸附过程在240 min内达到平衡,此时Cr(VI)的去除率为89.5%。动力学和吸附等温式的研究表明:NiFe2O4/ZnAl-LDH吸附Cr(VI)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热力学参数表明该吸附过程为自发、放热的反应过程,低温有利于吸附剂对Cr(VI)的吸附。吸附剂经4次再生后对Cr(VI)仍有83.1%的去除率,且其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能快速与水溶液分离,因此NiFe2O4/ZnAl-LDH可作为去除水中Cr(VI)的良好吸附剂。  相似文献   
44.
为实现氨氮的高效选择性转化,设计了一个氯自由基介导的电化学体系。该电化学体系以稳定性好、氧化能力强的掺硼金刚石(BDD)电极为阳极,以Pd-Cu修饰的泡沫镍材料(Pd-Cu/NF)为阴极,以氯化钠为电解质,对BDD电极选择性电催化氧化性能与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4.0 V电压下,体系中的Cl原位可转化成氯自由基(Cl·),Cl·可选择性地将氨氮转化为N2和少量$ {\rm{NO}}_3^ - $,副产物$ {\rm{NO}}_3^ - $在Pd-Cu/NF阴极被高效还原为N2;分别探究了阴极材料、电场强度、电极间距、溶液pH和电解质种类对氨氮转化性能的影响。通过电子顺磁共振和自由基捕获实验,证实了Cl·在氨氮转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最优条件下,可实现40 min内100%的氨氮转化率和25 mg·L−1的N2生成量,以上研究结果可为解决水体中氨氮的污染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5.
以川芝6号为发酵菌种,对三七渣固态发酵灵芝菌的培养基制备条件进行了研究和优化。结果表明,优化的培养基制备条件为采用过60目筛的三七渣,酵母粉添加量5%(质量分数,下同),磷酸二氢钾添加量0.025%,培养基含水量70%,不调节初始pH。在此条件下进行灵芝发酵,发酵培养物中灵芝菌丝体的质量分数最高可达31.27%。  相似文献   
46.

以宁夏境内黄河最大的一级支流清水河流域为例,分析重点断面水质、水环境容量及各控制单元污染负荷特征,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污染控制策略。结果表明:2015—2018年清水河三营国控断面水质无法稳定达到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Ⅳ类水质标准,泉眼山断面化学需氧量(COD)存在超Ⅳ类水质标准风险。流域水环境容量COD为592.83~1 238.25 t/a,氨氮为51.99~193.60 t/a,总磷(TP)为5.02~12.85 t/a;流域平水期污染负荷入河量COD为15 661.1 t/a,氨氮为1 670.2 t/a,TP为784.5 t/a,分别是平水期水环境容量(COD为940.57 t/a,氨氮为114.64 t/a,TP为8.81 t/a)的16、14和89倍。固原控制单元单位面积污染负荷入河量最高(COD为3.04 t/a,氨氮为0.22 t/a,TP为0.06 t/a),工业源与城镇生活源污染问题突出,中卫控制单元总污染负荷入河量最高(COD为 6 738.45 t/a,氨氮为868.88 t/a,TP为218.12 t/a),城镇生活源污染较严重,而吴忠控制单元禽畜养殖污染较严重。基于水质目标和各单元的污染特征,建议固原控制单元加强工业企业污水回收利用、提高城镇污水处理能力,中卫控制单元重点关注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与改造升级,吴忠控制单元在规模化养殖场推行禽畜粪污集中处理与回用。

  相似文献   
47.
固定化藻类去除氮、磷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近20年来固定化藻类去除氮、磷的主要研究,归纳分析了相关的研究数据和结果,分别从固定化技术、藻类的生理特征、去除机理、影响因素、生物反应器等方面做了具体介绍.  相似文献   
48.
研究石漠化治理区小尺度土地利用变化,将有助于深入分析和研究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变化规律、驱动力及资源环境效应。运用逐步多元回归方法,分析石漠化治理区小尺度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研究表明:(1)2005~2012年,研究区石漠化面积有所减少,由2 824.23 hm2减少到2 777.60 hm2,减少了46.63 hm2,占2005年石漠化面积的1.65%;石漠化程度呈现从重变轻的趋势,无石漠化和中度石漠化面积分别增加12.68%和3.08%,潜在石漠化、轻度石漠化和强度石漠化分别减少5.11%、2.07%和5.24%。其中,稳定型石漠化区域面积最大,占喀斯特面积的95.40%;土地利用变化面积比重为1.15%,土地利用较为稳定。恢复型石漠化区域面积占喀斯特面积的3.95%;土地利用变化面积比重为40.64%,土地利用变化剧烈。退化型石漠化区域面积最小,仅占喀斯特面积的0.65%;土地利用变化面积比重为22.21%,土地利用变化较明显。(2)土地利用变化以园地减少为主要特征,其变化主要由农户的劳动力文化程度变化、劳动力比重变化、本地务工收入变化和外出务工收入变化等4个因子驱动产生。其中,园地变化与本地务工收入变化指数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回归系数为0.691;与劳动力文化程度变化指数、劳动力比重变化指数和外出务工收入变化指数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回归系数分别为-0.472、-9.735和-0.443。劳动力比重变化指数是引起园地发生变化的最主要驱动因子。(3)国家因生态文明建设需求而施行退耕还林(草)政策和工业化、城镇化战略,农户因脱贫致富需要而提高文化素质和调整从业行为,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促进石漠化治理区的劳动力转移和产业转型,进而共同驱动了石漠化治理区的土地利用变化。  相似文献   
49.
湖北省近期土地利用变化的遥感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是全球变化研究的前沿和热点之一。采用遥感、GIS一体化技术.利用1989~1990年和1999~2000年获取的陆地资源卫星图像,建立了湖北省近10年来两个不同时期的同比例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数据库,并对变化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耕地减少了0.68%,林地减少了0.18%,各类建设用地总计增加了。7.92%.水域面积增加的幅度为3.01%。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的转型主要发生于上述4类之中.尤其是耕地与水域相互之间的转变比较频繁。动态度计算表明,土地利用变化最快的区域均处于大中城市及其周边地区;江汉平原、鄂东的大部分地区及鄂西的宜昌.土地利用变化较快;鄂西山区绝大部分、大别山区部分县及鄂东南幕阜山区的通山县,土地利用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50.
pH对黄棕壤重金属解吸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5  
徐明岗  李菊梅  张青 《生态环境》2004,13(3):312-315
对黄棕壤在pH 4~7不同吸附量下6种典型重金属(Cu2+、Zn2+、Cd2+、Pb2+、Co2+、Ni2+)的解吸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6种重金属的解吸量随吸附量增加而线性增大,解吸量随pH升高而增加,但解吸量占吸附量的比例随pH升高而降低。在试验条件下,黄棕壤吸附Cu2+、Zn2+、Cd2+、Pb2+、Co2+、Ni2+的平均解吸率分别为8.6%、14.3%、74.1%、9.2%、42.1%和36.9%,表明黄棕壤对6种重金属的专性吸附选择性和亲和力顺序为Cu2+、Pb2+ > Zn2+ > Co2+ > Ni2+ > Cd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