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70篇
安全科学   34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26篇
综合类   154篇
基础理论   26篇
污染及防治   4篇
评价与监测   7篇
社会与环境   11篇
灾害及防治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杨宁  李飞  杨志敏  曹威  苑宝玲 《中国环境科学》2020,40(11):4770-4778
研究了维生素B12(VB12)催化纳米零价铁(nFe0)仿生还原降解工业级全氟辛磺酸(PFOS).结果表明,VB12催化nFe0不仅能够降解支链PFOS,而且也能够同时降解直链PFOS,这是首次报道直链PFOS的仿生还原降解.PFOS降解过程可用准一级动力学模型模拟,且升高温度有利于PFOS的还原降解去除和脱氟.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定性分析表明,PFOS仿生降解产物包括4种全氟磺酸类(全氟碳链长度为C4~C7)、9种全氟羧酸类(全氟碳链长度为C2~C7、C10、C11和C13)和5种多氟代酸类(即H-全氟己酸、H-全氟庚酸、H-全氟辛酸、H2-全氟辛酸和H-全氟辛磺酸)化合物.全氟磺酸类和全氟羧酸类化合物首次在VB12仿生催化降解PFOS的产物之中检出,其中全氟十一烷酸(C10)、全氟十二烷酸(C11)和全氟十四烷酸(C13)等长链化合物第一次在降解PFOS过程中被发现.在降解样中检出的H-全氟烷烃(链长为C2~C7、C10、C11和C13)是否是PFOS的仿生降解产物,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确认.  相似文献   
52.
徐强  张佳欣  王莹  谢涛  强志民 《环境科学学报》2020,40(12):4234-4239
供水管网漏损是国内外供水行业面临的普遍难题,不仅造成大量的水资源浪费,而且带来管网水质二次污染风险.因此,管网漏损控制一直是供水行业的研究热点.尤其是近年来智慧水务的发展,使管网基础信息与运行监测数据不断完善,大大推动了管网漏损控制技术的发展.综述了管网破损预测、管网漏损识别定位、管网漏损控制方案优化、数据质量控制与漏损管理系统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分析了当前研究的特点与不足,以期为管网漏损控制技术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3.
人工甜味剂(ASs)作为一类新兴污染物在世界范围内的各种水体中被广泛检出,本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糖精(SAC)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紫外/过氧化氢(UV/H2O2)和UV/过硫酸盐(PS)两种高级氧化工艺(AOPs)降解SAC的动力学、影响因素、矿化率、转化产物和降解机制.结果表明:单独的UV、PS和H2O2对SAC的去除效果有限(去除率<5%),UV/H2O2和UV/PS工艺对SAC的去除效果良好(去除率>99%)且降解符合伪一阶动力学,速率分别为0.38 min-1和0.09 min-1.降低溶液pH值、增大PS浓度均可促进SAC降解;但随着H2O2浓度的升高,SAC降解效率先增加后减小.相比UV/PS工艺,UV/H2O2工艺降解SAC的矿化率更高(可达43%).产物鉴定结果表明,两种UV-AOPs氧化降解SAC均会生成开环产物,表明反应会破坏SAC分子中的N—S结构.此外,UV/H2O2工艺更易生成羟基化产物,二聚体产物仅在UV/PS工艺中被检测到.  相似文献   
54.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海水中多环芳烃(PAHs)(含苊、菲、)浓度分别为90、900或9000 μg/L时,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秋茄(Kandelia candel)和木榄(Bruguiera gymnorrhiza)不同分解状态落叶碎屑对PAHs的吸附作用。结果显示:在相同PAHs浓度下,无瓣海桑、秋茄和木榄落叶碎屑对PAHs的吸附总量差异显著(p < 0.05),吸附率树种间也差异显著(p < 0.05)。当海水中PAHs的浓度为90和900 μg/L时,3种红树植物落叶碎屑对PAHs的吸附率均是无瓣海桑黑叶最高,分别为32.6%和35.1%。同一树种不同分解状态落叶碎屑对PAHs的吸附规律因树种而异:秋茄棕叶和黑叶对PAHs的吸附率均随着PAHs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木榄棕叶和黑叶对PAHs的吸附率均随着PAHs浓度的增加,先上升(从90 μg/L到900 μg/L),然后下降(从900 μg/L到9000 μg/L);无瓣海桑棕叶对PAHs的吸附率是随着PAHs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而黑叶却随着PAHs浓度的增加,吸附率先是上升,然后下降。3种红树植物同一分解状态的落叶碎屑对单个PAHs组分的吸附率规律存在差异。同一树种同一分解状态的落叶碎屑对不同PAHs组分的吸附规律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5.
目的针对工程实践经验和反坦克导弹及火箭弹武器装备,提出新的环境应力筛选条件,用于剔除装备的早期故障。方法结合反坦克导弹及火箭弹武器装备的特点,对GJB 1032进行科学裁剪,分别制定出反坦克及火箭弹的不同层次产品的环境应力筛选条件。结果通过分析试验验证,反坦克导弹及火箭弹实施环境应力筛选能够激发出产品的早期故障。结论环境应力筛选方案在某型反坦克武器及火箭弹武器装备中得到了成功应用。  相似文献   
56.
介绍了一种专门用于行波管性能测试的试验箱的设计过程。在对试验箱结构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结构设计、制冷系统设计和控制系统设计,尤其在风道结构布局方面的创新设计,成功研制了该型试验箱,并在生产过程中得到了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57.
从某水厂的生物除锰滤池中分离出1株新的高效锰氧化菌,命名为H1.通过生理生化及16S rDNA序列对比分析鉴定为氨基杆菌(Aminobacter sp.),国内外未曾有对该菌株具有锰氧化能力的相关报道.本文对Aminobacter sp.H1的微生物特性、锰氧化机制及生成的生物氧化锰的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Aminobacter sp.H1的锰耐受浓度高达50 mmol·L-1,可完全去除浓度低于10 mmol·L-1的Mn(Ⅱ).菌株H1对Mn(Ⅱ)的氧化主要是通过产生锰氧化活性因子和碱性代谢产物提高pH两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活性因子细胞内合成后分泌到细胞外起作用.氧化过程中发现有Mn(Ⅲ)中间体出现,XRD、XPS、SEM-EDX等分析菌株H1介导生成的生物氧化锰发现,生物氧化锰与菌体结合紧密,弱结晶、无固定形态,成分主要为MnCO3、MnOOH、Mn3O4和MnO2等.  相似文献   
58.
超大规模工业厂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工业生产,但与我国现行防火技术规范存在突出的矛盾,有些地方甚至突破了我国现行防火技术规范。本文即对这一矛盾进行典型事例分析,并研究上应的安全措施。  相似文献   
59.
加速量热仪在物质热稳定性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加速量热仪(ARC)是一种基于绝热原理设计的热分析仪器,与其它热分析仪器相比,加速量热仪可以测量克量级的固体或高闪点液体样品,具有测试样品最大,敏感度高等特点,并能够实时记录样品放热反应过程中的温度和压力变化,以过氧化氢叔丁基为例说明加速量热仪测试结果在研究物质质变热稳定性方面的应用,得到了过氧化氢叔丁基放热分解反应的温度-时间和压力-时间关系曲线以及升温速度和压力随温度变化的曲线,通过计算和分析得到了反应系统升压速率随压力的变化曲线,计算出了过氧化氢叔丁基分解反应的动力学参数表观活化能Ea和指前因子A。  相似文献   
60.
乐果是常规饮用水处理技术难以去除的一种典型有机磷农药。为了能够控制并去除饮用水中的农药残留,达到进一步净化水质的目的,建立了降解动力学模型,采用模拟降解饮用水中乐果的方法,对比了乐果在紫外(UV)、氯(Cl2)、紫外/氯(UV/Cl2)、真空紫外/紫外(VUV/UV)和真空紫外/紫外/氯(VUV/UV/Cl2)5种工艺下的去除效果,并考察了乐果初始浓度、Cl2投加量、溶液p H、水中共存天然有机物(NOM)和无机阴离子(N O_3~-、Cl-、HCO_3~-、SO_4~(2-))对VUV/UV/Cl2工艺降解乐果的影响。结果表明:VUV/UV/Cl2对乐果的降解效率最高,乐果的去除率随其初始浓度的增加而减小;适当增加Cl2投加量,可提高乐果的降解效率;提高p H有利于乐果的降解;NOM对乐果的降解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水中共存无机阴离子NO_3~-、Cl-和HCO_3~-可以捕获反应体系中的强氧化性羟基自由基(HO·),对乐果的降解起到抑制作用,而SO_4~(2-)因其捕获HO·的速率很低,无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