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0篇
  免费   273篇
  国内免费   544篇
安全科学   296篇
废物处理   17篇
环保管理   116篇
综合类   1336篇
基础理论   222篇
污染及防治   40篇
评价与监测   121篇
社会与环境   120篇
灾害及防治   59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100篇
  2021年   149篇
  2020年   139篇
  2019年   112篇
  2018年   86篇
  2017年   80篇
  2016年   90篇
  2015年   106篇
  2014年   78篇
  2013年   115篇
  2012年   134篇
  2011年   154篇
  2010年   130篇
  2009年   148篇
  2008年   117篇
  2007年   137篇
  2006年   108篇
  2005年   93篇
  2004年   72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891.
风浪对太湖水体中胶体态营养盐和浮游植物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为了解不同风浪条件下太湖水中胶体态营养盐和浮游植物含量的特征, 选择不同风速情况进行现场观测和采样, 用切向流超滤法获取胶体, 测定胶体态有机碳、氮、磷及其他形态营养盐含量. 同时收集浮游植物样品, 测定其密度和生物量. 结果表明, 在风速小于4m/s时胶体氮(CN)和胶体磷(CP)含量随风速变大而升高, 而在风速大于4 m/s时其含量不再升高, 甚至略有降低; 叶绿素a(Chl-a)、浮游植物密度、蓝藻密度和蓝藻生物量均在风速小于4m/s时随风速增大而升高, 在风速大于4 m/s时随风速增大而降低, 说明小风浪有利于蓝藻生长或漂浮, 而大风浪对其生长或漂浮不利. CN和CP含量与浮游藻类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表明在藻类生长旺盛的夏季, 太湖水中胶体氮、磷的主要来源为藻类产物.  相似文献   
892.
湖泊草、藻来源溶解性有机质及其微生物降解的差异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太湖生态类型多样,存在着水环境差异比较显著的草、藻型湖区,其水体中溶解性有机质(DOM)的来源及组分特征也存在较大差异.为了检验草、藻来源的DOM组分特征及其微生物降解机制的差异性,分别选取太湖藻型湖区的蓝藻水华及草型湖区的优势水生植物马来眼子菜进行室内细菌降解实验.结果表明,浮游植物及沉水植物的细菌降解都能快速释放营养盐和有机质,而且释放的DOM均以极具活性的类蛋白荧光组分为主.草源和藻源DOM在组分构成上存在显著差异,藻源DOM以类色氨酸组分为主,而草源DOM荧光物质则基本上以类酪氨酸组分C3为主,草、藻来源DOM的荧光组分差异与野外调查结果相似.经过细菌的降解利用,草、藻来源的DOM类蛋白荧光强度都迅速减弱,藻源性溶解物质相对容易被细菌降解利用,在2 d之内就能降解约70%,而草源性DOM的降解速率则较低,通常降解转化周期则为更长时间.  相似文献   
893.
中国环境行政执法能力建设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环境行政执法能力建设正成为中国环境行政管理体制建设的一个重点.中国已建立起一个四级环境执法体系,最新成立的区域环境督查中心标志着中国环境行政执法体制建设又迈出了新的一步.对85个执法机构,162家企业就环境行政执法机构的人力投入、资金支持、技术保障、执法手段、执法产出、执法阻力、社会动员和企业激励8个方面进行了问卷和访谈形式的调查.从省、市、县三级执法角度全面分析了中国环境行政执法各方面存在的问题.研究认为,中国的环境行政执法总体而言已经建立起一个完备的框架,各地对环境执法日益重视,环境行政执法能力得到了提高;但是环境行政执法随着经济发展、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承担的任务也更为繁重.为了应对挑战,环境法律、体制和各方面的投入以及执法理念都要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894.
相平衡分配法在滇池沉积物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对滇池8个采样点沉积物固相和间隙水中的金属含量进行分析测定,用实测方法计算Cu、Zn、Pb、Cr、Cd、Hg、As等7种金属在滇池沉积物中的分配系数Kp,利用相平衡分配法和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Ⅲ类水质标准确定了滇池沉积物环境质量基准重点探讨了沉积物中的细颗粒物质(<63μm)、酸可挥发性硫化物(AVS)、有机碳(TOC)等主要金属结合相对基准的校正方法.通过对118个样点沉积物中各金属的含量与确定的滇池沉积物环境质量基准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滇池沉积物存在较为严重的As、Cu、Zn、Cr污染,Pb、Cd污染有扩大的趋势.在外源污染得到控制、水质得到改善的情况下,滇池沉积物会成为内在的金属污染源.  相似文献   
895.
斜坡滑动失稳演化的非线性机制与过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文章对非线性动力学系统(NDS)理论在斜坡稳定性(岩石平面滑动斜坡和圆弧滑动土坡)和滑坡预报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了评述,内容包括:滑面介质本构方程、失稳判据、水的作用机制、蠕变三阶段的理论解释、滑坡物理预报模型、预报指标与混沌模型的建立等,最后指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与课题。  相似文献   
896.
覆盖土的组分与甲烷生物氧化潜力效率密切相关.将水稻秸秆生物炭与填埋场覆盖层土壤以一定的比例混合后填充入覆盖层模拟柱,形成生物炭土壤覆盖层模拟柱(RB),同时设置土壤覆盖层模拟柱(RS)为对照组,考察生物炭的添加对覆盖层的甲烷减排性能和生物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RB的甲烷减排性能提升较快,第81d时进气中99%的甲烷已被...  相似文献   
897.
底泥在表面流人工湿地污染物迁移转化中起到非常重要的载体作用,探究其营养盐的累积特征与释放规律对了解长期运行的表流湿地净化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以运行了5 a的盐龙湖表面流人工湿地底泥为研究对象,对不同位置底泥的总有机碳(TOC)、总氮(TN)和总磷(TP)含量进行分析并开展柱状芯样静态释放实验.结果表明,盐龙湖表流湿地运行5 a后,底泥整体属于中度污染范畴,营养盐累积水平主要受进水条件、水深和植物作用等影响.(1)顺着水流方向,表流湿地底泥营养盐含量表现升高趋势;(2)随着上覆水水深增大,底泥营养盐含量升高,碳受影响程度较深;(3)表流湿地植物的生长情况越好,底泥中累积的营养盐含量也越高.底泥营养盐释放趋势呈现为先升后降,在20 d后基本达到平衡.释放速率主要受湿地底泥营养盐累积水平影响,其规律与轻度营养型水库底泥较为相似.表流湿地底泥中包含的植物残体会使营养盐释放更强烈,研究结果可为长期运行的表面流人工湿地提升净化能力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98.
海泡石与磷酸盐对镉铅复合污染土壤的钝化修复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海泡石、磷酸盐以及二者复配施用对重金属Cd、Pb复合污染土壤的钝化修复效应.结果表明,海泡石单一处理对油菜生长没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磷酸盐单一处理以及海泡石与磷酸盐复合处理可以显著提高油菜地上部和根部生物量.海泡石与磷酸盐复合处理对降低油菜地上部Cd、Pb质量比效果最为显著,最大降低率分别可达59.76%和38.95%;磷酸盐单一处理降低油菜根部Cd、Pb质量比效果最好,最大降低率可达32.19%和44.30%;海泡石单一处理降低油菜Cd、Pb吸收的效果最差.不同钝化剂处理均可显著提高土壤pH值.绝大部分钝化剂处理均可显著降低土壤有效态Cd、Pb质量比.综合试验结果,6%海泡石与磷酸盐复合处理对土壤Cd、Pb复合污染的钝化修复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899.
硫酸盐木浆厂排出的蒸发冷凝水具有高温、高浓度、营养物质含量低等特点,并含有一定浓度的挥发性恶臭硫化合物.本研究采用空气吹脱-UASB流程处理此类废水.结果表明,70%~80%的挥发性有机硫化物能够在气提过程中被去除.除硫后的蒸发冷凝水在UASB反应器中能够得到有效处理,当COD容积负荷达到30 kg·(m3.d)-1时,COD去除率仍能保持在95%左右.另一方面,试验开始时接种的颗粒污泥在反应器中破碎并逐渐被新形成的颗粒污泥代替,扫描电镜观察显示,新形成的颗粒污泥具有与接种污泥不同的微生物相.  相似文献   
900.
旧城区绿地作为关键的社会—生态系统载体,是城市高质量发展与转型治理亟需关注的问题。构建广州旧城区绿地服务基本单元,引入适应性循环理论的潜力—连通度—恢复力三维框架,构建表征生态、社会与经济服务的绿地景观指标体系,综合评估2000—2018年广州旧城区绿地的空间恢复力水平及适应性转化特征。研究结果显示:旧城区绿地的恢复力演化具有明显的核心区与外围区的时空分异,在拆除重建阶段呈现快速开发—快速释放—重组的转化,在微更新阶段主要呈现开发—保护的提升,并具有提升型、稳定型和更替型的社会—生态系统服务适应性。由此说明,城市更新具有调节社会—生态系统服务治理的效果。其中,绿地形状指数、5 min可达绿地率以及土地利用混合度对核心区绿地恢复力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为外围区治理提供参考。同时,进一步探讨了更新政策与城市绿地空间恢复力演化的关系,为促进旧城区绿地空间更新治理提供社会—生态系统适应性的理论与实证案例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