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1篇
  免费   218篇
  国内免费   742篇
安全科学   189篇
废物处理   91篇
环保管理   164篇
综合类   1387篇
基础理论   338篇
污染及防治   393篇
评价与监测   122篇
社会与环境   95篇
灾害及防治   62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130篇
  2021年   152篇
  2020年   166篇
  2019年   102篇
  2018年   110篇
  2017年   121篇
  2016年   109篇
  2015年   130篇
  2014年   147篇
  2013年   173篇
  2012年   176篇
  2011年   148篇
  2010年   139篇
  2009年   130篇
  2008年   116篇
  2007年   85篇
  2006年   91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71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371.
The influence of three effluent organic matter (EfOM) model compounds, humic acid (HA), bovine serum albumin (BSA), and sodium alginate (AGS), on the ozonation of bezafibrate (BF), a typical pharmaceutical and personal care product (PPCP), was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ozonation efficiently removed BF from aqueous solution with removal efficiencies>95% within 8 min for all conditions. The reaction rate of BF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model compounds concentrations and the influence was more pronounced for HA and BSA, while less pronounced for AGS. Although BF concentration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degree of mineralization achieved was only approximately 11%. The addition of HA and BSA improved the mineralization of the solution, while the influence of AGS was minor. The acute toxicity of BF solution during ozonation was determined using the Luminescent bacteria test, and the toxicity exhibited an initial increase and a successive reduction. An overall decreased acute toxicity was observed with an increase of HA. The presence of BSA increased the formation rate of toxicity intermediates and resulted in inhibition peak forward.  相似文献   
372.
为了提高堆肥效率,设计了一套半静态强制通风堆肥系统,并对其进行了堆肥应用试验。研究表明,该堆肥系统各部件设计较为合理,堆肥实验进程顺利,升温迅速,通风、保温等系统运行良好,堆肥产品腐熟度较好,性质稳定。  相似文献   
373.
锅简作为亚临界机组锅炉的重要部件,及时检验发现其存在缺陷并进行控制处理是保证机组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条件。在收集汇总了近百台300MW级别亚临界机组锅炉的检验结果的基础上,对锅简缺陷的出现比例进行了分类统计。检验人员在编制锅筒的检验方案时,参考该统计结果,可提高检验的缺陷检出率及时效性。  相似文献   
374.
春季不同天气城市街头绿地内PM2.5质量浓度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12年春季,采用水平分布监测法监测了3种天气下距交通污染源不同距离的街头绿地中的PM2.5质量浓度,研究了不同天气下PM2.5的日变化、水平分布规律及绿地对PM2.5的净化效应,为城市街头绿地、城市公园建设及市民合理选择休闲锻炼时间和地点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晴天和多云时,PM2.5质量浓度上午高于下午,7:00浓度最高,15:00最低;雨后阴天基本保持上升趋势。2)PM2.5日均质量浓度为晴天(61.67μg·m-3)〈多云(187.98μg·m-3)〈雨后阴天(291.48μg·m-3)。晴天除5:00和7:00外,其他时刻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且13:00—15:00达到国家一类功能区空气质量要求;多云和雨后阴天PM2.5质量浓度分别超过国家二级浓度限值150.6%和288.6%。3)观测时段内,无论哪种天气,5:00、7:00、11:00和15:00绿地的净化功能较强,19:00净化功能均最差,所有监测点无一例外的表现为负效应。4)3种天气下,PM2.5质量浓度在距离道路10~25 m最高,绿地的净化效应最差,55 m外基本可以形成稳定的森林内环境。5)在南方高湿环境下,空气相对湿度是影响PM2.5质量浓度的主要因素,晴天和多云天气PM2.5浓度与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而雨后阴天二者呈负相关关系。6)在一定阈值内,街头绿地能够缓解PM2.5污染,为居民提供良好的休闲环境。从游憩时间来看,市民可以选择晴天进入街头绿地休闲,多云和雨后阴天尽量减少外出;从活动最佳地段来看,距离污染源55 m以上适宜休闲锻炼;从街头绿地的规划面积来看,半径以不小于55 m为宜。  相似文献   
375.
研究孕哺期BDE209暴露对母鼠胎盘和子代脑组织甲状腺激素脱碘酶(deiodinase,DI)基因表达的影响,及其在子鼠神经发育毒性效应中的作用。将75只雌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暴露BDE20910 d后,与雄鼠合笼,每组选取怀孕时间相近(相差不过2 d)的8只母鼠孕期持续染毒至子鼠断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孕17~18 d胎盘、出生后60 d子鼠脑组织3种类型脱碘酶基因相对表达;利用Morris水迷宫评价出生后60 d子鼠学习记忆能力;测量第2、16、30和60天子鼠体重,观察孕哺期BDE 209暴露对子代生长发育的作用。结果显示,BDE 209对子鼠出生时体重未见明显影响;出生后30 d,高剂量BDE 209暴露组雌性子鼠体重显著低于对照组子鼠体重(p0.05),而低、高剂量暴露组雄性子鼠体重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子鼠体重(p0.05,p0.01);出生后60 d,BDE 209对子鼠体重影响不明显。BDE 209暴露能够显著延长出生后60 d雌、雄性子鼠逃避潜伏期(p0.05或p0.01)。BDE209暴露显著降低母鼠胎盘中3种类型脱碘酶(主要是DI-3)基因表达(p0.05或p0.01);同时,BDE 209暴露可诱导出生60 d后雄性子鼠脑组织中DI-1基因表达(p0.05或p0.01),抑制雄性子鼠脑组织中DI-3基因表达(p0.05);BDE 209暴露对出生后60 d雌鼠脑组织脱碘酶未见明显影响(p0.05)。研究结果表明,孕哺期BDE209暴露可能通过影响母鼠胎盘组织脱碘酶(特别是DI-3)基因表达,导致子鼠神经发育毒性效应-学习记忆能力障碍。  相似文献   
376.
对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水和废水中硫化物的方法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并通过对实际样品的测定,对比和论述了在不同相关波长处空白值及方法灵敏度所受到的影响,进而选择出在紫外光区域测定水和废水中硫化物的适宜波长。  相似文献   
377.
对某600MW燃煤电站锅炉进行了多工况热态NOx排放特性测量,在利用多层前向神经网络对该锅炉的NOx排放特性进行建模的基础上,将神经网络模型与模拟退火全局优化算法相结合,实现了锅炉的低NOx燃烧的优化,计算得到可获得低NOx排放浓度的具体燃烧配风方案.文中对2种不同退火参数的模拟退火算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说明采用T0=50K,α=0.6的参数可以获得较好的寻优效果.本文研究结果为实现大型电站锅炉低NOx燃烧控制的在线优化技术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378.
应用extended derjaguin-landau-verwey-overbeek (扩展DLVO) 理论评价不同pH值下范德华力、静电力、疏水性力3种界面相互作用对腐殖酸反渗透(reverse osmosis, RO)膜污染的贡献,探究pH值影响腐殖酸RO膜污染的主控机制.对3种常规RO膜的理论分析结果表明,静电力对腐殖酸RO膜污染的贡献很小,范德华力使膜污染加剧;疏水性力会减缓膜污染.与前期粘附阶段相比,后期粘聚阶段中范德华力的贡献有所增大,疏水性力在2个污染阶段中均起主导作用.膜污染随pH值的降低而加重,疏水性力作用能的改变是pH值影响系统界面自由能的主控机制.相应pH值下3种RO膜过滤实验数据及其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扩展DLVO理论能定量评价3种界面相互作用的贡献,界面自由能和膜污染之间有很好的相关关系,RO膜纯水接触角的数值不宜作为评价膜污染的指标.  相似文献   
379.
存洁  田森林  王倩  曾俊 《中国环境科学》2013,33(6):1011-1016
采用二茂铁(Fc)替代UV/Fenton体系中的催化剂Fe2+,构建了一个新的UV/H2O2/Fc非均相Fenton反应体系,研究了该反应体系对含罗丹明B模拟废水的脱色性能.结果表明,Fc对水中UV/Fenton反应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对罗丹明B起氧化作用的主要物质是·OH和其他活性物质.对水中罗丹明B的氧化脱色反应的催化性稳定,对Fc重复回收利用3次后对模拟废水仍有99%以上的脱色率;UV/H2O2/Fc体系处理罗丹明B的最佳工艺条件是H2O2的浓度为1.5′10-2mol/L,Fc的投加量为0.13g/L,初始pH值在2~6之间.证实了Fc作为光助非均相Fenton体系催化剂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80.
以非粮作物鲜芭蕉芋为原料,利用丙酮丁醇梭菌CICC 8012发酵生产丁醇.采用中心组合实验设计(CCD),选取初始糖浓度、接种量、中性红、乙酸铵为主要影响因素,对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建立以丁醇产量为响应值的数学模型.对模型求解得到:初始糖浓度62.25 g/L,接种量为10.81%,中性红为0.81 g/L,乙酸铵为0.574 g/L时,最终的丁醇产量为12.83 g/L.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在优化条件下丁醇发酵产量达到12.73 g/L,证明了模型可靠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