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542篇 |
免费 | 531篇 |
国内免费 | 747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292篇 |
废物处理 | 107篇 |
环保管理 | 189篇 |
综合类 | 1598篇 |
基础理论 | 504篇 |
环境理论 | 1篇 |
污染及防治 | 762篇 |
评价与监测 | 127篇 |
社会与环境 | 132篇 |
灾害及防治 | 108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57篇 |
2023年 | 106篇 |
2022年 | 158篇 |
2021年 | 161篇 |
2020年 | 173篇 |
2019年 | 137篇 |
2018年 | 123篇 |
2017年 | 134篇 |
2016年 | 164篇 |
2015年 | 197篇 |
2014年 | 205篇 |
2013年 | 270篇 |
2012年 | 240篇 |
2011年 | 230篇 |
2010年 | 181篇 |
2009年 | 168篇 |
2008年 | 152篇 |
2007年 | 141篇 |
2006年 | 116篇 |
2005年 | 84篇 |
2004年 | 60篇 |
2003年 | 78篇 |
2002年 | 69篇 |
2001年 | 65篇 |
2000年 | 62篇 |
1999年 | 46篇 |
1998年 | 49篇 |
1997年 | 36篇 |
1996年 | 37篇 |
1995年 | 26篇 |
1994年 | 22篇 |
1993年 | 17篇 |
1992年 | 15篇 |
1991年 | 13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7篇 |
1986年 | 2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8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01.
302.
考察不同类型的表面活性剂对三氯乙烯(TCE)的增溶作用. 选用阴离子型十二烷基硫酸钠(SDS)、非离子型聚氧乙烯辛基苯酚醚(TX100)、阳离子型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及生物表面活性剂鼠李糖脂和脂肽, 研究表面活性剂对三氯乙烯的增溶能力. 结果表明, 5种表面活性剂浓度在临界胶束浓度(CMC)以上时, TCE在水相中的表观溶解度随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大而线性增大. 质量增溶比(WSR)和摩尔增溶比(MSR)为鼠李糖脂>脂肽>CTAB>TX100>SDS. 在各表面活性剂溶液中, 所用的各表面活性剂质量浓度顺序为SDS>TX100=CTAB>鼠李糖脂=脂肽, 两种生物表面活性剂的质量浓度仅为SDS的1%, 但生物表面活性剂对TCE的饱和增溶容量有更好的提高效果. 因此, 相比之下, 生物表面活性剂对TCE的增溶能力较强, 其中以鼠李糖脂为最佳, 而在化学合成表面活性剂中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TAB增溶TCE的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303.
以C包覆海绵铁(SI-C)为载体,La、Mn、Ni的硝酸盐为前驱物,采用混合浸渍焙烧法制备了SI-C表层负载金属催化剂(Mn-Ni/C、Mn-La/C、Ni-La/C、Mn-Ni-La/C),以H2O2为氧化剂,研究常温常压下H2O2与催化剂协同作用处理偶氮染料模拟废水的效果,并对其制备条件和性能进行探讨.结果表明,负载型Mn-Ni-La/C在催化湿式过氧化氢氧化(CWPO)中降解效果最好,且0.02 mol·L-1的La、Mn、Ni硝酸盐金属浸渍液以体积比1:1:1均匀混合,300 ℃焙烧2 h条件下制得的催化剂效果最佳;通过海绵铁固定床外加高频交变磁场,实现一种新型热传递方式下的感应热非均相反应处理有机废水.以海绵铁为感应磁核,形成固-液界面高温微反应区,促进非均相催化反应的进行.实验结果显示直接蓝D-3GL的去除率达98.39%,对直接紫D-BL的去除率达97.56%,对直接大红D-GLN的去除率达92.18%. 相似文献
304.
本文采用血清瓶实验研究了贵屿镇练江底泥TCBPA的厌氧降解特性以及该过程中硫酸盐还原菌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不同还原条件下,TCBPA 降解效率顺序为:产甲烷环境>硫酸盐还原环境>接种控制,对应降解速率常数分别为:0.0844 d-1、0.0694 d-1、0.0561 d-1,半衰期分别为:8.2 d、10.0 d、12.4 d.与接种控制组相比,加入电子供体可加速TCBPA降解,降解速率常数可达0.0722 d-1,半衰期为9.6 d.加入邻苯二甲酸丁酯后,TCBPA降解受到抑制,降解速率常数为0.0491 d-1,半衰期为14.1 d.使用Comparative Ct法进行荧光定量PCR实验,结果表明硫酸盐还原菌在TCBPA降解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05.
Hydrilla verticillata(waterthyme) has been successfully used for phytoremediation in arsenic(As) contaminated water.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phytoremediation,this study conducted a series of orthogonal design experiments to determine optimal conditions,including phosphorus(P),nitrogen(N),and arsenate(As(Ⅴ))concentrations and initial pH levels,for As accumulation and biotransformation using this aquatic plant species,while also analyzing As species transformation in culture media after 96-hr exposure.Analysis of variance and the signal-to-noise ratio were used to identify both the effects of these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their optimal conditions for this purpose.Results indicated that both N and P significantly impacted accumulation,and N was essential in As species transformation.High N and intermediate P levels were critical to As accumulation and biotransformation by H.verticillata,while high N and low P levels were beneficial to As species transformation in culture media.The highest total arsenic accumulation was(197.2±17.4) μg/g dry weight when As(V) was at level 3(375μg/L),N at level 2(4 mg/L),P at level 1(0.02 mg/L),and pH at level 2(7).Although H.verticillata is highly efficient in removing As(Ⅴ) from aquatic environments,its use could be potentially harmful to both humans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due to its release of highly toxic arsenite.For cost-effective and ecofriendly phytoremediation of As-contaminated water,both N and P are helpful in regulating As accumul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in plants. 相似文献
306.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发展,暴露出来的土壤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对我国2005—2019年以来455个污染场地修复项目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我国污染场地修复项目数量逐年递增,修复方式以异位修复为主,占比为63%,修复技术以阻隔/填埋(29%)、固化/稳定化(18%)为主。相比之下,2005—2014年,美国污染场地修复方式实现了从异位修复到原位修复的转换,原位修复技术占比达到54%,其中土壤气相抽提技术、物理分离、固化/稳定化技术、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技术应用居多,地下水抽提-处理技术的应用逐年下降。基于美国修复技术发展趋势,我国未来修复技术路线应以原位修复为主。 相似文献
307.
随着深部开采的推进,煤与瓦斯(甲烷)突出已成为安全高效采矿的重大隐患,煤中瓦斯赋存运移微细观作用机制试验研究至关重要。采用核磁共振T2谱技术,以阜新盆地孙家湾矿高瓦斯高突煤层为例,试验研究煤样瓦斯吸附解吸核磁共振谱,模拟煤层瓦斯赋存和运移全过程。结果表明,吸附态、游离态和自由态瓦斯核磁共振T2谱范围可由不同T2截止阈值定量划分;吸附过程和解吸过程中,吸附态瓦斯量与瓦斯压力的关系符合朗格缪尔方程,而游离态瓦斯量与瓦斯压力成线性关系;吸附态瓦斯解吸过程表现出一定滞后性,且存在5.5 MPa临界滞后压力,游离态瓦斯解吸过程无明显滞后性。 相似文献
308.
为应急处置交叉口突发交通事故造成的拥堵情况,利用车联网的车车(V2V)通信技术,根据车联网车辆实时播报的位置、速度等信息,以交通总延误最小为目标设定车辆的通过次序及行车轨迹,构建车辆协同控制模型;为提高求解精度和效率,提出基于遍历树和滚动优化的模型求解算法;最后搭建仿真平台验证模型有效性。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控制模型和求解算法明显优于传统的信号控制方法,显著降低了事故车辆对交叉口运行的影响。 相似文献
309.
为探究我国化工企业安全管理应重点防范的问题,首先,基于化工事故特点,识别人因分析和分类系统(HFACS)中各致因类别在化工领域的具体表现形式;然后,完善HFACS模型,并以某化工企业2012—2016年的102起事故为样本,应用该模型分析事故致因,针对具体致因提出相应的控制与改善措施。结果表明:员工的不安全行为主要包括习惯性违规和技能型失误,其主要形式为未对设备/工艺进行风险评估;不安全行为的前提条件主要源于操作者注意力不集中、警惕性不强以及作业时未穿戴个人保护设备(PPE);不安全监管的主要形式为未进行监督和风险评估;组织影响主要形式为安全氛围未形成。 相似文献
310.
为准确预测交通阻塞时城市公路隧道内火灾车辆引燃周围车辆所需时间,基于隧道内车辆火灾蔓延规律对车辆间引燃时间进行研究。通过理论分析确定隧道内火灾车辆周边相邻车辆所受辐射热通量的计算方法。通过线性拟合得出火灾下车辆引燃时间的预测方法。通过现场试验验证该预测方法的有效性。研究表明:引燃时间预测值与试验值基本一致,该方法精度较高;初始火灾车辆为小型车且周边车辆随机分布时,相邻车道并排的小型车不被引燃,并排中型车和大型车的引燃时间分别约为30和9 min;当初始火灾车辆为大型车时,并排小型车的引燃时间约为5 min,建议在火灾发生5 min内采取初步消防灭火措施或进行人员疏散。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