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250篇
  免费   1364篇
  国内免费   1673篇
安全科学   4044篇
废物处理   3701篇
环保管理   15164篇
综合类   22461篇
基础理论   27821篇
环境理论   75篇
污染及防治   19092篇
评价与监测   5966篇
社会与环境   4238篇
灾害及防治   725篇
  2022年   916篇
  2021年   896篇
  2020年   739篇
  2019年   936篇
  2018年   1340篇
  2017年   1384篇
  2016年   2341篇
  2015年   1972篇
  2014年   2696篇
  2013年   9420篇
  2012年   2680篇
  2011年   3248篇
  2010年   3534篇
  2009年   3655篇
  2008年   2828篇
  2007年   2751篇
  2006年   2923篇
  2005年   2770篇
  2004年   3036篇
  2003年   2898篇
  2002年   2477篇
  2001年   2939篇
  2000年   2363篇
  1999年   1676篇
  1998年   1431篇
  1997年   1446篇
  1996年   1571篇
  1995年   1649篇
  1994年   1539篇
  1993年   1388篇
  1992年   1381篇
  1991年   1353篇
  1990年   1297篇
  1989年   1277篇
  1988年   1113篇
  1987年   1030篇
  1986年   1010篇
  1985年   1095篇
  1984年   1190篇
  1983年   1195篇
  1982年   1189篇
  1981年   1121篇
  1980年   958篇
  1979年   961篇
  1978年   844篇
  1977年   739篇
  1976年   675篇
  1974年   654篇
  1973年   688篇
  1972年   69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391.
392.
393.
394.
395.
396.
397.
398.
以固定化微藻颗粒为原料,通过搭建流化床反应器强化微藻对氨氮(NH4+-N)的去除,设计了藻种、污水上升流速、光周期和光照强度四组单一变量实验,系统地研究了不同条件下微藻去除NH4+-N的能力.结果表明,当以固定化斜生栅藻为原料、污水上升流速为6.8m/h、光周期为8:16h和光照强度为4800Lux时,NH4+-N去除效果最优(96.7%).在最优操作条件下,探究了COD为200mg/L时微藻去除NH4+-N的潜力,结果表明,当NH4+-N初始浓度不高于50mg/L时,NH4+-N去除率高于95%.本实验建立了一套半连续微藻流化床实验方法,该方法显著减弱了微藻在生物同化过程中对有机碳源的依赖性,为低COD条件下微藻生物脱氮工艺的设计提供了技术参考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99.
基于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AIS)数据表征船舶排放是目前船舶排放空间表征的主流方法,但AIS船舶轨迹点缺失会造成船舶排放量低估和船舶空间分布表征错误,进而影响船舶排放控制区的划分.为改进船舶排放空间表征,本研究以2013年广东省AIS船舶数据为例,采用基于时间和经纬度的三次样条方法对AIS船舶轨迹进行修复,结合动力法计算船舶排放,分析对比AIS轨迹修复前后船舶排放表征的差异,并利用空气质量模型和卫星观测评估AIS轨迹修复对船舶排放表征和广东沿海空气质量模拟的改进效果.结果表明:轨迹修复后广东省海域船舶轨迹点总数由4685773个增至5746664个,船舶NOx排放量增加了0.6%.对于轨迹点与排放缺失集中的粤东海域,轨迹修复后船舶轨迹点数增加了88%,NOx排放量在广东省船舶排放量的占比提升至22%,特别是在粤东重点修复海域NOx排放量增加了2.7倍.原始轨迹在广东省海域较为稀疏,在粤东海域有明显轨迹缺失;轨迹修复后广东省海域船舶轨迹更为密集,粤东海域船舶轨迹得以补充,船舶排放空间分布更连贯.对比模拟结果与卫星观测结果,轨迹修复后粤东重点修复海域船舶模拟浓度与观测浓度的偏差由51%减至6%,总体上船舶排放模拟结果更接近卫星观测结果.  相似文献   
400.
稻壳与聚氯乙烯共热解的特性及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热重分析仪中进行了稻壳和聚氯乙烯(PVC)的共热解实验,结果显示:在共热解时稻壳开始剧烈热解的温度相比单独热解时大幅度降低,由350℃降至300℃,表明掺入PVC降低了稻壳的热解温度。在升温速率为20℃/min,稻壳和PVC比例为2∶1(质量比)时,混合热解协同效应最明显。3种动力学分析方法均证明共热解现象的存在。利用Coats-Redfern法进行动力学分析,发现共热解活化能普遍较单独热解时低,表明PVC与稻壳共热解有明显的相互作用。利用Ozawa法进行分析,发现转化率为20%~60%阶段下共热解平均活化能值为37.60 kJ/mol,低于稻壳单独热解的平均活化能41.45 kJ/mol。Friedman法分析结果显示对应转化率下共热解活化能均低于稻壳单独热解活化能。稻壳和PVC共热解倾向于反应动力学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