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30篇
安全科学   10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12篇
综合类   68篇
基础理论   21篇
污染及防治   3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18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铜在拔节期小麦中的亚细胞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小麦对Cu的解毒及耐性机制,通过盆栽试验并采用差速离心法研究了Cu在拔节期小麦根和叶片中的亚细胞分布。研究表明,在Cu胁迫下根和叶亚细胞组分中Cu含量随胁迫浓度的升高呈上升趋势,Cu主要富集在小麦根部,向地上叶片中输送较少,小麦根部Cu含量是叶片中的1.7~4.1倍。细胞质可溶性部分和细胞壁是Cu在小麦细胞内分布的主要位点,分别占总量的36%~81%和14%~48%,细胞器中分布较少,提高Cu胁迫浓度增强了细胞质可溶性部分对Cu的区隔化作用,减弱了细胞壁对Cu的固持作用,同时减少了Cu在细胞器中的分布;叶片细胞壁对Cu的固定作用较强,根部细胞质可溶性部分对Cu的区隔化作用较强。分析表明,细胞壁的沉淀和细胞质的区隔化作用对小麦对Cu的耐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2.
生物样品中甲磺基多氯联苯的测定及手性拆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一种生物样品中甲磺基多氯联苯(MeSO2-PCBs)及其手性对映体的分析测定方法.本方法利用索氏抽提对鱼肉组织进行提取,抽提液依次经凝胶渗透色谱柱、氧化铝硅胶复合柱和弗罗里硅土柱进行净化和分离,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进行分析.10个流程空白中,所有目标化合物都低于仪器检出限;17种MeSO2-PCBs在5个空白加标中的平均回收率在77.2%—98.2%之间;样品平行样中目标化合物含量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15%;方法检测限为0.3—20.0 pg.g-1湿重.采用Cyclosil-B手性柱拆分5种MeSO2-PCBs手性对映体,分离度在0.671—2.543之间.  相似文献   
53.
通过大量野外调查与遥感数据人机交互式目视解译方法,运用3S技术,解译了日喀则机场周边9县1975年、1990年、2000年和2008年4期遥感数据,分析了风沙化土地的空间分布,以及近34 a风沙化土地的演变趋势。结果表明:2008年日喀则机场周边共有风沙化土地50 053.31 hm2,其中,日喀则市、南木林县、白朗县和仁布县所占比例为51.41%。距离机场40 km内风沙化土地面积为21 338.54 hm2,占沙地总面积的42.63%,主要分布在仁布大桥以西、年楚河与雅鲁藏布江交汇处以东,高寒河谷两岸的南木林县和日喀则市江当乡境内的季节性边滩、江心洲和山坡上。1975-2008年间风沙化土地呈缓慢增长趋势,共增长了13.57%,年均增长率为175.94 hm2/a。以1990-1999年风沙化土地扩展最快, 2000-2008年增长最慢。气温升高、空气相对湿润程度下降是造成风沙化土地进一步扩展、蔓延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4.
研究了常温(18℃)条件下粉末活性炭(PAC)、颗粒活性炭(GAC)、天然膨润土和天然海泡石4种吸附剂对对氯苯酚(4-CP)的静态吸附规律,考察了投加灭活活性污泥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吸附剂对4-CP的吸附符合Langmiur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且吻合良好;4种吸附剂对4-CP的饱和吸附量不同,大小顺序为:PAC〉GAC〉天然膨润土〉天然海泡石;灭活活性污泥与4种吸附剂共存时,降低了4种吸附剂对4-CP的吸附能力。  相似文献   
55.
以葡萄糖为共基质硝基酚厌氧生物降解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35℃中温厌氧条件下,以葡萄糖为共基质,采用间歇试验法,通过测定甲烷累积产量,研究了2-硝基酚、4-硝基酚、2,4-二硝基酚和2,6-二硝基酚的厌氧生物降解性,利用相对活性值来判断硝基酚对产甲烷菌的抑制程度.研究结果表明:2-硝基酚浓度小于24mg/L时,对产甲烷菌没有产生抑制作用;4-硝基酚浓度小于20mg/L时,对产甲烷菌没有产生抑制作用,浓度为24mg/L时产生轻度抑制;2,6-二硝基酚浓度小于12mg/L时未产生抑制作用,浓度为16mg/L~24mg/L时产生轻度抑制;2,4-二硝基酚浓度小于4mg/L时没有产生抑制作用,浓度为8mg/L~24mg/L时产生中度抑制.4种物质对产甲烷菌活性的抑制由小到大的排列顺序为:2-硝基酚<4-硝基酚<2,6-二硝基酚<2,4-二硝基酚.  相似文献   
56.
现代竹结构在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竹结构安置房经济合理,安全舒适,符合环保要求.现代竹结构本身也是一种新型的绿色可持续建筑技术.采用竹结构抗震安置房可以利用包括四川灾区的丰富竹资源,因地制宜抗震救灾,恢复灾区的生活.文章提出试制经济、安全和实用的竹木住宅用于灾后重建家园.  相似文献   
57.
我国城市生态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翔  余红英  万鹏  杨渺 《四川环境》2009,28(3):89-93
城市建设带来了越来越多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城市建设是解决这些问题的良好途径。生态城市的建设要有一定的评价体系作为支撑,本文综述了国内基于AHP方法建立的应用较为广泛的城市生态评价体系和方法,并对国内城市生态评价的现状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58.
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及区域互动的三大关键问题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在我国加入WTO、进入国际经济大循环的背景下,长江三角洲不仅要加强自身的发展,通过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建成为我国区域功能完善、产业布局合理、城乡关系协调、生态与环境优良的现代化示范区,更重要的是在长江流域和全国发挥经济带动作用,提高服务功能,成为我国与世界经济接轨并参与竞争的基地、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与现代农业基地和支援西部大开发并提供知识经济服务的基地。但是长期的计划体制造成的地区分割与部门分割不利于产业的合理布局与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统一协调,也不利于共同进行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从区域互动的角度就经济增长方式与产业布局、以港口为主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与协调、水土资源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59.
用20%硝酸改性活性碳毡,利用扫描电镜和傅里叶红外光谱等技术对其改性后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利用改性活性碳毡作为吸附电极,进一步研究了其应用于电吸附的除盐效果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改性后的活性碳毡上的羰基和羧基增多,比表面积增大了32.2%,平均孔径提高了2.5%,微孔体积增大了23.1%.在电压为1.2V,pH值为6~8,极板间距为5mm时电吸附装置对水中Zn2+的吸附效果最优,动力学分析表明改性活性碳毡吸附Zn2+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除此以外,电吸附循环实验表明用20%硝酸为再生液,通过电极反接,改性活性碳毡的再生率> 74%,说明在电吸附Zn2+过程中改性活性碳毡具有良好的再生性.  相似文献   
60.
为识别我国沿海地区的大气污染分布特征,基于2015—2016年我国沿海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15个地级以上城市ρ(PM2.5)、ρ(PM10)、ρ(NO2)、ρ(O3)、ρ(CO)和ρ(SO2)监测数据,在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的基础上,结合主成分分析和AIC(改进赤池信息准则)开展我国沿海地区大气污染聚类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沿海地区颗粒物污染严重,其中70%和54%的城市未达到GB 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ρ(PM2.5)和ρ(PM10)二级标准,ρ(PM2.5)在空间上以浙江省金华市为界呈“北高南低”、金华市以北地区“西高东低”的分布特征;环渤海带及长三角地区ρ(O3)处于相对较高水平,山东省中部ρ(SO2)突出,最高值达71.3 μg/m3.根据6种大气污染物监测值,可将115个地级以上城市聚为3类:类Ⅰ包括河北省南部和山东省西部在内的21个城市,空间分布连续且相对集中,受本地源和扩散条件的影响,各项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均处于较高水平;类Ⅱ包括辽宁省、山东省东部和长三角等地区的42个城市,各项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较类Ⅰ有所降低,ρ(PM2.5)降低(比类Ⅰ低34.2%)明显,更多表现为受工业和散煤燃烧影响的SO2污染,和受海运船舶和陆路交通源影响的NO2污染;类Ⅲ包括福建省、广东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沿海一带的52个城市,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相对较低,空气质量较优,受季风和外来源影响的秋季O3污染特征明显.3类城市ρ(O3)平均值相近但季节性变化有所差异,类Ⅰ和类Ⅱ ρ(O3)峰值均出现在6月,类Ⅰ ρ(O3)季节性差异更为显著,类Ⅲ峰值出现在10月,全年变幅相对较小.研究显示,我国沿海地区山东省西部、江苏省北部与京津冀地区南部呈较为相似的污染特征,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与周边城市呈不同聚类特征,ρ(PM)和ρ(SO2)相对较高,为大气污染热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