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3篇
  免费   89篇
  国内免费   120篇
安全科学   105篇
废物处理   13篇
环保管理   78篇
综合类   344篇
基础理论   63篇
污染及防治   36篇
评价与监测   27篇
社会与环境   84篇
灾害及防治   22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6 毫秒
91.
三峡库区耕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策研究 --以重庆市忠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忠县近55年来耕地数量动态变化的基础上,着重对三峡二期施工以来1996~2003年忠县耕地资源数量增减状况及构成进行了详尽的剖析,揭示了忠县耕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原因,提出了耕地保护开发的对策。分析表明,忠县耕地数量变化有一定增减波动,但整体呈明显减少之势。农业结构调整占地占耕地总减少量的82.25 %,是忠县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其次是非农建设占地和水域淹没,分别占总减少量的4.32 %和\{13.22\} %;新增加的耕地构成中,开荒仍是目前耕地增加的主要来源,其次是农业结构调整,二者分别占耕地总增加量的71.92 %和21.88 %。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提高耕地的比较经济效益,加强耕地的整理、复垦和开发工作,加强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重点的综合治理,严格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等是耕地保护开发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92.
刘玥  金芬  安立会  郑丙辉  林进 《环境化学》2013,(8):1463-1468
本文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质谱测定了渤海湾南排河海域野生脉红螺肌肉组织中多氯联苯(PCBs)的含量,并对其污染特征进行讨论.结果表明:(1)肌肉中多氯联苯(∑PCBs)总浓度在8.40—10.06 ng.g-1(lw,以脂肪质量计)之间,其中PCB-114含量最高(0.74—1.06 ng.g-1(lw));(2)五氯联苯和六氯联苯为主要检出组分,占∑PCBs的43.7%—84.8%;(3)雌性脉红螺个体中PCBs的平均浓度略高于雄性及性畸变脉红螺中PCBs的平均浓度,分别为(10.06±0.89)ng.g-1(lw)、(8.40±0.63)ng.g-1(lw)和(8.51±0.67)ng.g-1(lw),但性别间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93.
针对目前我国污染源监控数据缺乏深层次利用,监测数据对污染源不能有效预警的状况,以S市某污水处理厂为例,在全面分析2010年出水COD在线监测数据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建立基于频次分析法的预警阈值确定方法,确定了污水处理厂排放不同警情的阈值范围.结果显示,污水处理厂全年出水浓度集中在40~60mg/L,16:00,20:00以及22:00排水COD较高,超标率大,应加强监控.污水厂正常、一般、不正常以及极不正常状态阈值范围分别可设为小于30%频次、20%频次、10%频次以及超过10%频次对应的浓度范围.对污水厂全年监测数据进行警情状态验证,结果显示全年正常、一般、不正常以及极不正常状态出现的比例分别为70.4%、9.9%、9.8%以及9.9%.  相似文献   
94.
穗花狐尾藻和金鱼藻对白洋淀水质影响的原位围隔试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白洋淀建成14个原位围隔(9 m2/个),分别按10、20和30株/m2的密度种植穗花狐尾藻、金鱼藻,研究不同密度穗花狐尾藻和金鱼藻在调控水体富营养化方面的效能与稳定性.结果表明:穗花狐尾藻和金鱼藻能有效控制浮游植物的生物量并改善水体SD(透明度),其中密度为10株/m2穗花狐尾藻(平均长度为83 cm,平均湿质量为37.1 g)和密度为20株/m2金鱼藻(平均长度为68 cm,平均湿质量为31.2 g)的围隔控制效果明显,水体中ρ(TN)和ρ(TP)都明显下降,SD增加,浮游植物多样性明显增加,水体营养状态指数(TSIM)明显下降;但高密度沉水植物可能造成水体ρ(Chla)和营养盐含量的反弹.研究证明,种植合理密度的穗花狐尾藻、金鱼藻有利于改善白洋淀水质.   相似文献   
95.
基于落石棚洞冲击试验,考虑不同落石重量、高度和冲击角度对落石冲击力的影响,分析了落石冲击力在这三个因素影响下的变化规律,发现落石高度与棚洞顶板倾角共同变化时,随着落石高度的增加和棚洞顶板倾角的减小落石冲击力增大,增大幅度达80.02%;落石高度与重量共同变化时,当落石重量较小,落石冲击力随着落石高度增加后的变化幅度较小,反之较大,最大值较最小值的增大幅度达182.10%;棚洞顶板倾角和落石重量共同变化时,落石重量比棚洞顶板倾角对落石冲击力的影响大,增大幅度达48.99%。然后基于正交试验分析发现落石重量是影响落石冲击力最重要的因素,其次为落石高度,最后为棚洞顶板倾角。最后通过回归分析获得了棚洞落石冲击力计算公式,并通过方差分析证明了棚洞落石冲击力计算公式与各因素间的回归关系高度显著,因此该公式可用于落石棚洞设计时冲击力的计算。  相似文献   
96.
为研究上保护层开采保护效果随层间距的变化规律,以南桐矿区作为实验背景,保持保护层倾向工作面开挖长度、煤层埋深、倾角、岩层物理力学性质相同,将层间多层岩层处理为复合岩层,分别进行近距离、远距离和超远距离上保护层开采相似模拟实验。综合分析被保护层卸压规律及基于被保护层垂直于层面的膨胀变形保护准则所得保护范围可知:上保护层开采被保护层卸压曲线呈“凸形”,且“凸形”中心线偏向下山方向。随层间距增加,“凸形”底部被保护层小于原岩应力的卸压范围与“凸形”顶部卸压曲线顶部较大卸压的范围均呈减小趋势;两者中心位置均向下山方向转移,且后者转移度大于前者;被保护层卸压曲线中卸压范围的卸压程度及应力集中范围的应力集中程度均呈减弱趋势;以垂直层面的膨胀变形量3‰确定的上下边界膨胀变形保护角均小于《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中相应条件的卸压角,因此以该方法确定的保护范围相对《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偏于安全,且随层间距增加保护范围长度呈加速减小趋势。  相似文献   
97.
天津市东疆港区绿化树种适应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筛选适生树种是盐碱地绿化工作的技术关键。天津市东疆港区的土壤是淤泥质盐渍土,在该区域绿化树种现场调查的基础上,依据树种的适生能力、生态效益和实际生长效果建立了综合评价多级指标体系。通过确定各指标因子的权重和评判标准,计算出各树种的综合指数,并依次划分为骨干树种、重要树种、辅助和补充树种以及不适宜树种4个级别,该综合评价多级指标体系为类似盐碱地绿化建设工程提供了实践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8.
水资源的安全问题已成为制约辽宁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选取16项评价指标构建指标体系,选取辽宁省2000—2009年的统计数据,采用改进的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并划分评价等级,运用可变模糊识别模型分别对其指标体系进行逐层评价。结果表明,评价期间辽宁省水资源安全状况较严峻,但总体呈现出改善的趋势。水源安全指标的系统分析显示辽宁省的水资源面临很大压力,但大部分状态和响应指标逐渐改善。提出针对性的改善水资源安全的建议,为辽宁省水资源管理和调控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99.
评价指标体系是耕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的难点,正确选择评价理论与方法,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为正确认识耕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及制定相应政策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文章引入能值理论,在传统评价方法基础上对耕地利用中物流、能流等以太阳能值为统一衡量标准,建立新的指标体系,并对南京市1995~2004年的耕地利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南京市耕地利用是向可持续方向发展的,且其可持续利用经历了两个阶段:①1995~1998年可持续性下降阶段,综合系数从1995年的1逐渐下降到1998年的0.9570;②1998~2004年可持续性上升阶段,综合系数逐年上升到2004年的1.1123。与传统评价方法相比,引入能值理论后的评价结果更能全面、客观地反映耕地利用的可持续状况。  相似文献   
100.
结合黄河中上游能源化工区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生态风险宏观性、综合性、复杂性的特点,论文以生态风险景观评价方法及3S技术等为研究手段,综合考虑重点产业发展战略人为风险源及自然风险源,以生态风险受体和终点选择、风险源分析、暴露危害分析、生态风险综合评价及生态风险分区为评价步骤,揭示了重点产业发展战略潜在生态风险空间分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黄河中上游重点产业战略实施区可划分为三类生态风险监控区,生态风险重点监控区自然风险源分布集中,重点产业人为风险源和自然风险源交织在一起,极易发生生态风险放大效应,生态风险次重点监控区自然生态风险源分布较单一,局部重点产业人为风险源强度增强,将增加区域生态风险水平,生态风险监控区自然生态风险源分布范围较小,潜在生态风险水平相对较低。论文探索了战略环评生态风险评价方法和评价思路,为国内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生态风险评价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