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210篇 |
免费 | 542篇 |
国内免费 | 1192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669篇 |
废物处理 | 48篇 |
环保管理 | 312篇 |
综合类 | 2536篇 |
基础理论 | 419篇 |
污染及防治 | 230篇 |
评价与监测 | 252篇 |
社会与环境 | 238篇 |
灾害及防治 | 24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0篇 |
2023年 | 107篇 |
2022年 | 237篇 |
2021年 | 250篇 |
2020年 | 316篇 |
2019年 | 203篇 |
2018年 | 183篇 |
2017年 | 266篇 |
2016年 | 164篇 |
2015年 | 230篇 |
2014年 | 192篇 |
2013年 | 249篇 |
2012年 | 312篇 |
2011年 | 295篇 |
2010年 | 279篇 |
2009年 | 258篇 |
2008年 | 226篇 |
2007年 | 251篇 |
2006年 | 262篇 |
2005年 | 171篇 |
2004年 | 119篇 |
2003年 | 86篇 |
2002年 | 86篇 |
2001年 | 72篇 |
2000年 | 56篇 |
1999年 | 28篇 |
1998年 | 7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1992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9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72.
73.
以聚乳酸快递包装为研究对象,运用生命周期评价(LCA)方法对聚乳酸快递包装的原料获取、加工、使用及5种处置情景的环境影响进行比较,并采用累积能源需求(CED)方法对能源消耗情况进行分析.功能单位(1000个规模为25×35cm的聚乳酸快递袋,918kg)快递袋原材料获取、加工及使用阶段的环境影响潜能值分别为1.09×10-9、5.64×10-10、1.24×10-10.海洋水生态毒性是聚乳酸快递袋环境影响的主要类型,占77%;非生物资源耗竭潜能值、人类毒性次之,分别占9%和6%.能源消耗主要类型为不可再生能源,占总能源消耗的89%,其中,快递袋使用阶段为主要贡献阶段,占比为91%.处理阶段5种处置情景中情景Ⅴ(焚烧47%,填埋13%,回收40%)对环境最为友好,通过增加焚烧和回收处置的比例,减少填埋比例对环境有着更为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4.
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土壤污染治理已成为农业和环境等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以土壤重金属污染中最严重的镉污染治理为研究目标,以化学淋洗剂为研究对象,综合评述了不同类型淋洗剂的洗脱机理、淋洗效果和影响因素,推荐了适用于不同镉污染土壤的淋洗剂,并对现阶段国内外镉污染土壤淋洗剂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研究方向进行了总结和展望。研究认为土壤镉污染复合淋洗技术的机理研究,淋洗技术的示范和推广,适用低渗透土壤的淋洗剂研发,淋洗下土壤及环境的变化研究,淋洗剂投放后土壤修复的数值模拟研究,低成本、高效率生物表面活性剂、螯合剂、土壤缓冲剂的开发,以及开展多学科的交叉融合研究等是未来镉污染土壤淋洗技术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75.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作用。生态补偿作为保护流域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手段,在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流域区段、评价方法、影响效应、优化思路、保障机制等方面对黄河流域生态补偿的理论和实践成果进行了综述,同时提出加强多学科协同攻关、构建具有区域特征的生态补偿模式、加快建立以海定陆的生态补偿机制、注重生态损害形成机制和程度评估、加强构建多元化生态补偿保障体系等未来研究中需要深化和完善的几点建议,以期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黄河流域生态补偿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76.
在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中,天然有机质(NOM)和重金属通常会同时参与铁氧化物的转化.但关于这一重要的环境反应过程中重金属释放动力学的研究目前还比较少.为阐明NOM对铁氧化物转化过程中Cu释放行为的影响,本研究使用两种代表性NOM:富里酸(FA)和胡敏酸(HA),开展了二者存在下的"铁氧化物-重金属-NOM"转化研究,并对转化不同时间点的铁氧化物进行了Cu释放动力学实验.动力学实验中采用了一个流动搅拌装置模拟pH=5.5环境条件下Cu的释放过程.结果表明,Cu的释放量随着铁氧化物的转化而降低,NOM的存在增加了Cu在流动搅拌实验中的释放量.球差校正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Cs-STEM)结果显示,铜可以掺入铁氧化物纳米颗粒中,可以有效固定Cu,而FA和HA处理均产生了具有疏松结构的椭球形颗粒,为Cu的吸附提供了丰富的位点.这种疏松的结构导致了更多吸附态Cu的存在,阻碍了铜的掺入,与Cu释放结果一致.因此,Cu释放能力的差异性主要是铁氧化物老化的结果,与Cu和NOM的络合关系不大.这项研究的结果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在NOM存在下铁氧化物转化过程中Cu的环境行为,同时在纳米尺度上阐明Cu和C与赤铁矿相互作用的机理. 相似文献
77.
青藏高原湖泊细菌种群结构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藏高原东北地区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原高寒区的交汇地带,人为影响较少,是研究人为影响与生物种群组成的理想场所。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高原湖泊菌种群结构多样性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取得了重要成果。本文从青藏高原上应用的技术方法、细菌种群结构研究成果以及区域性的重要影响因素3个方面概述了湖泊细菌种群结构多样性研究在青藏高原上取得的进展。简单地讨论了种群多样性和影响因素的关系,对比发现,微生物种群结构的主要限制性因素会随着环境的变化发生改变。同时,微生物种群结构随着环境的变化实际上是其生理结构适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
78.
79.
成都市一次重度灰霾期间大气PM2.5的自组织临界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2013年1—2月期间,四川省成都市出现大范围、长时间、高浓度的严重霾污染.本文运用频度统计分析和消除趋势波动分析方法,研究了成都市2013年1月25日—2月7日一次典型重度灰霾期间8个监测站点(草堂寺、人民公园、梁家巷、金泉两河、十里店、沙河铺、三瓦窑、灵岩寺)大气PM2.5小时平均浓度序列的时空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各站点大气PM2.5的浓度波动并非随机,而在统计上服从典型的负幂律分布,同时均表现出很强的长期持续性特征.这些特征刻画了灰霾期间大气PM2.5浓度波动的宏观特征.将PM2.5浓度演化与沙堆崩塌进行类比,发现大气PM2.5演化具有自组织临界性复杂系统的基本特征.进一步根据自组织临界(SOC)理论,建立了大气PM2.5数值沙堆模型,模型算法考虑了此次灰霾期间成都市的气象因素和PM2.5的迁移扩散机制.通过对该模型的数值模拟,能够定量阐明此次重度灰霾期间成都市各监测站点大气PM2.5浓度时空波动宏观统计规律的产生根源.同时,深入讨论了该模型的自组织临界特征.模拟结果和实际结果的高度一致表明该模型真正阐明了导致PM2.5浓度时空波动的重要动力机制.SOC内禀机制是控制此次成都市灰霾期间大气PM2.5浓度演化的主要机制之一.本研究可为灰霾期间PM2.5的演化动力学提供新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80.
成都市PM10中多环芳烃来源识别及毒性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成都市2009年冬夏两季可吸入颗粒物(PM10)中16种多环芳烃(PAHs)含量进行了研究,并进一步分析其空间分布、组成特征及来源.结果表明,16种PAHs中15种被普遍检出(Nap未检出),冬季和夏季的ΣPAHs浓度范围分别为40.25~150.68ng/m3和44.51~71.16ng/m3,平均浓度分别为88.36ng/m3和64.21ng/m3.空间分析表明,PAHs浓度在工业区较高,背景点较低.从PAHs组分分析结果显示,低环含量较低,4~6环所占比例较大,其比例范围为86.7%~96.1%.各组分含量季节差异不明显.利用特征化合物比值法、等级聚类法、PCA解析法分析了污染源类型,结果表明成都市PM10中PAHs的主要来源是机动车尾气排放源,以及煤与木材燃烧源.通过BaP当量(BaPE)进行了毒性评估,结果显示成都市冬夏两季的BaPE均值分别为13.41ng/m3和9.54ng/m3.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