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7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75篇
安全科学   22篇
废物处理   11篇
环保管理   19篇
综合类   141篇
基础理论   46篇
污染及防治   62篇
评价与监测   23篇
社会与环境   16篇
灾害及防治   16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61.
城市污水水解-厌氧-微氧联合处理工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水解 -厌氧 -微氧联合处理工艺处理城市污水的研究结果表明 :在总 HRT不超过 8.5h(水解 2.5h、厌氧 4.0h、微氧2.0 h) ,平均温度为 19℃ ,进水COD浓度为300±50 mg/L时 ,总 COD和 SS的去除率分别可达75%和80%以上 .总出水COD、BOD、SS完全达到国家二级排放标准 .微氧单元对厌氧出水中残余有机物去除效果良好 ,HRT不超过 2h,DO控制在 0.2 mg/L~0.5mg/L左右 ,进水为150mg/L时 ,去除率可达 53%以上 .微氧污泥沉降性能良好 ,SVI=38.8ml/g.水解 -厌氧 -微氧工艺在突出低能耗的前提下 ,达到了较高的有机物去除率 ,与现有的城市污水处理工艺相比有一定的优越性 .  相似文献   
262.
基于DEM的SAR图像洪水水体的提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星载雷达遥感已广泛应用于洪水灾害的监测和评估中。但是由于其阴影与水体严重混淆 ,使得从雷达图像中提取洪水水体较为困难。为此 ,本文探讨了在地形数据的支持下 ,实现星载SAR图像洪水水体半自动提取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步 :首先 ,对雷达图像进行滤波处理 ,并将其与地形数据匹配 ,从雷达图像中提取出初步的洪水水体范围 ;其次 ,利用地形数据生成DEM ,并根据雷达图像的成像参数和DEM生成相应的模拟雷达图像 ;最后 ,利用模拟雷达图像上的阴影 ,剔除被误提为洪水水体的阴影 ,从而实现洪水水体的准确提取。研究表明 ,该方法能有效地、半自动地将星载雷达图像上的洪水水体提取出来 ;同时 ,该方法可以用于多种星载多模式的雷达图像的洪水水体的识别提取 ,尤其对含山区的大范围洪水水体的半自动提取 ,更为适用。  相似文献   
263.
地方环境管理信息系统的图形设计与微机实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图形管理是REMIS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REMIS图形需求着手,概括图形功能,提出设计原则和实施环境,并介绍了在微机上实现的方法与步骤。  相似文献   
264.
不同硬度条件下Cd~(2+)和Cu~(2+)对稀有鮈鲫的急性毒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水体硬度对稀有鮈鲫Cd~(2+)和Cu~(2+)毒性效应的影响,开展了96 h急性毒性试验。试验结果发现,当水体硬度(以CaCO_3计,下同)为50 mg·L~(-1)、250 mg·L~(-1)、450 mg·L~(-1)时,Cd~(2+)对稀有鮈鲫的96 h半数致死浓度(96 h-LC50)分别为4.30 mg·L-1、12.06 mg·L~(-1)、19.99 mg·L~(-1),对应的安全浓度(SC)依次为0.430 mg·L~(-1)、1.206 mg·L~(-1)、1.999 mg·L~(-1);Cu~(2+)对稀有鮈鲫的96h-LC50分别为0.046 mg·L-1、0.148 mg·L~(-1)、0.228 mg·L~(-1),对应的SC依次为0.0046 mg·L~(-1)、0.0148 mg·L~(-1)、0.0228 mg·L~(-1)。计算得到Cd~(2+)对稀有鮈鲫急性毒性与水体硬度的拟合方程为ln 96 h-LC50=0.687 ln H~(-1).243(r=0.998);Cu~(2+)对稀有鮈鲫急性毒性与水体硬度的拟合方程为ln 96 h-LC50=0.727 ln H-5.923(r=0.999),Cd~(2+)和Cu~(2+)对稀有鮈鲫的硬度斜率分别为0.687和0.727。这些结果表明,水体硬度可有效降低Cd~(2+)和Cu~(2+)对稀有鮈鲫的急性毒性,且稀有鮈鲫的硬度斜率与其他物种差异较大。在评估不同硬度水体下Cd~(2+)和Cu~(2+)的生物毒性及其生态风险时,应根据测试物种特异的硬度斜率而定。  相似文献   
265.
不同RCP情景下未来汉江流域气象干旱变化趋势预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来自国际比较计划CMIP5的5个全球气候模式(GCMs)数据,同时这些模式数据也是跨行业影响模式比较计划(ISIMIP)采用的气候模式数据,以RCP2.6和RCP8.5两种情景下的日降雨预估数据,计算了汉江流域不同时段的标准化降水指数(SPI),以此作为预估未来干旱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以汉江流域22个气象站点的降雨量观测数据(1960~2004年)和2020~2059年气候模式数据,对比分析了这两个时期干旱事件发生的严重程度、次数和历时特征。结果表明:在干旱严重程度方面,轻度干旱和中度干旱有减轻的趋势,但严重干旱有加重的趋势。由于不同GCMs模拟能力的差异性,对干旱事件的发生次数和历时的分析有一定差异,但总体仍表现为干旱次数减少和历时减短的趋势。通过对比历史时期降水观测数据和GCMs模式预估数据评估结果,表明HadGEM2-ES模式对降水的拟合性最好,而GFDL-ESM2M和IPSL-CM5A-LR在干旱方面表现出较好的模拟能力。  相似文献   
266.
如何对多维数据进行降维处理在大数据时代显得愈加重要。传统的数据降维方法无法同时了解所有的动态变化趋势,因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采取针对面板数据而设计的动态因子方法,以长江三角州城市群城镇化质量测度为例进行多维社会数据降维实验,结果发现该方法能够较为准确的识别多维数据中能够同时影响多个变量的“潜变量”,并可以刻画各个样本个体的“潜变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以及样本整体的变化趋势。结合案例研究结果可以发现,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同样存在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不协调的问题,需要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着重提升城镇化质量。  相似文献   
267.
通过利用湖北省气象服务中心在全省27个旅游景区内建设的30个大气负氧离子自动监测站数据,对湖北省旅游景区大气负氧离子浓度分布特征及气象条件对负氧离子浓度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湖北省旅游景区的大气负氧离子资源十分丰富,西部山区高于东部平原地区,整体呈现从东向西、从北向南逐渐增加的趋势,鄂西南地区为全省大气负氧离子最为丰富的地区,负氧离子浓度夏季最高,冬季最低,秋季略大于春季。从3月开始,负氧离子浓度逐月增加,至8月达到最大值,后又逐渐减小。凌晨和上午的负氧离子浓度要大于下午和晚上,夜间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大气负氧离子浓度晴天最大,阴天小于晴天,而雾霾天和小雨天负氧离子浓度均较小;中雨以上降水、闪电活动与负氧离子浓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68.
长江流域月降水的多尺度随机特征及其分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一种基于集合经验模态分解的多尺度信息熵方法来分析长江流域138个气象站1961~2016年的月降水在不同时间尺度下的随机性,然后,采用模糊C均值聚类(FCM)算法对流域月降水进行空间区划,最后,探讨各区平均月降水序列与厄尔尼诺1+2区的平均海表温度(NINO1+2)之间的时滞相关性.结果表明:(1)长江流域月降水存在明显的季节、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2)流域月降水在不同时间尺度下的随机性均呈现出东部高-西部低的空间分布模式,并且流域月降水的IMF分量的随机性随时间尺度的增大而降低,且不同地区间其随机性的差异越来越大;(3)流域月降水在各IMF分量上的随机性沿纬向自西向东逐渐增大,而沿经向呈现出拟均匀性;(4)流域月降水在空间上可划分为6个一致性子区域:西部高原区、西南部横断山区、北部低山盆地区、南部低山丘陵区、东南部鄱阳湖平原区和东部长江三角洲区;(5)流域各区平均月降水对NINO1+2的最佳响应时滞自东南沿海向内陆地区依次由2个月延长至4个月.  相似文献   
269.
Salmonella serovars, one of the leading contributors to foodborne illness and are especially problematic for foods that are not cooked before consumption, such as fresh produce. The shipping containers that are used to transport and store fresh produce may play a role in cross contamination and subsequent illnesses. However, methods for quantitatively attached cells are somewhat variable. The overall goal of this study was to compare conventional plating with molecular methods for quantitating attached representative strains for Salmonella Typhimurium and Heidelberg on reusable plastic containers (RPC) coupons, respectively. We attached Salmonella enterica serovar Typhimurium ATCC 14028 and serovar Heidelberg SL486 (parent and an antibiotic resistant marker strain) to plastic coupons (2.54 cm2) derived from previously used shipping containers by growing for 72 h in tryptic soy broth. The impact of the concentration of sanitizer on log reductions between unsanitized and sanitized coupons was evaluated by exposing attached S. Typhimurium cells to 200 ppm and 200,000 ppm sodium hypochlorite (NaClO). Differences in sanitizer effectiveness between serovars were also evaluated with attached S. Typhimurium compared to attached S. Heidelberg populations after being exposed to 200 ppm peracetic acid (PAA). Treatment with NaClO caused an average of 2.73 ± 0.23 log CFU of S. Typhimurium per coupon removed with treatment at 200 ppm while 3.36 ± 0.54 log CFU were removed at 200,000 ppm. Treatment with PAA caused an average of 2.62 ± 0.15 log CFU removed for S. Typhimurium and 1.41 ± 0.17 log CFU for S. Heidelberg (parent) and 1.61 ± 0.08 log CFU (marker). Lastl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was used to visualize cell attachment and coupon surface topography. SEM images showed that remaining attached cell populations were visible even after sanitizer application. Conventional plating and qPCR yielded similar levels of enumerated bacterial populations indicating a high concordance between the two methods. Therefore, qPCR could be used for the rapid quantification of Salmonella attached on RPC.  相似文献   
270.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 This paper studies Fe/Al composite hydrogel electrode electrocoagulation (EC) and adsorption of alizarin red S (ARS). ARS removal efficiency an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