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8篇
  免费   181篇
  国内免费   316篇
安全科学   176篇
废物处理   23篇
环保管理   99篇
综合类   832篇
基础理论   177篇
污染及防治   32篇
评价与监测   65篇
社会与环境   108篇
灾害及防治   53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69篇
  2021年   97篇
  2020年   82篇
  2019年   55篇
  2018年   68篇
  2017年   81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69篇
  2014年   75篇
  2013年   81篇
  2012年   106篇
  2011年   115篇
  2010年   85篇
  2009年   89篇
  2008年   72篇
  2007年   72篇
  2006年   76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41.
大型运输机水上迫降动力学分析及模型验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完善大型运输机水上迫降分析方法,提高分析精度。方法 以有限元和SPH方法为基础,开展大型运输机水上迫降动力学仿真。基于冯.卡门经典入水冲击理论,构造大型运输机机身底部吸力模型,提出基于工程修正的水上迫降动响应分析方法,并通过试验验证。结果 通过分析得出,飞机接水后,机头迅速上扬,俯仰角达到峰值后,机头向下运动,俯仰角逐渐减小,分析得到的飞机姿态变化与试验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结论 水上迫降模型试验表明,分析误差能够满足工程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42.
冬季南京城市大气气溶胶吸湿性观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气溶胶吸湿性不仅影响颗粒物非均相化学反应过程和大气能见度,且对云凝结核形成起决定性作用.本研究运用加湿串联拆分迁移分析仪(H-TDMA)对冬季南京城市大气气溶胶吸湿性进行外场观测研究.结果表明:吸湿增长因子概率分布函数(GF-PDF)呈双峰分布,峰值分别为1.000±0.010(弱吸湿峰)和1.400±0.035(强吸湿峰);在85%相对湿度条件下,不同粒径段(40、80、110、150、200 nm)弱吸湿组粒子数目占比(NFLH)随粒径的增大从40%降低至20%,而强吸湿组粒子数目占比(NFMH)却从60%增加到80%.弱吸湿组GF-PDF离散程度(σLH)在0.04~0.05之间,而强吸湿组GF-PDF离散程度(σMH)0.1,说明强吸湿组粒子化学成分较复杂,外混合程度较高.对比各粒径段气溶胶吸湿性日变化规律发现,平均吸湿增长因子(GFmean)和NFMH均呈双峰特征,峰值分别出现在7:00和17:00左右.受夜晚边界层降低、强吸湿性组分非均相转化生成等影响,GFmean和NFMH夜间数值整体大于白天;受降水等气象条件影响,污染时段所有粒径段气溶胶的GFmean和NFMH均高于清洁时段.  相似文献   
143.
不同类型植被河岸缓冲带对模拟径流及总磷的消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九龙江上游北溪流域,选择杂交狼尾草(Pennisetum americanum×P.purpureum)、红花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e var.rubrum)、红叶石楠(Photinia fraseri)3种植物及原生撂荒杂草地,构建对照(A)、草本(B)、灌草(C)和灌木(D)4种不同处理的植被缓冲带,通过模拟不同浓度面源污染下的农田径流,探讨不同植被组合对径流量及总磷的消减效果.结果表明:各缓冲带不同植被对径流量及总磷的消减效果均表现为草本灌草灌木,其中,草本缓冲带对径流量的消减率最高,达到86.93%,在高、低浓度进水时对总磷浓度的消减分别为95.20%、80.69%;4种不同植被缓冲带对总磷浓度的消减效果随缓冲带宽度的增加均出现上升的趋势,其中,前半段消减效果最佳,后半段消减趋势减缓;高浓度污染进水条件下缓冲带对总磷的消减效率高于低浓度进水;4种缓冲带对磷总量的消减量分别为27.70、28.02、28.06和26.94 g.研究成果可为九龙江上游河岸缓冲带建设及流域氮磷污染率治理和生态评价提供科学示范及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4.
针对工业园区空气质量的复杂性和模糊性,利用模糊物元分析理论,结合海明贴近度的概念,建立了一种基于模糊物元的空气质量评价模型。以金山二工区为例,选取《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规定的6种主要污染物SO2、NO2、CO、O3、PM10、PM2.5作为评价指标,分析了园区内5个自动监测站2016年7月1日的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并与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分析结果作比较。两种方法的评价结果基本一致,与实际状况相符。  相似文献   
145.
为及时有效地控制大规模突发事件的不良影响,考虑应急响应系统中多种应急物资需求呈不确定性的特征,建立最小化总成本和总时间的多目标-两阶段临时配送中心选址和应急资源调度模型。采用相对鲁棒优化方法对模型进行求解,利用区间估计描述不确定性因素,并引入扰动系数和控制参数调节模型的鲁棒性和最优性。数值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能有效解决需求不确定下应急资源调度网络的构建问题,且能保证应急决策良好的鲁棒性。最后,通过分析测算单目标与多目标模型下目标值的结果以及不同控制参数与扰动系数下目标值结果,进一步验证了该模型符合应急响应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46.
Atmospheric lead pollution in fine particulate matter in Shanghai, China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The Pb-monitoring program was extended for 6 years from 2002 to 2007 at 17 representative urban sites (6 traffic, 5 industrial, and 6 residential sites), and 3 suburban sites to assess the lead pollution in fine particulate matter (PM2.5) after phasing out leaded gasoline in Shanghai. Compared with Pb levels reported in other places, the Pb pollution in Shanghai is still serious after phasing out leaded gasoline, which remains at high concentration range (213–176 ng/m3) in PM2.5 in winter. Significant spati...  相似文献   
147.
本文选择三个典型的连续性石灰岩为基底、不同地貌区域的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DEM数据源在GIS软件上提取坡度信息,对其石漠化分布与坡度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高原区到峡谷区,石漠化的发生在面积上大体相当,强度上则愈加严重。连续性石灰岩地区各坡度上都存在生态恶化的隐患,但坡度对于其生态的恢复并不是明显的限制因素。轻度石漠化和中度石漠化的面积比在坡度的等级由低到高的过程中存在着中间的高峰值。轻、中度石漠化在高原区和峡谷区中集中于15~35°坡度;斜坡区则集中在35~45°间。强度石漠化在高原区和斜坡区中25°以上的坡度中集中分布、峡谷区则在坡度15~45°内。在喀斯特地区的低坡度上要注意人为活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8.
山东半岛南部近海海水及动物石油烃污染状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2007年11月对山东半岛南部近海海水和动物体的石油烃污染水平检测结果,分析表层海水及动物体石油烃含量分布特征,评估该海域受石油烃污染程度。结果表明,调查海区表层海水中石油烃含量范围为(0.017~0.069)mg/L,平均含量为0.031 mg/L,鱼类体内石油烃含量范围为(2.24~30.31)×10-6,平均为11.59×10-6;软体类含量范围为(4.19~36.49)×10-6,平均为19.83×10-6;甲壳类含量范围为(8.41~49.07)×10-6,平均为18.47×10-6。海水和动物体石油烃含量分布特征,均呈近岸高、离岸低趋势。虽然调查区域海水和动物体石油烃污染状况为轻度,但日照港和胶州湾海域污染状况却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49.
Water quality models are important tools to support the optimization of aquatic ecosystem rehabilitation programs and assess their efficiency. Basing on the flow conditions of the Daqinghe River Mouth of the Dianchi Lake, China, two-dimensional water quality model was developed in the research. The hydrodynamics module was numerically solved by the alternating direction iteration (ADI) method. The parameters of the water quality module were obtained through the in situ experiments and the lab analyses that were conducted from 2006 to 2007. The model was calibrated and verified by the observation data in 2007. Among the four modelled key variables that were water level, CODcr, NH3-N and PO4-P, the minimum value of the coefficient of determination (CoD) was 0.69, which mean the model performed reasonably well. The developed model was then applied to simulate the water quality changes at the downstream cross-section assuming that the designed restoration programs were implemented. According to the simulated results, the restoration programs could cut down the loads of CODcr and PO4-P about 15%, however, they would have very little effect on the NH3-N removal. Besides, the water quality at the outlet cross-section would be still in class V (3838-02), indicating mor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further reduce the loads. The study demonstrated the capability of water quality models to support aquatic ecosystem restorations.  相似文献   
150.
滇池大清河河口二维水环境模型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滇池大清河河口为对象,根据其水动力特征,建立了二维水环境模型.其中水动力模块采用交替方向迭代法进行数值求解,水质模块中参数的取值通过2006年和2007年现场原位实验和实验室模拟实验获得,并利用2007年的实际监测数据对模型进行率定和验证.运用率定的模型,模拟了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后大清河人湖控制断面的水质变化情况,以期为治理方案的优化和效果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