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33篇
  免费   485篇
  国内免费   1051篇
安全科学   520篇
废物处理   242篇
环保管理   533篇
综合类   2799篇
基础理论   1201篇
环境理论   2篇
污染及防治   1197篇
评价与监测   419篇
社会与环境   399篇
灾害及防治   157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93篇
  2022年   253篇
  2021年   242篇
  2020年   272篇
  2019年   199篇
  2018年   264篇
  2017年   206篇
  2016年   194篇
  2015年   267篇
  2014年   262篇
  2013年   467篇
  2012年   333篇
  2011年   374篇
  2010年   372篇
  2009年   341篇
  2008年   362篇
  2007年   372篇
  2006年   335篇
  2005年   293篇
  2004年   254篇
  2003年   216篇
  2002年   166篇
  2001年   306篇
  2000年   201篇
  1999年   113篇
  1998年   46篇
  1997年   52篇
  1996年   40篇
  1995年   42篇
  1994年   44篇
  1993年   42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18篇
  1983年   22篇
  1982年   22篇
  1981年   16篇
  1980年   11篇
  1979年   13篇
  1978年   12篇
  1975年   12篇
  1973年   9篇
  1972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991.
棉纺织企业存在大量的易燃可燃物质,火灾危险性大,极易引发火灾事故,且火灾蔓延途径多、燃烧速度快,易造成严重后果。该文根据棉纺织企业生产的特点,从人—机—环境系统的角度,从"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环境的不安全条件"三个方面分析了棉纺织企业火灾的成因,有针对性从六个方面提出了消防安全管理对策,对提高企业的消防安全管理水平,增强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92.
在现行计算方法中,通常采用不平衡推力法等传统方法设计抗滑桩.尽管国内外岩土工程技术人员通过研究使传统算法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仍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特别对于多排抗滑桩治理工程的设计计算,传统方法更难胜任,而采用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则能解决这些问题.通过文中工程实例的设计计算可以看出,由于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可以充分考虑桩—土之间...  相似文献   
993.
目的 研究药型罩结构参数对所形成的聚能射流在水中运动的影响,改进水中聚能射流的运动特性。方法 采用多物质单元ALE法就锥形罩射流对水介质的侵彻进行数值模拟,分析锥形装药结构中药型罩锥角和厚度对所形成的聚能射流侵彻水时运动参数的影响。结果 锥形罩锥角大小及药型罩厚度对聚能射流在水中的形状、射流速度、加速度等有着明显的影响。侵彻体进入水中10 cm后,药型罩的锥角从30°增加到150°的过程中,剩余速度先增大、后减小,在90°时达到最高。药型罩厚度为1.5~4mm时,剩余速度变化起伏小;厚度为4~6 mm时,剩余速度开始大幅下降。结论 当锥角为90°时,罩厚为4 mm的药型罩所形成的射流在水中表现最好,形成的射流侵彻深度最长,侵彻水介质10 cm后的剩余速度最大,存速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994.
以酸性氯化铜蚀刻废液为原料,在Na2CO3和助剂A存在下,采用一步沉淀法制备碱式碳酸铜。考察了反应pH、n(Na2CO3)∶n(助剂A)、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对碱式碳酸铜制备效果的影响,并采用XRD、TG 及SEM对产品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在反应pH 7.0、沉淀剂配比n(Na2CO3)∶n(助剂A)=1∶2、反应时间1.0 h、反应温度70 ℃的条件下,产品的w(Cu2+)达55.62%,w(Cl-)为0.013%,符合HG/T 4825—2015《工业碱式碳酸铜》的要求;蚀刻废液中Cu2+的回收率接近100%。表征结果表明,制得的产品为单一组分CuCO3·Cu(OH)2,小颗粒为直径1.8~5.4 μm的不规则球形,团聚后的大颗粒呈姜块状形貌,粒径为48~75 μm。  相似文献   
995.
Peatland is an efficient carbon dioxide (CO2) sink on the continent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global carbon cycle.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activities, two of the notable global environmental issues, have accelerated the degradation of peatlands during recent years. Global warming will increase the rate of aerobic decomposition in the surface of peatlands. Carbon stored in the subsurface of peatlands will be metabolized if the climatic conditions become favorable for decomposition. This study reviewed the carbon circle of subsurface peatland in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in environments disturbed by human activity or climate change. Furthermore, the major factors (environmental and human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carbon cycle were also discussed. According to a previous study, subsurface peatland will rapidly participate in the carbon cycle when the peatland is degraded. Water level, vegetation, and temperature were the main natural factors affecting the carbon cycle, whereas drainage, farming, and grazing were the main anthropogenic factors. Further studies should focus on different soil layer carbon dynamics, inorganic carbon content, and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of peatlands. The study methods should be a combination of macro with micro scale and focus on developing deep peat research techniques. Most of the previous studies focused on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and their response factors in short-term experiments. Thus, the mechanism and process of subsurface carbon are not clear and needs further study. © 2018 Science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相似文献   
996.
利用中日合作建立的亚洲首个稻麦轮作开放式臭氧浓度升高(ozone-free air controlled enrichment,O3-FACE)平台,选取小麦品种(Tritcium aestivum)扬麦16为试材,研究了不同臭氧和氮肥水平下,小麦不同部位干物质量以及N、P、K质量分数的变化。结果表明,臭氧胁迫下,常氮水平小麦根、叶和穗干物质量以及根冠比与对照相比均显著降低,降幅分别为37.4%、17.4%、12.8%、29.8%,而增施氮肥后,小麦根叶穗及根冠比与常氮下相比均显著增加,增幅分别为60.5%、23.2%、10.7%、43.6%;常氮条件下,臭氧浓度升高明显降低N、P、K累积量及成熟期叶中N、P、K质量分数,降幅分别为10.93%、11.65%、7.64%、23.87%、14.81%、14.9%,而成熟期穗中N、P、K质量分数明显增加,增幅分别为6.15%、10.34%、13.12%,增施氮肥后,N、P、K累积量及小麦叶中N质量分数与常氮相比明显增加,增幅分别为15.58%、11.91%、9.00%、10.74%,叶中P、K质量分数也有所增加但增幅很小,而增施氮肥对其他部位的N、P、K质量分数影响不大。臭氧和氮肥对茎部干质量及N、P、K质量分数影响均不明显。总之,增施氮肥对小麦在臭氧胁迫下的生物量累积和养分累积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997.
极高地应力隧道工程设计施工除了考虑地质构造作用极其强烈以外,强度应力比、地下水、膨胀应力、结构面产状等因素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也必须考虑,同时隧道轴线与最大应力主方向夹角、隧道断面及面积、岩层厚度及倾角等因素也非常重要。以《工程岩体分级标准》为基础,提出一种极高地应力复杂软岩隧道围岩稳定性因素优先级分析思路,并采用熵权法形成多主因素耦合、次因素修正的围岩分级方法。现场实践表明分级结果与现场施工状态吻合较好,进一步对另两座隧道使用本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现行规范中围岩分级因素和方法不适用极高地应力情况,且和影响因素优先级加多因素耦合修正 BQ 值的围岩分级方法结果相差 10% 左右,原因是对极高地应力软岩稳定性影响因素考虑不全面。这种围岩稳定性分级方法具有较好的适用性,且耦合时使用熵权法原理使得结果更加偏向于定量计算,减少了人为因素干扰,结果更加客观真实。  相似文献   
998.
黄土作为一种广泛分布在青海省境内的特殊土,长期承受冻融循环与地震荷载的双重影响,其地震易损性和水敏性的问题一直被广泛讨论。为寻求黄土在冻融循环和动荷载耦合作用下动力特性的变化规律,以西宁地区黄土为研究对象,施加正弦波形式的循环动荷载,开展动三轴试验,分析了围压、冻融循环次数和动剪应变幅值 γd对黄土的骨干曲线、动剪切模量 Gd、动剪切模量比 Gd/Gd max及阻尼比 λ 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黄土的骨干曲线在经历 6 次冻融循环后趋于稳定,可将骨干曲线的发展过程分为弹性阶段和弹塑性阶段;分别采用 Hardin?Drnevich 模型和改进的 Hardin?Drnevich 模型对动剪切模量曲线进行拟合,发现用改进的 Hardin?Drnevich 模型拟合动力参数效果较好;随着围压的降低,Gd/Gd max?γd关系曲线分布更为分散且有逐渐减小的变化趋势;随着 γd的增大,λ 不断增大,且土体在各围压条件下,经历不同冻融循环次数后,Gd/Gd maxλ 存在最大值和最小值。该研究初步掌握了青海地区黄土在冻融循环作用下的动力学参数,研究成果可为寒区抗震设计提供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999.
气候变暖和空气污染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综合使用中国碳核算数据库、能源经济模型和空气质量模型,研究我国湖南省工业领域潜在碳达峰路径及其空气质量协同改善增益.基于中国碳核算数据库和相关工业/能源统计年鉴分析指出,湖南省2019年CO2排放总量为310.6 Mt,其中工业领域排放占比超70%,主要来自于电力、蒸汽、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及黑色金属的冶炼和压延业等行业.综合考虑未来各工业行业经济增长速率、能源技术进步程度和能源结构优化调整等因素,使用LEAP能源经济模型设置并分析了3种潜在的工业碳达峰情景,包括趋势照常情景(2030年达峰)、中度减排情景(2028年达峰)和强化减排情景(2025年达峰).进一步结合人为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和区域空气质量模型WRF-Chem,以排放行业-部门的同源对应关系为桥梁,模拟分析不同碳达峰路径下空气质量改善响应.结果指出,在3种碳达峰情景中,主要大气污染物浓度均有所降低,长株潭地区尤为显著;强化减排情景力度最大,中度减排情景次之,趋势照常情景相对最弱.制造业减污降碳的协同效果最佳,在不同情景实现碳达峰时,可分别减少ρ(PM2.5)和ρ(PM10)年均值0.6~1.8 μg·m-3和1.8~8.9 μg·m-3.研究可为国家和区域的减污降碳协同实践提供参考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000.
通过探究生物炭施用两年后对海南典型稻菜轮作模式土壤氧化亚氮(N2O)和甲烷(CH4)排放的影响,旨在明确生物炭在该模式下对温室气体排放的长期效应,可为我国热带地区稻菜轮作系统N2O和CH4减排提供理论依据.田间试验共设置4个处理,分别为:不施氮肥对照(CK)、施氮磷钾肥(CON)、施氮磷钾肥配施20 t·hm-2生物炭(B1)和施氮磷钾肥配施40 t·hm-2生物炭(B2)处理.结果表明:①相较于CON常规施氮处理,B1和B2添加生物炭处理显著减少了早稻季32%和54%的N2O排放,但在晚稻季B1和B2处理显著增加了31%和81%的N2O排放,辣椒季N2O的累积排放量则显著高于早稻和晚稻季,且B1处理显著减少了35%的 N2O的排放,B2处理相较于CON处理无显著性差异;②B1和B2比CON处理显著减少了早稻季63%和65%的CH4排放,在晚稻季B2处理显著增加了41%的CH4排放,B1处理相较于CON处理无显著性差异,辣椒季各处理CH4的累积排放量无显著性差异;③晚稻季贡献了稻菜轮作系统主要的总增温潜势(GWP),CH4的排放量决定了GWP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的大小.生物炭施用两年后,B1降低了整个稻菜轮作系统的GHGI,B2增加了GHGI,并达到显著水平,但B1和B2处理在早稻季和辣椒季显著降低了GHGI,仅B2处理在晚稻季增加了GHGI;④B1和B2相较于CON处理显著增加了早稻产量33%和51%,且B1和B2处理显著增加辣椒季产量53%和81%,晚稻季除不施氮肥CK处理外,其它处理产量无显著性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热带地区稻菜轮作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晚稻季的CH4排放,而生物炭施用两年后仅低量生物炭配施氮肥有显著的减排作用,但高低量生物炭配施氮肥对早稻和辣椒季作物增产具有持续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