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8篇
  免费   110篇
  国内免费   249篇
安全科学   136篇
废物处理   9篇
环保管理   51篇
综合类   631篇
基础理论   146篇
污染及防治   15篇
评价与监测   45篇
社会与环境   53篇
灾害及防治   51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60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66篇
  2012年   75篇
  2011年   80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57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97 毫秒
791.
为了预测多元混合气体可燃性极限,通过化学平衡计算软件分析确定了气体在可燃性下限(LFL)和可燃性上限(UFL)的燃烧产物及计算绝热火焰温度(CAFT),基于能量平衡方程和简化反应模型,分别建立了混合气体LFL和UFL预测模型。应用该预测模型对CH4、C2H4、C3H8、C3H6和CO组成的不同比例混合气体可燃性极限进行预测。结果表明:简化反应模型对于LFL和UFL预测值与文献中实验值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2.76%和5.45%,相关系数分别为0.995和0.950;同时发现两步简化模型对含有C2H4和CO混合组分预测结果误差较大,但对于平均碳原子数大于2的混合气体,预测结果一致性较好。  相似文献   
792.
滆湖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滆湖浮游动物群落现状,于2009年5月至2010年3月对滆湖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和物种多样性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滆湖后生浮游动物为100种,轮虫25属52种,枝角类12属21种,桡足类14属27种.后生浮游动物优势种主要有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角突臂尾轮虫(Brachionus angularis)、针簇多肢轮虫(Polyarthra trigla)、桡足幼体(copepodid)和长额象鼻潘(Bosmina longirostris).后生浮游动物年均密度为1572 L-1,轮虫数量占后生浮游动物总数的98.7%,后生浮游动物密度以春季为最大.后生浮游动物年均生物量为2.34 mg·L-1,生物量以夏季为最大,枝角类生物量与桡足类密度间呈极显著正相关(r=0.516,P<0.01),轮虫生物量与桡足类生物量间呈显著负相关(r=-0.517,P<0.05).滆湖后生浮游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随季节变化明显,各季节密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生物量由大到小依次为夏季、春季、秋季和冬季;后生浮游动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值表明滆湖水体处于轻-中污染状态.  相似文献   
793.
利用处理量为3L/d的臭氧陶瓷膜-生物活性炭(BAC)(工艺Ⅰ)和陶瓷膜-BAC(工艺Ⅱ)2种组合工艺处理受污染的原水,研究了工艺对原水中浊度、氨氮和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同时考察了臭氧对膜通量和BAC的影响.结果表明,未投加臭氧和2.0mg/L臭氧投加量下,两种组合工艺可去除原水中96%以上的浊度.组合工艺均可去除原水中1.0~2.0mg/L的氨氮.提高溶解氧浓度至30mg/L可强化氨氮的去除能力,两种组合工艺可至少彻底去除5.5mg/L的氨氮.投加2mg/L臭氧后,工艺Ⅰ可去除原水中48.3%的总有机碳(TOC)和51.8%的UV254.工艺Ⅱ对TOC和UV254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1.1%和48.2%.臭氧对浊度的去除无影响,但臭氧可改变部分有机物的结构,减轻膜的有机物污染.与未投加臭氧的工艺Ⅱ相比,投加臭氧使工艺Ⅰ中的膜通量提高了25%~30%.但残留臭氧可能影响后续BAC中的微生物,对BAC去除氨氮和有机物的能力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794.
卫星遥感监测近地表细颗粒物多元回归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地基监测PM2.5和气象数据、MODISAOD卫星数据与NCEP FNL数据进行了处理分析,在与一元简单线性模型(模型1)进行对比的基础上,建立了适应于北京及其附近地区遥感监测近地面颗粒物(PM2.5)浓度的多元线性(模型2)和非线性(模型3)回归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评价验证和遥感监测初步应用.结果表明:模型1,2,3分别能够解释PM2.5 32.5%,56.1%,62.7%的变异.反演的PM2.5浓度与站点监测值相关性分别为0.5488(R2=0.3012), 0.7449(R2=0.5549), 0.7431(R2=0.5523).对于站点监测PM2.5浓度63.1652μg/m3的均值,反演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43.5562, 35.3321, 36.8450μg/m3.模型2和3中气象因子分别能够解释PM2.5 23.6%和12.6%的变异,说明了气象因子影响北京地区春季PM2.5-AOD关系的显著性.3种模型整体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低值高估和高值低估的现象.  相似文献   
795.
陶燕  宋捷  强力  王砚  李子斌 《中国环境科学》2014,34(11):2964-2969
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及R软件的时间序列方法定量评估兰州市城关区气象因素对麻疹发病人数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气象因素对麻疹日发病人数的影响由大至小依次为相对湿度、日照时间、平均气温、平均气压、降水量、平均风速;各气象因素对麻疹发病的影响均具有一定滞后效应,平均气压、平均风速和日照时间在滞后9d、平均气温和降水量滞后7d、相对湿度滞后5d对麻疹日发病人数的影响最大. 平均气压、平均气温和日照时间每增加1个IQR(四分位距),麻疹日发病人数分别增加175.2%、79.6%和24.3%,而相对湿度、降水量和平均风速每增加1个IQR,麻疹日发病人数则分别减少17.9%、5.2%和15.7%.  相似文献   
796.
北京市机动车驾驶员“抢行”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机动车驾驶员的"抢行"行为是我国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探索北京市机动车驾驶员的"抢行"行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编制"抢行"行为量表,修订态度和驾驶技术量表,通过在线网站调查收集了486个有效回答。进而分析了个人信息变量对"抢行"行为、态度以及驾驶技术的影响。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男性、年轻、未婚驾驶员报告了更多的"抢行"行为。相关性分析的结果表明反对违规(文中"违规"特指违反交通法规定的行为)的驾驶员"抢行"行为更少,赞成违规的驾驶员更容易采取"抢行"行为,赞成"车让人"的驾驶员往往采取避让行人的行为。  相似文献   
797.
饱和砂土最大动剪切模量的不同试验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33个饱和砂土土样室内试验确定的最大动剪切模量和同一位置现场原位试验确定的最大动剪切模量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两者相差很大,室内试验结果基本上小于现场试验结果,埋藏深的土样相差更大;室内试验的最大动剪切模量与深度符合幂函数规律,且与砂土的密实度有关,与砂土的颗粒成分关系不大。通过工程实例,比较了2种试验最大动剪切模量对地震反应分析的影响,得到了室内试验最大动剪切模量与现场剪切波速的统计经验关系式。该经验关系式对工程场地地震反应分析具有一定的参考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98.
采用光泽-色泽仪、涂膜粉化率测定仪、FDIR,SEM及AFM等现代测试分析手段,对海洋大气区7种常用舰船涂料体系在实际海洋环境暴露试验以及室内人工加速老化及腐蚀试验前后的涂层性能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并结合厦门地区的气象环境谱探索了实验室加速试验与实际海洋大气暴露试验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99.
铁(Fe)是海洋浮游植物生长必需的微量元素,也是影响海洋初级生产力的关键因素。溶解活性态铁(DRFe)是溶解态Fe的主要组成之一,与海洋生物体的吸收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对黄海近岸海水30天定点连续分析监测,研究了黄海近岸海水中DRFe在高、低潮时的浓度变化特征,分析监测了潮汐作用对DRFe的影响,并探讨了DRFe与海水理化参数间的关系。研究表明:高潮时DRFe浓度略高于低潮,最大浓度差为2.32 nmol/L,最小浓度差为0.44 nmol/L;DRFe浓度月变化差异不大,其范围为4.06~8.34 nmol/L,平均浓度为5.70 nmol/L;5月初,DRFe浓度较高,随后逐渐下降;海水温度升高会促进浮游植物生长,致使Chl a含量增加,同时加速DRFe的消耗。  相似文献   
800.
基于中国碳核算数据及气象资料,分析了8大经济区(30个省份)近20a来(1997~2017年)碳排放量和高温热浪的本底变化特征,探讨了不同区域高温热浪对碳排放量的多尺度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时段内,8个经济区的碳排放量均显著增加,增速最大和最小的经济区分别为黄河中游和西北;(2)不同级别(轻度、中度和重度)高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