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793篇
  免费   663篇
  国内免费   3201篇
安全科学   1067篇
废物处理   796篇
环保管理   2558篇
综合类   7866篇
基础理论   4343篇
环境理论   8篇
污染及防治   5976篇
评价与监测   953篇
社会与环境   686篇
灾害及防治   404篇
  2023年   231篇
  2022年   528篇
  2021年   518篇
  2020年   441篇
  2019年   400篇
  2018年   483篇
  2017年   596篇
  2016年   667篇
  2015年   684篇
  2014年   836篇
  2013年   1778篇
  2012年   1014篇
  2011年   1119篇
  2010年   830篇
  2009年   893篇
  2008年   962篇
  2007年   961篇
  2006年   816篇
  2005年   588篇
  2004年   549篇
  2003年   616篇
  2002年   516篇
  2001年   628篇
  2000年   496篇
  1999年   414篇
  1998年   326篇
  1997年   309篇
  1996年   325篇
  1995年   275篇
  1994年   306篇
  1993年   253篇
  1992年   232篇
  1991年   218篇
  1990年   230篇
  1989年   211篇
  1988年   176篇
  1987年   170篇
  1986年   155篇
  1985年   168篇
  1984年   154篇
  1983年   165篇
  1982年   167篇
  1981年   170篇
  1980年   150篇
  1979年   145篇
  1978年   144篇
  1977年   130篇
  1976年   136篇
  1974年   142篇
  1972年   12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51.
752.
753.
754.
755.
756.
757.
758.
759.
土壤是甲烷(CH4)重要的源和汇.氮沉降和降水格局变化正在急剧改变土壤碳循环,进而可能对土壤CH4通量造成深刻影响.高寒生态系统是巨大的碳库,对氮沉降和降水变化十分敏感.然而,目前多数研究集中在短期实验上,缺乏对长期氮沉降和降水变化背景下CH4通量的响应及其调控因素的认识.以青藏高原高寒草原为研究对象,在2013年搭建模拟氮沉降和降水格局改变实验平台.基于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2020年生长季(5-10月)土壤CH4通量.结果显示,高寒草原土壤呈CH4的汇.氮添加没有显著改变生长季和植物生长高峰CH4通量.然而,降水变化显著改变了生长季和植物生长高峰CH4通量,其中降水增加(+50%降水)降低了CH4的吸收(分别为–16%和–45%),降水减少(–50%降水)增强了CH4的吸收(分别为+73%和+33%).进一步研究发现,与植物属性和功能基因丰度相比,土壤环境因子主导了CH4通量变化(解释率>90%).其中CH4通量与土壤含水量和温度显著正相关,与土壤pH显著负相关.综上所述,在未来全球变化情景下,降水格局改变更能调节青藏高原高寒草原CH4通量的变化.(图6表1参37)  相似文献   
760.
大气气溶胶中元素种态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应用化学逐级提取流程对国际原子能机构(简称IAEA)气溶胶、室内和室外气溶胶、煤飞灰中元素的组成和种态进行了分析,应用仪器中子活化法测定了各种态中元素的含量,计算出元素在各种态中的分配比例。按照气溶胶中元素不同种态的环境和生物活性以及主要来源来分类,评述了元素在环境和生态系统中的吸收和转化能力,并对气溶胶中元素对环境的影响作出了初步的探讨。实验数据表明,气溶胶中的不同元素在各种态中的分布是有差异的。地壳来源元素中,Sc,Al,Fe和Ti主要分布在不溶物态中,稀土元素主要分布在氧化物态和不溶物态;不溶物态沉降到地表后不易进行迁移和转化,对环境的影响较小;氧化物态性质比较活泼,可以在大气中发生化学反应。Mn在气溶胶中主要分布在水可溶态和氧化物态,环境可交换性要比Al,Fe,Ti等大得多。人为来源元素的环境可交换态的比例都比较高,这说明它们通过干、湿清除过程沉降到地表后,水可溶态可以直接进入水循环;碳酸盐、氧化物和有机物态可以在适当的条件下与环境中的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化合物进入生态环境中,对环境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