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12篇
  免费   288篇
  国内免费   696篇
安全科学   387篇
废物处理   77篇
环保管理   258篇
综合类   1755篇
基础理论   433篇
污染及防治   344篇
评价与监测   146篇
社会与环境   180篇
灾害及防治   116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142篇
  2021年   138篇
  2020年   162篇
  2019年   103篇
  2018年   123篇
  2017年   113篇
  2016年   112篇
  2015年   148篇
  2014年   159篇
  2013年   198篇
  2012年   197篇
  2011年   243篇
  2010年   210篇
  2009年   196篇
  2008年   222篇
  2007年   221篇
  2006年   215篇
  2005年   169篇
  2004年   109篇
  2003年   99篇
  2002年   85篇
  2001年   74篇
  2000年   58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9 毫秒
531.
阐述了MIEX阴离子交换树脂的特性及其在饮用水处理中对消毒副产物前质、色度、浊度、藻类等的去除效果.对近年来MIEX树脂与超滤、活性炭、臭氧等工艺组合的应用情况进行了介绍,初步分析了MIEX树脂用于净水处理的经济性.  相似文献   
532.
为保证大口径未爆弹销毁作业中人员的安全,从理论上研究了未爆弹销毁安全距离。根据破片的理论初速、破片杀伤判据、杀伤破片的飞散距离,得到防破片安全距离的计算公式;根据冲击波理论,得到防冲击波安全距离的计算公式;根据防破片安全距离和防冲击波安全距离,从理论上确定未爆弹销毁时的警戒安全距离和防护掩体设置距离。以某大口径未爆弹为例进行实例分析,确定了其相应的警戒安全距离和防护掩体设置距离。研究结果表明:该未爆弹销毁时警戒安全距离主要考虑破片,与GJB5120—2002的结果进行比较,认为GJB5120—2002的结果过于保守。  相似文献   
533.
亓延军  杨华  陈兵 《火灾科学》2011,20(4):221-226
针对大型商业广场类建筑普遍存在的疏散楼梯在首层不能直通室外、疏散距离过长等问题,结合某大型商业广场工程实例,通过性能化分析方法对比了两种不同亚安全区设置方式对烟气蔓延及人员疏散的影响,并给出了针对该工程实例的亚安全区设置建议,指导了该工程项目的消防设计。  相似文献   
534.
研究了热解终温对污水污泥热解产物产率的影响,对污泥热解油中的轻质组分进行了分析,并初步探讨了污泥热解残渣的基本性质.研究表明,热解终温为450~500℃时,液相产物产率较高,随着热解终温的升高,热解残渣减少的趋势与液相产物增加的趋势相似;450℃时得到的污泥热解油的轻质组分中主要含有烷烃类、烯烃类、腈类、含氮杂环化合物和单环芳香烃等;随着热解终温的升高,残渣表面越来越松散和粗糙;450℃时得到的热解残渣孔容积最大,而500℃时得到的残渣微孔最为发达,比表面积值最高.  相似文献   
535.
应用离子色谱法(IC)同时测定土壤中可溶性Na^、K^+、Mg^2+、Ca^2+。以CS12A阳离子交换柱分离,稀硫酸为淋洗液,电导检测器检测,对土壤中的Na^、K^+、Mg^2+、Ca^2+进行同时测定。方法具有较宽的线性范围和较高的灵敏度。在0~40mg/L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土壤中Na^、K^+、Mg^2+、Ca...  相似文献   
536.
水源水库藻类功能群落演替特征及水质评价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为了解水源水库的藻类功能群落时空演替特征及水质变化,以李家河水库为例, 2018年9月~2019年6月对藻类及水质因子开展连续监测,采用功能类群划分方法对水库藻类进行了识别与分类,探讨了藻类功能群落与水质间关系,并结合WQI指数法进行水质评价.结果表明,本研究共获得藻类56种,隶属于4门28属,可划分为15个功能群类,其中优势藻类功能群落分别为B、 D、 G、 J、 L_0、Mp、 P、 W_1和X_1;李家河水库藻类结构呈现明显的季节性特征,混合期藻密度明显低于分层期,其中混合期的主要功能藻种为小球藻和小环藻,分层期的主要功能藻种为舟形藻和针杆藻.冗余分析(RDA)表明,水温、混合层深度和RWCS指数是驱动藻类演替的主要因子;WQI分析结果显示李家河水体水质为"良好",混合期水质略好于分层期.本研究指出扬水曝气系统可改变藻类功能群落的演替特征,有效改善水源水库水质,保障了饮水供水安全.  相似文献   
537.
为探究人工强制混合充氧与诱导持续混合对水质改善的影响及人工强制混合与自然混合的衔接条件,以李家河水库为例,于2017年6月至2019年4月开展水质及水文气象指标监测,分析自然过程及人工诱导混合过程各时期水温、溶解氧及水质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自然过程分层期持续时间长,混合期仅为2.5个月,人工诱导混合过程通过扬水曝气系统的运行, 9月底水体达到完全混合且进入降温期,诱导自然混合条件具备,表层水温、平均气温分别为20.17℃和16.5℃,此时系统关闭后水体持续自然混合,混合周期延长至5.5个月;②自然过程污染物浓度较高,混合期表层污染物浓度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氧跃层伴随热分层出现,底部厌氧周期达6个月;③相较于自然过程,人工诱导混合过程水体等温层厌氧消除且污染物控制效果良好, 10月至翌年3月同期底层NH~+_4-N、 TP、 Fe和Mn浓度的削减率为76.2%、 75.5%、 82.2%和82.1%,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人工诱导混合过程有利于水质改善及混合作用时效的延长.  相似文献   
538.
为评估纳米TiO2在环境水体中的暴露风险,选用大型溞作为模式生物,研究了不同粒径纳米TiO2(20、40、60和100 nm)对大型溞毒性效应的影响,并探究了腐殖酸对不同粒径纳米TiO2毒性效应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粒径是影响纳米TiO2颗粒毒性效应的重要因素,以大型溞半数致死时间(LT50)为指标,不同粒径纳米TiO2对大型溞的毒性作用强弱顺序依次为:20 nm颗粒 > 40 nm颗粒 > 60 nm颗粒 > 100 nm颗粒(p<0.05).腐殖酸的存在可以显著降低纳米TiO2颗粒对大型溞的毒性作用,腐殖酸对小尺寸纳米TiO2颗粒的毒性抑制作用更为明显(p<0.05).大型溞体内ROS水平与抗氧化系统相关酶活分析表明,纳米TiO2导致大型溞体内活性氧自由基(ROS)浓度升高是其产生毒性作用的重要原因,腐殖酸的存在可以显著降低大型溞体内由于纳米TiO2暴露而引起的ROS浓度上升(p<0.05),进而减轻纳米TiO2对大型溞的毒性作用.此外,腐殖酸可以减小不同粒径纳米TiO2之间的毒性差异.本研究结果可为纳米TiO2在环境水体中的暴露风险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39.
采用现场水团追踪法,研究了浏阳河长沙段CODMn、NH3-N和TP的综合降解系数与河段水流流速之间的相关关系,并通过河段历史水文和水质监测数据对所建立的相关方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浏阳河长沙段CODMn、NH3-N和TP的综合降解系数与流速之间呈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相关方程形式分别为K(CODMn)=0.037+0.635vK(NH3-N)=0.059+0.315vK(TP)=0.004+0.140v.所建立的线性相关方程对研究河段CODMn、NH3-N和TP浓度预测结果的决定系数均大于0.90、相对均方根误差均小于0.10.受风浪作用、紊动水流和弯道环流的影响,当流速小于0.35m/s时,顺直河段的污染物综合降解系数均大于弯曲河段的污染物综合降解系数;当流速大于0.46m/s时,弯曲河段污染物综合降解系数均大于顺直河段的污染物综合降解系数.研究成果对浏阳河长沙段水质管理与水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40.
Chlorine dioxide (ClO2) disinfection usually does not produce halogenated disinfection by-products, but the formation of the inorganic by-product chlorite (ClO2) is a serious consideration. In this study, the ClO2 formation rule in the ClO2 disinfection of drinking water was investigated in the presence of three representative reductive inorganics and four natural organic matters (NOMs), respectively. Fe2+ and S2– mainly reduced ClO2 to ClO2 at low concentrations. When ClO2 was consumed, the ClO2 would be further reduced by Fe2+ and S2–, leading to the decrease of ClO2. The reaction efficiency of Mn2+ with ClO2 was lower than that of Fe2+ and S2–. It might be the case that MnO2 generated by the reaction between Mn2+ and ClO2 had adsorption and catalytic oxidation on Mn2+. However, Mn2+ would not reduce ClO2. Among the four NOMs, humic acid and fulvic acid reacted with ClO2 actively, followed by bovine serum albumin, while sodium alginate had almost no reaction with ClO2. The maximum ClO2 yields of reductive inorganics (70%)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NOM (around 60%). The lower the concentration of reductive substances, the more ClO2 could be produced by per unit concentration of reductive substances. The results of the actual water samples showed that both reductive inorganics and NOM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ClO2 in disinfe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