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45篇
安全科学   10篇
废物处理   7篇
综合类   65篇
基础理论   26篇
污染及防治   34篇
评价与监测   6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21.
Net primary production of Chinese croplands from 1950 to 1999.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Considerable efforts have been made to assess the contribution of forest and grassland ecosystems to the global carbon budget, while less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agriculture. Net primary production (NPP) of Chinese croplands and driving factors are seldom taken into account in the regional carbon budget. We studied crop NPP by analyzing the documented crop yields from 1950 to 1999 on a provincial scale. Total NPP, including estimates of the aboveground and belowground components, was calculated from harvested yield data by (1) conversion from economic yield of the crop to aboveground mass using the ratio of aboveground residue production to the economic yield, (2) estimation of belowground mass as a function of aboveground mass, and (3) conversion from total dry mass to carbon mass. This approach was applied to 13 crops, representing 86.8% of the total harvested acreage of crops in China. Our results indicated that NPP in Chinese croplands increased markedly during this period. Averaging for each decade, the amount of NPP was 146 +/- 32, 159 +/- 34, 260 +/- 55, 394 +/- 85, and 513 +/- 111 Tg C/yr (mean +/- SD) in the 1950s, 1960s, 1970s, 1980s, and 1990s, respectively. This increase may be attributed to synthetic fertilizer application. A further investigation indicated that the climate parameters of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determined the spatial variability in NPP. Spatiotemporal variability in NPP can be well described by the consumption of synthetic fertilizer and by climate parameters. In addition, the total amount of residue C and root C retained by the soils was estimated to be 618 Tg, with a range from 300 to 1040 Tg over the 50 years.  相似文献   
122.
茶多酚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用化学发光法和TBA法测定了GTP对不同反应体系产生的氧自由基的清除作用,结果表明,GTP对X/XO和PMA刺激的PMN体系中产生的化学发光强度的清除作用均有量效关系,GTP对PMA刺激的PMN和红细胞膜体系在TBA反应中产生的MDA的抑制作用亦均有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123.
采用TBA(thiobatbrturic acid)法和ESR自旅标记技术,测定了无机致癌物重铬酸钾(Cr~(6+))对红细胞膜的蛋白巯基和磷脂的作用,结果表明,Cr~(6+)引发红细胞膜产生脂质过氧化的同时,膜上蛋白巯基构象和磷脂的流动性发生改变.而茶多酚对Cr~(6+)引起红细胞膜上的这些变化均有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4.
水中高压脉冲放电可引起物理和化学效应 ,物理效应形成紫外光和冲击波 ,化学效应主要促使活性物质的形成。利用这一技术处理废水具有高能电子、紫外线、臭氧等多因素的综合作用 ,是集光、电、化学氧化于一体的新型水处理技术 ,可大大增强处理效果。阐述了这一技术在有机废水处理方面的技术原理、电源、反应器类型 ,以及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并对这一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25.
126.
真菌胞外聚合物及其与重金属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真菌胞外聚合物(EPS)是近年来真菌微生物研究的热点,其在食品行业、医药工业和环境重金属污染治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综述了国内外关于真菌EPS提取方法、产量影响因素、组成和结构的研究进展;介绍了真菌EPS在环境中与重金属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胞外吸附和络合机制、草酸盐微沉淀机制和胞外重金属还原机制.在此基础上,展望了真菌EPS在环境重金属污染治理特别是重金属废水处理上的应用前景和亟待解决的研究内容,以便更好地为国内真菌EPS和重金属污染治理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7.
考察了微波-活性炭联合处理技术对模拟染料废水中亚甲基蓝和Cd2+的去除效果。对于100 mL浓度为1 000 mg/L的亚甲基蓝溶液、活性炭用量为10 g时,新活性炭对亚甲基蓝的去除率为99.99%;采用700 W微波对吸附亚甲基蓝的活性炭辐射10 min进行再生并回用,经微波辐射再生10次后活性炭对亚甲基蓝的去除率为99.68%,未经微波作用反复使用10次的活性炭对亚甲基蓝的去除率为85.41%。结果表明:微波处理有效地减缓了活性炭吸附能力的下降速率,实现了活性炭再生和反复使用。在吸附过程中,Cd2+使活性炭对亚甲基蓝的吸附能力略有下降,而共存的亚甲基蓝则促进了活性炭对Cd2+的吸附,对新炭和再生后活性炭物理化学特性的表征证明了活性炭对亚甲基蓝的吸附为物理吸附,对Cd2+的吸附为化学吸附。  相似文献   
128.
通过环氧氯丙烷交联及多胺改性的方法,制备得到新型交联腐殖酸CHA。利用FTIR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并重点考察了吸附温度等不同因素对CHA吸附水体中铅离子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交联腐殖酸CHA对水体中铅离子具有优异的吸附性能,平衡吸附容量可达到219.3 mg/g,远高于常规高温焙烧方法制得腐殖酸的吸附性能。CHA的吸附性能随反应温度、溶液pH的升高而增大,其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吸附方程。  相似文献   
129.
从联合脱硫脱氮填料塔中的陶粒上分离出两株硝化菌,命名为NS2和NS5,这2种菌均为革兰氏阴性菌。硝化能力测试结果表明:NS2和NS5能利用亚硝酸盐作为氮源,将亚硝酸盐转化成硝酸盐,硝化速率都达到60%以上。部分长度的16S 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表明,NS2和NS5与Delftia sp.的同源性高达99%,并用MEGA程序对该菌株进行了系统发育进化分析。结合形态观察和生理生化鉴定,初步鉴定NS2,NS5为戴尔福特菌(Delftia sp.)。  相似文献   
130.
通过研究嗜水气单胞菌RB5-M1菌株对活性黑5的脱色过程,探讨了菌株脱色不同初始浓度的活性黑5的动力学模型,并从机械强度、包埋量和渗漏量3个方面,对菌株的固定化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当初始染料浓度为50、100、150、200、250和300 mg/L时,菌株脱色活性黑5的动力学过程均更为符合Monod零级反应模型。当冷却温度为30℃、PVA与海藻酸钠浓度比为10∶1、氯化钙浓度为2%、明胶浓度0.2%时,可以获得机械强度较好、包埋量较多的固定化颗粒。当氯化钙浓度2%、明胶浓度0.3%、PVA与海藻酸钠浓度9∶2、冷却温度20℃,可获得渗漏量较少的固定化颗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