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39篇 |
免费 | 345篇 |
国内免费 | 106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91篇 |
废物处理 | 71篇 |
环保管理 | 94篇 |
综合类 | 724篇 |
基础理论 | 218篇 |
环境理论 | 1篇 |
污染及防治 | 448篇 |
评价与监测 | 54篇 |
社会与环境 | 54篇 |
灾害及防治 | 35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15篇 |
2023年 | 44篇 |
2022年 | 100篇 |
2021年 | 83篇 |
2020年 | 62篇 |
2019年 | 45篇 |
2018年 | 48篇 |
2017年 | 72篇 |
2016年 | 68篇 |
2015年 | 90篇 |
2014年 | 104篇 |
2013年 | 139篇 |
2012年 | 108篇 |
2011年 | 107篇 |
2010年 | 87篇 |
2009年 | 65篇 |
2008年 | 89篇 |
2007年 | 62篇 |
2006年 | 56篇 |
2005年 | 34篇 |
2004年 | 30篇 |
2003年 | 32篇 |
2002年 | 32篇 |
2001年 | 30篇 |
2000年 | 32篇 |
1999年 | 28篇 |
1998年 | 21篇 |
1997年 | 22篇 |
1996年 | 17篇 |
1995年 | 16篇 |
1994年 | 13篇 |
1993年 | 17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2篇 |
197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钢渣湿法脱硫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以某厂钢渣为吸收剂,以旋流板塔为吸收器,对湿法脱硫进行了试验研究。通过分析钢渣脱硫前后的化学成分变化,以及试验脱硫率随反应过程的变化,提出了钢渣湿法脱硫的反应机理。同时,试验研究了液气比、进气SO_2浓度、浆液浓度等主要参数对脱硫率的影响,以及加添加剂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通过合理的设计和适当的操作,可使钢渣湿法应用于中低脱硫率(50%~70%)的场合,以取得综合治理、以废治废的效果。 相似文献
92.
缺氧-好氧生物膜法脱氮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防止氮污染对水体造成的危害,我国对氨氮排放实行严格的控制。采用缺氧-好氧淹没式生物膜脱氮方法研究其处理效果与工艺参数,并着重研究氮负荷和碳源对硝化、反硝化的影响;微生物在膜上的分布特性及其对底质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缺氧段(A段)停留时间为7.3h,好氧段(0段)为15.7h好氧段容积负荷:COD0.36kg/m3·d,NH3-N0.35kg/m3·d;缺氧段硝态氮负荷0.65kg/m3·d,COD负荷1.7kg/m3·d。这一水处理技术工艺稳定,NH3-N与NOx-N的去除率均在90%以上,而且生物活性强,分布较均匀,是目前控制氮污染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3.
通过对贵州兴仁县交乐村高砷煤矿废水灌溉区土壤总砷的分布特征进行研究。文章对土壤总砷、pH值及有机质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污灌区土壤砷的含量最高达237.55mg/kg,最低为24.20mg/kg,平均As含量为85.62mg/kg,均高于世界、中国及贵州黄壤中的平均水平;pH平均值为5.12,属酸性土壤;有机质含量普遍偏高;高砷煤矿废水灌溉导致了灌区土壤中砷的累积。灌溉方式影响了土壤中砷的迁移与分布情况,土壤中砷的含量,随着与灌溉水源距离的增加而急剧降低。研究区土壤中砷的迁移较缓慢,但有向下游逐渐扩散的趋势。土壤总砷含量受到了pH值和有机质影响,但与两者的相关性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94.
用延展X光吸收精细结构光谱(EXAFS)研究了重金属Zn(Ⅱ)在水锰矿(γ-MnOOH)上吸附产物的微观结构及其吸附机理.结果表明,Zn(Ⅱ)-水锰矿体系中(pH 7.5,0.1mol/LNaNO3介质,25℃),Zn2+主要是通过共用水合Zn2+的O原子及水锰矿表面上的O原子形成Zn-O键,从而结合到水锰矿固体表面上的.平均Zn-O原子间距为1.998±0.010 A(n=3).这个Zn-O键键长是六配位的Zn(H2O)2+6及其水解产物四配位的Zn(OH)2或Zn(OH)42-各以一定比例混合吸附于水锰矿表面而形成的.同时,对第二配位层(Zn-Mn相互作用)的EXAFS图谱分析证明存在2个典型的Zn-Mn原子间距,即R1=3.08±0.024A(n=3)和R2=3.54±0.018 A(n=3).这2个Zn-Mn原子距分别对应于水锰矿结构单元MnO6八面体与Zn水合离子ZnO多面体结合的2种方式,即共用2个O原子的边-边结合与共用1个O原子的角-角结合.边-边结合是较强的吸附位,Zn-Mn原子距较短(R1=3.08A),吸附较不可逆.角-角结合是较弱的吸附位,Zn-Mn原子距较长(R2=3.54A),吸附较为可逆.这一结果从微观上证明了亚稳平衡态吸附理论(MEA理论)的基本假设,即具有相同吸附密度的同一吸附质由于吸附力强弱以及微观构型的不同可具有不同的化学位,因而证明了修正传统吸附热力学的基本假设(吸附密度为热力学状态函数)的必要性.宏观的吸附-解吸热力学实验表明Zn(Ⅱ)在水锰矿上的吸附是不可逆的,EXAFS结果指出这种不可逆性主要是由Zn水合离子中ZnO多面体与水锰矿结构单元MnO6八面体之间的边-边结合所导致的. 相似文献
95.
本文在分析锰渣填埋场区渗滤液及周边水体水化学组成的基础上,运用改进的水质量指数(WQI)进行了水质评价,阐述了填埋场渗滤液对下游水体的影响过程。结果表明,研究区渗滤液pH呈中性偏酸性,EC在1 780~44 500μS/cm之间,渗滤液中NH4-N、Mn2+、Mg2+、SO2-4、NO-3的浓度较高,并呈现SO2-4Mn2+Mg2+NH+4-N的特征,并且浓度与堆存时间呈负相关性。填埋场下游水体的重金属浓度微量,但NH4-N和Mn2+浓度较高,均超过GB 3838—2002和GB/T 14848—93规定的限值,其中2014年5月份某地下水的这两个参数分别超标243倍和488倍。改进的WQI指数评价结果显示,地表水的渗滤液水污染指数(LWPI)值在2.89~7.83之间,受影响的地下水为172,说明渗滤液已对锰渣填埋场下游水体造成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96.
Lixi Zeng Yuqing He Zibin Pan Xinxin Liang Ruiman Xie Yuying Sun Juan Li Yawei Wang 《环境科学学报(英文版)》2023,35(6):71-80
97.
描述了安徽省地震局"十一五"期间安装的5套钻孔体应变仪的地质构造特点与钻孔岩芯物理特性,介绍了TJ-Ⅱ体应变仪的运行情况。通过对两次强震活动的同震效应分析,初步探讨了地理、地质构造条件不同的情况下,各观测井对记录应力活动能力强弱的反映。 相似文献
98.
河岸缓冲区氮素截留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岸缓冲区对氮素的有效截留以阻止其进入河流已得到广泛的认可,是美国资源局所认可的一种最佳管理措施。总结河岸缓冲区中氮素截留的主要机制、影响因素及缓冲区的管理原则。最主要截留机制为反硝化作用与植物吸收,相应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是缓冲区的水文特征。为达到较好的氮素截留效率,必须重建退化的缓冲区、保护缓冲区的完整性与不受干扰,并与其他流域管理措施相结合。 相似文献
99.
以酸性矿山废水生成的铁絮体和秸秆生物炭为原料,采用化学改性和紫外辐射联用技术制备改性生物炭,并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最佳改性条件,同时利用FTIR、SEM和BET等方法对吸附材料的形貌特征、孔隙结构及其表面化学性质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通过改性使吸附材料比表面积增大,吸附位点增多,在25℃、pH为7时,吸附材料改性后比表面积为295.71 m2·g-1,对Pb(II)的拟合吸附量可达278 mg·g-1.改性材料对Pb(II)的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线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主要为单分子层吸附,受化学吸附控制. 相似文献
100.
1968年美国开始推行洪涝保险计划,不断完善对洪涝风险的研究,并逐步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洪泛区管理体系,而洪涝风险分析在洪涝保险、城市规划、土地开发、应急管理等领域广泛应用。纽约市在经历了多次飓风侵害,尤其是2012年飓风桑迪(Sandy)之后,意识到城市绿地在极端暴雨事件时对雨洪调蓄的重要作用,经过持续的研究实践,提出了基于洪涝风险分析的城市绿地规划设计要求。基于总结美国纽约市在飓风桑迪影响下对洪涝风险图的调整,及其对城市绿地规划设计相关要求,提出其对我国洪涝风险管控及城市绿地规划设计的启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