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62篇 |
免费 | 435篇 |
国内免费 | 296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203篇 |
废物处理 | 26篇 |
环保管理 | 128篇 |
综合类 | 1062篇 |
基础理论 | 205篇 |
污染及防治 | 107篇 |
评价与监测 | 117篇 |
社会与环境 | 98篇 |
灾害及防治 | 4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0篇 |
2023年 | 58篇 |
2022年 | 109篇 |
2021年 | 99篇 |
2020年 | 125篇 |
2019年 | 84篇 |
2018年 | 80篇 |
2017年 | 98篇 |
2016年 | 77篇 |
2015年 | 73篇 |
2014年 | 97篇 |
2013年 | 90篇 |
2012年 | 116篇 |
2011年 | 109篇 |
2010年 | 104篇 |
2009年 | 98篇 |
2008年 | 85篇 |
2007年 | 100篇 |
2006年 | 106篇 |
2005年 | 61篇 |
2004年 | 54篇 |
2003年 | 34篇 |
2002年 | 29篇 |
2001年 | 30篇 |
2000年 | 17篇 |
1999年 | 10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3篇 |
1992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9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942.
943.
厌氧氨氧化细菌和反硝化厌氧甲烷氧化细菌在岸边带土壤中的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厌氧氨氧化(anaerobic ammonium oxidation,anammox)和反硝化厌氧甲烷氧化(nitrite-dependent anaerobic methane oxidation,n-damo)的发现打破了人们长久以来对生物氮、碳循环的传统认识.厌氧氨氧化细菌(anammox bacteria)和反硝化厌氧甲烷氧化细菌(n-damo bacteria)在水生态系统均有分布,并且在全球氮、碳循环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它们在岸边带土壤中的存在和分布还不甚清楚.因此,本文对湖泊岸边带土壤中厌氧氨氧化细菌和反硝化厌氧甲烷氧化细菌的存在和分布进行了研究.基于厌氧氨氧化细菌hzs B基因(联氨合成酶关键基因)和M.oxyfera-like细菌16S rRNA基因的序列分析,分别证明了厌氧氨氧化细菌和M.oxyfera-like细菌在白洋淀湖泊岸边带深层土壤中的共同存在.厌氧氨氧化细菌hzs B基因定量PCR结果显示,其主要分布在地下水位附近及以下部分(40~100 cm),而在表层(0~40 cm)土壤中未被检测到.M.oxyfera-like细菌16S rRNA基因定量PCR结果显示,不同深度的土壤均有M.oxyfera-like细菌分布,并且其丰度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递增.这些结果说明厌氧氨氧化细菌和M.oxyfera-like细菌在湖泊岸边带深层土壤中共同存在,并且有不同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944.
磁场中旋转火焰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旋转火焰受到磁场作用情况下微分方程的分析 ,确定旋转火焰在磁场中的稳定性条件 ,使人们更进一步地了解旋转火焰发展的规律性 ,从而在实际的火灾发生过程中有意识地对小的旋转火焰的某些特性加以控制 ,以避免火灾过程中火旋风的发生。这在实际火灾发生时 ,对于减少火灾带来的损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同时 ,这也会为人们研究地球磁场对实际火灾中形成火旋风的影响程度提供一定程度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945.
基于特定场地污染概念模型的健康风险评估案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某有机化工厂地下水下游方向拟建设的地铁站所在区域土壤及地下水开展污染调查,结果表明,拟建地铁站区域深层土壤及地下水均被1,2-二氯乙烷污染,其中,土壤样品最高浓度104.08 mg·kg-1,位于地表以下8.6 m深处;地下水样品最高浓度18 500μg·L-1.污染主要由位于上游的有机化工厂生产排污所致.本研究依据调查结果并结合地铁站的特殊结构设计构建了该场地特定的污染概念模型,推导了相应的风险计算公式用于计算站内人员的健康风险,并与基于通用污染概念模型建立的风险计算公式的评价结果进行比较.两种模型计算结果均表明该区域土壤及地下水中污染对未来地铁站工作人员造成的致癌风险将远高于目前普遍接受的风险水平(1×10-6),但前者计算的土壤和地下水对未来地铁工作人员造成的致癌风险要比后者分别高2倍和1.5倍.由此可见,对于具体的场地评价项目,应考虑场地的污染特性及未来建筑的结构特性对现有评估模型进行修正后进行健康风险评估,以避免因直接套用现有导则中的计算模型使最终评估结果偏离客观实际. 相似文献
946.
黄河水体颗粒物对几种多环芳烃生物降解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以典型的多泥沙河流黄河为例,采用微宇宙实验模拟研究水体中多环芳烃、苯并(a)芘和苯并(g,h,i)的自然生物降解过程.结果表明,颗粒物对体系中各种多环芳烃的生物降解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用不支持微生物生长的基质动力学降解模型对降解过程进行模拟,降解速率常数随颗粒物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对于颗粒物含量分别为0、4和10g·L-1的水体,当的初始含量为3.8μg·L-1时,其降解速率常数K1分别为0.053、0.083和0.102d-1.水体颗粒物对多环芳烃生物降解速率的影响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颗粒物的存在使水体多环芳烃主要存在于颗粒相;(2)颗粒物的存在促进了微生物的生长,且微生物主要存在于颗粒相;(3)整个体系中多环芳烃的降解主要发生在水颗粒相界面. 相似文献
947.
948.
苯或甲苯对粒状铁还原三氯乙烯及其中间产物顺式二氯乙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地下水中挥发性氯代烃和石油烃类(主要为苯、甲苯、乙苯和二甲苯,总称为BTEX)混合污染羽可用铁渗透反应格栅(Fe0-PRB)联合厌氧生物降解技术修复;在设计上游Fe0-PRB时,需考虑BTEX存在下是否需增加其厚度.采用柱实验方法研究了苯和甲苯在粒状铁反应系统中吸附平衡后,对粒状铁去除三氯乙烯(TCE)长期运行的影响.结果表明,苯或甲苯(浓度各1~2mg·L-1左右)存在时,TCE(2mg·L-1左右)的去除仍符合准一级反应动力学;苯和甲苯的存在分别使TCE的去除速率平均降低约15.1%和18.5%,而使cis-1,2-DCE的去除速率各提高约4.5%和42.8%.在Fe0-PRB的长期运行中,矿物沉淀的积累仍是影响TCE还原脱氯的主要因素,苯或甲苯对TCE还原脱氯的抑制仅表现在运行初期;无论有无苯和甲苯,TCE的氯代中间产物种类皆相同,其中以顺式二氯乙烯(cis-1,2-DCE)为主,并且各柱中cis-1,2-DCE均首先穿透,出水浓度为2~75μg·L-1,需以cis-1,2-DCE的水力停留时间来确定Fe0-PRB的厚度,因此在设计上游Fe0-PRB时,若仅考虑TCE的修复目标,不考虑cis-1,2-DCE对下游BTEX生物降解的影响,则不需增加Fe0-PRB厚度. 相似文献
949.
柴油甲醇组合燃烧发动机的甲醛排放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一台加装独立的甲醇供给系统的自然吸气柴油机上,采用柴油甲醇组合燃烧模式(DMCC)进行台架试验.利用气相色谱仪分析技术,全面研究并总结了甲醛在不同的发动机工况如转速、负荷、排气温度(改变柴油氧化催化转化器DOC位置)和不同甲醇替代率的情况下的排放规律以及甲醛和未燃碳氢(HC)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显示,DMCC模式下的甲醛排放主要受到负荷、甲醇替代率、排气温度3方面的共同影响.在中等负荷排温在240~380℃之间时,DOC促进甲醛的生成;在高负荷排温在400℃以上时,DOC减少甲醛排放.在同样工况下将DOC位置移近排气歧管对减少甲醛排放有显著的作用.在此情况下,当排气温度超过400℃,DOC后的甲醛排放体积分数降低到(10~15)×10-6左右,与燃用纯柴油的甲醛浓度相近.另外,未燃碳氢和甲醛的转化效率的规律有一定的关联.当排温高于320℃以后,尽管HC迅速下降到比原机还低的水平,但甲醛排放浓度却比较高.当排气温度超过380℃并将DOC位置移近排气歧管,此时,HC与甲醛的排放将同步减少直至接近零排放水平. 相似文献
950.
Community analysis of ammonia and nitrite oxidizers in start-up of aerobic
granular sludge reactor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A lab-scale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 (SBR) was setup and the aerobic granular sludge was successfully incubated by using anaerobic granular sludge as seed sludge. Nitrogen was partially removed by simultaneous nitrific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 (SND) via nitrite with free ammonia (FA) of about 10 mg/L. The 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 (DGGE) method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community structure of α-Proteobacteria, β-Proteobacteria, ammonia oxidizing bacteria (AOB), and Nitrospira populations during start-up. The population sizes of bacteria, AOB and Nitrospira were examined using real-time PCR method. The analysis of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Shannon index showed that stable structure of AOB population was obtained at the day 35, while the communities of α-Proteobacteria, β-Proteobacteria, and Nitrospira became stable after day 45. At stable stage, the average cell densities were 1.1×1012, 2.2×1010 and 1.0×1010 cells/L for bacteria, AOB and Nitrospira, respective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racteristics of nitrifying bacteria community and nitrogenous substrate utilization constant was discussed by calculating Pearson correlation. Certain correlation seemed to exist between population size, biodiversity, and degradation constant. And the influence of population size might be greater than that of biodiversity.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