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7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193篇
安全科学   46篇
废物处理   27篇
环保管理   44篇
综合类   312篇
基础理论   85篇
污染及防治   135篇
评价与监测   23篇
社会与环境   26篇
灾害及防治   25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661.
河北沧州黑龙港地区粮食作物生产潜力估算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采用屡次分析法,运用1∶10万TM卫星图象对黑龙港类型区(沧州区域为例)农业生产水平类型划分的结果,分析计算了该区各种类型土地(高、中、低产田)的各级生产潜力和粮食作物生产潜力。得出沧州区域提高粮食生产潜力着眼点在高、中产田,主要措施是增加能量投入,合理用水,改良土壤。  相似文献   
662.
中国西部人为源NO2污染的时空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臭氧监测仪卫星遥感反演获得对流层NO_2柱浓度数据,分析了2005—2016年中国西部地区NO_2污染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首先,根据NO_2污染的季节特性,剔除了自然源NO_2后得到人为源NO_2柱浓度信息;然后,利用小波变换分解方法对西部地区NO_2柱浓度的长期趋势和季节特性进行提取,并对比了东西部的NO_2增长情况;最后,结合经济社会数据分析了西部各省NO_2污染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发现,西部地区的NO_2浓度在2005—2012年期间呈快速增长趋势,西北各省份的增速均超过了10%a~(-1).然而,2012年之后,西部各省的NO_2浓度开始下降.结合"十二五"计划中的各省氮氧化物减排目标,发现大多数西部省份都较好地完成了减排任务.此外,煤炭消费是西部各省NO_2污染的最主要因素.然而,对于云南和四川而言,虽然水电发展替代了部分火电,使得煤炭消费增速减缓,但交通排放成为这两个省份NO_2污染的最主要驱动因素.西部地区是国家"一带一路"新战略的重要区域,本研究结果将为政府制定有效的控制排放政策,以及促进西部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663.
7种海洋微藻对UV-B辐射的敏感性差异分析   总被引:36,自引:1,他引:3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UV B辐射对 7种海洋微藻生长的影响 .结果表明 :7种微藻的相对增长率随着UV B辐射剂量的增强呈明显的下降趋势 (P <0 0 5 ) .实验微藻对UV B辐射的敏感性符合绿藻 >硅藻 >金藻的分类学规律 ,其中金藻 870 1是最敏感的一种 .叶绿素a和类胡萝卜素的 48h半数有效抑制浓度EC50 远远大于相对增长率的EC50 .分光光度法测定微藻在UV波段的吸收峰集中在UV C波段 .在UV B波段 ,每 10 4 个细胞的最大吸收度的顺序为 :绿藻 >硅藻 >金藻 .微藻对UV B辐射的敏感性可能与其在该波段的吸收度之间存在一致性关系  相似文献   
664.
山西省中阳县圪针耳流域土地承载力计算结果表明 ,流域内 1 5°以上坡地应全部退耕还林 ,人均基本口粮田不能低于 0 .0 66hm2 ;退耕还林后流域内极限土地承载力为 2 80 2人 ,大于预测人口数量。退耕还林后宜农地生产能保证粮食安全 ,并能使退耕地退得下、稳得住  相似文献   
665.
胶南造山带北缘剪切带,随着变形程度的增强,其构造岩的岩石化学成分发生明显的变异;在总结成分变异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成分变异与体积变化、渗流流体作用的关系.确定了体积变化是造成构造岩成分变异的主要原因;同时存在大量的渗流流体作用,造成一些组分的迁移。在此基础上,讨论了花岗质构造岩在韧性变形过程中成分的迁移规律。  相似文献   
666.
采用复合方法获得各种独特的处理效果是油烟污染治理技术的一个主要发展方向。文章综合运用了水雾化学吸收法.冷凝法和过滤吸附法“三法合一”的净化原理,提出了一种新型高效油烟气净化新工艺。并从降低能耗和提高油烟捕集效率的角度出发,利用三因子二次回归正交安排试验,建立数学模型,得出复合式净化效率的回归模型,寻找最优运行工况。在液气比μ=0.27L/m^3,滤料风速v=0.59m/s,运行时间t=21.37d工况下。系统油烟净化效率高达n=96.52%。其排烟效果满足大气环境质量的要求,可直接用于大型和中型公共建筑的厨房,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667.
基于三效催化转化器的老化机理,提出了老化过程的预测方法。然后将老化机理与化学反应机理相结合,建立包含老化过程的三效催化转化器反应模型,并进行数值仿真,得到三效催化转化器载体温度及氧浓度沿载体轴向的分布特性,最后计算得出预测三效催化转化器老化过程的主要参数以及老化前后转化效率的变化,并与实验值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668.
随着我国核能及核技术利用产业的迅速发展,放射性物质运输对饮用水水源地的潜在放射性污染健康风险越来越大,阐明事故情况下放射性物质在地表水体中的迁移弥散行为可为居民饮水健康风险防范提供科学依据。针对含钴-60、铯-137、锶-90货包公路运输在事故工况下放射性物质释放造成黄河兰州段河流型饮用水源放射性污染,讨论了河流放射性物质弥散模型和居民饮用水的健康风险。结合国内现有放射源活度水平及国内外放射性物质事故资料,考虑泥沙的影响,设定铯-137不同活度水平、不同流量情形,根据饮用水中铯-137的死亡风险系数和患病风险系数对距离事故点为64 km、114 km的河流下游两个饮用水源地居民饮用受污染自来水存在的健康风险进行评估,同时选择钴-60、锶-90两种核素以30年间河水平均流量偏小值为例进行对比评估。放射性核素在黄河河流的稀释作用下,由饮用受钴-60、铯-137、锶-90污染的水随放射源活度、河水流量及泥沙含量的变化存在不同程度的死亡风险与患病风险。因此,应当对受到放射性污染的水源及时采取适当措施,预防放射性核素造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669.
新材料新工艺在新型汽车开发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讨论各种新型材料 ,包括铝合金、镁合金、高强度钢、超高强度钢和塑料等 ,在汽车制造业中的应用现状和前景。新型材料的推广应用离不开新工艺的发展。亦介绍了液压成形、发泡铝材技术、充液拉深、多点深拉深和拼接技术等新的成形工艺在新型汽车开发中的应用概况。  相似文献   
670.
Agricultural adaptation of climate change in Chin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study on agriculture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by adopting the assumed land use change strategy to resist the water shortage and to build the capacity to adapt the expected climate change in the northern China. The cost-benefit analysis result shows that assumed land use change from high water consuming rice cultivation to other crops is very effective. Over 7 billions m3 of water can be saved. Potential conflicts between different social interest groups, different regions, demand and supply, and present and future interests have been analyzed for to form a policy to implement the adaptation strategy. Trade, usually taken as one of adaptation strategies, was suggested as a policy option for to support land use change, which not only meets the consumption demand, but also, in terms of resources, imports water resour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