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35篇 |
免费 | 99篇 |
国内免费 | 97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32篇 |
废物处理 | 10篇 |
环保管理 | 23篇 |
综合类 | 171篇 |
基础理论 | 80篇 |
污染及防治 | 87篇 |
评价与监测 | 17篇 |
社会与环境 | 2篇 |
灾害及防治 | 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8篇 |
2023年 | 26篇 |
2022年 | 39篇 |
2021年 | 38篇 |
2020年 | 29篇 |
2019年 | 24篇 |
2018年 | 23篇 |
2017年 | 35篇 |
2016年 | 15篇 |
2015年 | 15篇 |
2014年 | 27篇 |
2013年 | 36篇 |
2012年 | 14篇 |
2011年 | 18篇 |
2010年 | 15篇 |
2009年 | 14篇 |
2008年 | 18篇 |
2007年 | 11篇 |
2006年 | 5篇 |
2004年 | 1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2篇 |
1997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溴代阻燃剂在中国川藏地区的污染和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利用气质联用仪(GC-NCI-MS)对中国川藏地区饮用水、表土和青稞样品中PBDEs(包括十溴联苯醚在内)和TBBPA的含量进行了检测,分析了PBDE同系物的分布模式,比较研究了不同区域的溴系阻燃剂(BFRs)的污染水平、可能来源和环境影响因素.结果显示,西藏地区饮用水中均未检出PBDEs和TBBPA.表土样品中∑13PBDEs的含量范围为0.87~10.56 ng·kg-1(以干重计),PBDE主要同系物为BDE-15、209、47和99(所有样品中100%检出),分别占∑13PBDE含量的39.0%、16.5%、10.5%和10.5%.另外,研究发现,土壤中∑13PBDEs与TBBPA的含量显著相关,暗示了它们相似的空间分布,且PBDEs和TBBPA均与TOC值显著相关,PBDEs和TBBPA与海拔高度呈显著线性关系.这表明川藏地区土壤中PBDEs和TBBPA的污染为同一来源,且其含量不仅受TOC值和海拔高度的影响,也可能受与PBDE和TBBPA有关的大气传输、稀释或吸附、沉降多种因素影响.在偏远地区的农作物青稞中检测到了PBDEs和TBBPA,可能是通过大气沉降到农作物表面,被生物富集和吸收.青稞为该地区居民主食的原料,尽管PBDEs和TBBPA的含量非常低,但可能对当地居民健康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82.
利用加速器质谱技术测定大气14CO2以示踪大气化石源CO2成为当前减污降碳工作的热点。该文从加速器质谱14C分析基础出发,系统介绍了加速器质谱的工作原理、大气样品的采集及纯化、石墨化样品的制备和测定,阐述了大气碳监测领域14 CO2测试的研究进展。随着加速器质谱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气14CO2的研究将会更加广泛和深入,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大气化石源CO2的来源,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减污降碳工作。未来应统一制定14CO2监测方法标准,规范操作流程和质控手段,完善实验仪器配套设施,加快提升监测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83.
为科学治理土壤废弃农膜,检验废弃农膜综合治理成效,构建了一套完备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兵团)土壤废弃农膜治理考核体系,制定了各师年度考核目标任务,提出了土壤废弃农膜考核抽测全流程方法,形成了包括组织结构、财政补贴、回收利用、督促检查、受理举报、执法及宣传在内的考核评价指南,建立了包含基础支撑层、数据层、应用层和用户层4个方面的全流程信息化管理系统。实践结果表明:兵团土壤废弃农膜残留量明显降低,综合治理体系逐步完善,产业化发展模式基本形成。探索形成的该套覆盖废弃农膜综合治理考核全过程的技术体系和组织实施模式,可为其他地区废弃农膜综合治理成效评估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84.
产甲烷生化代谢途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微生物产甲烷过程产生的甲烷约占全球甲烷产量的74%.产甲烷过程对生物燃气生产和全球气候变暖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综述了产甲烷菌的具体生化代谢途径,其本质是产甲烷菌利用细胞内一系列特殊的酶和辅酶将CO2或甲基化合物中的甲基通过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反应还原成甲烷.在这一过程中,产甲烷菌细胞能够形成钠离子或质子跨膜梯度,驱动细胞膜上的ATP合成酶将ADP转化成ATP以获得能量.根据底物类型的不同,可以将该过程分为3类:还原CO2途径、乙酸途径和甲基营养途径.还原CO2途径是以H2或甲酸作为主要的电子供体还原CO2产生甲烷,其中涉及到一个最新的发现——电子歧化途径;乙酸途径是乙酸被裂解产生甲基基团和羧基基团,随后,羧基基团被氧化产生电子供体H2用于还原甲基基团;甲基营养途径是以简单甲基化合物作为底物,以外界提供的H2或氧化甲基化合物自身产生的还原当量作为电子供体还原甲基化合物中的甲基基团.通过这3种途径产甲烷的过程中,每消耗1mol底物所产生AT P的顺序为还原CO2途径>甲基营养途径>乙酸途径.由于产甲烷菌自身难以分离培养,未来将主要通过现代的生物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包括基因工程和代谢模型构建等最新技术来研究产甲烷菌的生化代谢过程以及其与其它菌群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以便将其应用于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85.
为了对渗流状态进行预测预报,从而预防渗透破坏事故的发生,基于地下水位上升、不同尾矿砂粒径以及渗流速度诱发的弹性波信号,采用声发射技术对尾矿砂介质的渗流状态进行监测.由800,1100,1400 mm 3种不同水头高度(流速)下的水流分别渗入0.1~0.25,0.25~0.5,0.5~1 mm以及混合粒径的尾矿砂介质中,... 相似文献
86.
87.
为有效预测露天矿爆破振动特征参量,建立基于组合赋权的免疫遗传算法(IGA)优化极限学习机(ELM)预测模型。建立该模型之前,根据爆破振动影响因素确定输入层参数,根据爆破安全规程判据确定输出层参数;然后,应用调和平均数概念整合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所得主观权重和熵权法所得客观权重,量化输入层参数权重;其次,针对现有ELM输入层权值、隐含层偏差的选择问题,引入IGA对其进行优化选择,并通过逐步增减法探究ELM隐含层最优节点数。该模型曾被应用于某露天矿。研究结果表明:用所构建优化IGA-ELM模型能够更准确地预测露天矿爆破振动特征参量,且所得均方误差、决定系数、仿真误差明显优于其他模型。 相似文献
88.
厌氧发酵-气化耦合技术是一种高效的生物质燃气化技术,具备显著的能源转化优势。为准确评估厌氧发酵程度对该耦合系统环境效益的影响,利用全生命周期分析方法,通过Gabi软件对所建立的不同厌氧发酵时间下酒糟厌氧发酵-气化耦合制备燃气模型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结果表明:厌氧发酵-气化梯度耦合反应系统基于能量流产生的环境正面影响可抵消基于物质流产生的环境负面影响,从而使系统获得正面的综合环境效益。厌氧发酵时间为8 d时系统环境影响结果最优,其环境影响潜值为-2.02×10-9。对厌氧发酵-气化耦合系统的耦合程度进行控制,可在优化系统能量收益的同时产生最有利的环境影响,从而为耦合技术的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89.
危险废物跨省转移生态补偿是落实生态文明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可有效引导该过程中的生态受益者履行补偿义务,在保证省域环境公平的前提下促进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行业高质量发展。本研究依托排污权有偿使用制度探索建立市场化危险废物跨省转移生态补偿机制,基于总成本修正模型,核算受偿区生态建设与保护总成本,并引入生态补偿系数、危险废物利用处置系数得出生态补偿资金计算修正公式。长江三角洲区域产生的危险废物具有产业覆盖广、废物结构多、跨省转移量大等特点,对于开展危险废物跨省转移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具有代表性,因此选取了长江三角洲区域4个临近省作为模拟对象,举例计算危险废物跨省转移生态补偿金额,制定了可能的征缴流程。研究结论为危险废物跨省转移生态补偿机制探索与实践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可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90.
为更加全面、准确评估蔬菜中重金属铬(Cr)生物可给性及对人体健康风险的影响,本文利用生物原理提取法(physiologically based extraction test,PBET)联合微生物生态系统(simulator of human intestinal microbial ecosystem,SHIME)模拟实验,系统分析了贵州某铅锌矿区4种常见蔬菜(辣椒、芥菜、小白菜和甘蓝)在不同食用条件(生和熟)下Cr的含量变化,探究在肠道微生物影响下蔬菜Cr在不同消化吸收阶段(胃、小肠和结肠)中生物可给性差异,并对比了各消化阶段的膳食暴露风险. 结果表明,4种蔬菜样品中Cr的含量(干重)表现为小白菜(13.86±7.33)mg·kg−1>芥菜(9.84±1.79)mg·kg−1>甘蓝(9.53±1.60)mg·kg−1>辣椒(5.28±2.48)mg·kg−1;虽煮熟处理可显著降低4种蔬菜样品中的Cr含量(降低范围54.98%—63.44%,P<0.05),但生熟蔬菜样品中Cr含量仍超过国家食品卫生标准中的标准限值(GB 2762—2017:0.5 mg∙kg−1). 此外,研究发现结肠阶段中Cr的生物可给性最高,分别为成人:(22.56%±9.23%)—(36.04%±11.45%);儿童:(19.74%±8.26%)—(34.53%±10.82%),分别是小肠阶段的1.10—6.00 倍和1.05—5.77 倍,且蔬菜高温处理后增加了结肠阶段Cr的生物可给性(6.11%—21.51%). 对比各消化阶段的危害商指数(HQ)发现,基于结肠阶段生物可给性计算的HQ累计概率较高,相比小肠阶段提高了约6.17%—62.12%,表明结肠阶段中肠道微生物作用下可增加蔬菜中Cr的生物可给性和提高人体健康风险. 因此,在未来开展人体健康风险评估时,需综合评估不同食用条件下食物中重金属在结肠阶段中生物可给性的健康风险,以期为我国膳食重金属暴露的人体健康风险评估提供更多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