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882篇 |
免费 | 1772篇 |
国内免费 | 3844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652篇 |
废物处理 | 154篇 |
环保管理 | 915篇 |
综合类 | 8780篇 |
基础理论 | 1413篇 |
污染及防治 | 713篇 |
评价与监测 | 637篇 |
社会与环境 | 780篇 |
灾害及防治 | 45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37篇 |
2023年 | 383篇 |
2022年 | 820篇 |
2021年 | 809篇 |
2020年 | 949篇 |
2019年 | 646篇 |
2018年 | 621篇 |
2017年 | 724篇 |
2016年 | 560篇 |
2015年 | 700篇 |
2014年 | 587篇 |
2013年 | 761篇 |
2012年 | 893篇 |
2011年 | 892篇 |
2010年 | 847篇 |
2009年 | 816篇 |
2008年 | 785篇 |
2007年 | 791篇 |
2006年 | 740篇 |
2005年 | 574篇 |
2004年 | 464篇 |
2003年 | 273篇 |
2002年 | 231篇 |
2001年 | 206篇 |
2000年 | 168篇 |
1999年 | 73篇 |
1998年 | 17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10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1.
根据危险废物填埋场的结构特点,建立了检测层封闭空间的有限元模型;利用膜的高阻特性,确立了检测层电势分布的有限元分析方法.有限元模型中,漏洞所在位置加载+I电流用于模拟漏洞电流,接收电极所在位置加载-I电流用于模拟接收电极电流,检测层中任意点的电势为两电流源在该点感应电势的叠加.上层膜和下层膜渗漏检测实验结果和有限元的计算机模拟结果的比较,证明模型是正确的.通过对影响电势分布因素的分析可知,检测电极越靠近被检测膜、回路电流越大越有利于漏洞检测;渗漏液影响范围越大越不利于检测. 相似文献
112.
以磷酸二氢钾(PDP)钝化后的重金属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土柱淋溶和土壤吸水实验,考察pH为3.1、4.6和5.1的模拟酸雨对污染土壤修复过程中重金属淋溶特征及土壤持水能力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PDP处理显著增加了淋出液的pH、电导率、TOC和正磷酸盐态磷(ZP)含量,在淋溶初期显著降低了淋出液的Cu、Cd和Pb含量,但在淋溶后期增大了Pb含量;土壤持水量与电导率、pH、TOC和ZP含量呈现极显著负相关性;土壤修复过程中,有机质的淋失、盐分含量及pH的增大可引起土壤持水能力的减弱。 相似文献
113.
114.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水中7种三嗪类除草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液液萃取和固相萃取两种方法预处理,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测定水中7种三嗪类除草剂,选择了合适的检测波长和梯度淋洗条件。方法在0.100 mg/L~2.00 mg/L范围内线性良好,检出限为0.06μg/L~0.15μg/L,水样平行测定的RSD为1.6%~6.5%,加标回收率为95.0%~106%。 相似文献
115.
针对2018年3月9—15日京津冀地区的一次空气重污染过程,进行了基于地基颗粒物激光雷达组网的星载-地基联合观测分析。颗粒物激光雷达观测到污染前期为局地污染累积过程,中期有明显的污染物区域传输过程,北京受太行山沿线城市污染输送影响较大。风廓线激光雷达观测结果表明:此次污染过程近地面主要为偏南风且风力较弱,冷空气到来时风向转为较强东北风,导致污染消散。微波辐射计观测到保定在污染过程中出现持续6 d的逆温层,同时在污染过程中近地面相对湿度较高,逆温层被打破后污染开始消散。在污染过程的各个阶段中,污染团的空间分布与变化特征均被很好地反映出来,可见地天联合观测对污染物的累积与输送研究有较大的意义,能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提供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116.
117.
118.
目的研究不锈钢-气氮板式热沉中,氮气压力、氮气入口流速以及热沉自身流道深度对热沉传热性能的影响。方法利用AnsysFluent软件,对板式热沉壁面温度分布情况以及进出口压力损失进行模拟仿真。结果提高氮气压力和氮气入口速度可以提升热沉的温度均匀性,但热沉进出口压力损失也会增大。对于气氮-板式热沉而言,流道深度的改变对热沉温度均匀性的影响不大,但流道深度较小时,进出口压力损失较大。结论建议在设计气氮-板式热沉时,流道深度选择在8~10 mm,外流程中氮气压力控制在0.3~0.4 MPa,氮气流速控制在20 m/s为宜。 相似文献
119.
目的为保障油田正常安全生产,促进油田含聚污水的循环利用。方法采用电絮凝技术单因素研究方法开展净化含聚污水的静态实验研究,探讨外加电流密度、极板间距、初始pH及聚合物浓度等因素对净化效果的影响规律。结果当初始pH为7.0,电流密度为4.0 m A/m2,极板间距为1.0 cm,电解16 min时,综合处理效果最佳。此时,含油量与浊度去除率分别为98.85%,99.93%,处理每克油平均消耗为0.0494 g的Al,处理每立方米含聚污水的能耗为0.2895 k Wh。污水中的聚合物浓度越小,净化效果越好。结论中性处理,极板间距为1.0 cm,外加电流密度为4.0 m A/m2,通电16 min是最佳处理条件。 相似文献
120.
为研究CO2驱替CH4过程中注气压力对气体解吸特性的影响,采用自主搭建的驱替实验平台,在0.6,0.8,1.0 MPa不同注气压力下进行驱替实验,研究CO2驱替CH4过程中煤层温度、气体浓度、置换效率和渗透率等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提高CO2注气压力可提高CO2置换驱替煤层CH4的效果。随着注气压力增大,CH4累计解吸量增大,CO2突破时间越短,CO2封存量越大,置换效率升高,驱替比下降。注气压力为0.6,0.8,1.0 MPa时,CH4累计解吸量分别为90.2,94.1,97.8 L;CO2封存量分别为19.73,19.92,20.21 mL/g;置换效率由76.9%上升到80.2%再到82.9%,驱替比由3.28下降到3.17再到3.09。注气驱替CH4过程中煤层温度升高,可分为低速升温、高速升温和趋于平缓阶段。煤层温度最高变化量分别为9.4,11.5,12.7 ℃。同一注气压力下,煤层渗透率变化可分为缓慢增长、急剧下降和趋于稳定阶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