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7篇
  免费   84篇
  国内免费   194篇
安全科学   147篇
废物处理   9篇
环保管理   57篇
综合类   474篇
基础理论   100篇
污染及防治   15篇
评价与监测   29篇
社会与环境   50篇
灾害及防治   3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721.
针对电镀有机废水COD浓度高、可生化性差等特点,选取广东深圳某工业园区电镀厂的除油废水(ρ(COD)为2 000~2 500 mg/L,pH=13.1~13.5),采用Fenton法进行预处理,探索了H_2O_2投加量、n(H_2O_2)/n(Fe~(2+))、pH及反应时间对COD和BOD_5的去除效果,得到的最佳Fenton工艺参数为:H_2O_2投加量=15 00 mg/L,n(H_2O_2)/n(Fe~(2+))=4∶1,pH=3,反应时间=30 min。在此条件下,COD去除率可达到89.76%,同时B/C从0.19提高到0.31,有机废水的可生化性大幅提高,能达到可生化处理的基本要求。采用Fenton法对电镀有机废水进行预处理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22.
以深圳为例,利用1990年、2000年和2010年三个时相的TM和HJ卫星影像,开展了20 a海滨城市海岸带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海滨城市海岸带以城市化开发为主,工业用地逐年增加,以牺牲耕地、湿地、林地、园地等正生态要素为代价,耕地、湿地是主要转移类型,分别转移了28.62%、18.99%;1990~2000年、2000年~2010年2个时段,负生态要素面积增加比率第一时期比第二时期大,工业用地累计增长率最大(1.61),交通用地最小(0.1);正生态要素向负生态要素的转移具有显著的东、西空间差异特征,自然主导正生态要素的转移第一时期主要在西海岸带,第二时期转移重心逐渐向东部转移;人工主导正生态要素的转移均集中于西部区域,耕地持续减少,园地的转移由1904.01下降至383.75 hm2;工业用地的转入,主要集中在西部海岸线沿岸和东部盐城港沿岸,湿地是主要转移类型,约1808.07 hm2。  相似文献   
723.
衣俊  程金平 《环境科学》2017,38(3):1173-1181
纳米银在自然环境中的理化性质可能严重影响其环境效应,本文的目的是为了比较纳米银在自然水样和实验介质条件下的理化性质和毒性效应.实验表征了粒径4 nm表面包裹物为油胺的纳米银,在不同介质条件下的粒径和团聚性,并进一步研究了不同环境介质条件下纳米银暴露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毒性效应.透射电镜照片显示油胺包裹的4 nm纳米银在环境介质中发生明显团聚.油胺包裹的4 nm纳米银暴露会抑制培养基中细菌的生长速率,降低生理盐水溶液中细菌的存活率.纳米银在实验条件下对细菌的毒性呈一定剂量效应关系,但是在环境水样中剂量效应关系不明显.低浓度纳米银在环境水样中的毒性比其在实验介质中弱.纳米银的透析袋暴露实验中,细菌的存活率有显著提升,揭示纳米银与细菌的直接相互作用对毒性效应有重要作用.与实验条件的培养基和生理盐水介质相比,环境水样中的纳米银更趋向以团聚形式存在,与细菌的相互作用几率减小,因此纳米银在环境介质中对细菌的毒性会降低.  相似文献   
724.
为了研究超高压水力压裂下支撑剂颗粒进入弯管后冲蚀磨损区域的变化特性。基于液-固两相流理论、Fluent冲蚀模型建立弯管冲蚀模型,结合弯管内流场分析颗粒运动轨迹,引入斯托克斯数(St)探究冲蚀磨损区域变化,并进行数值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弯管中冲蚀磨损发生区域有5处,主要严重区域有3处,弯管流场会改变固体颗粒数量及对壁面冲击动能与运动轨迹,St变化会明显引起冲蚀磨损区域的规律性变化;随着St从0~1至St>1变化,弯管段内壁面外侧(液体进入弯管后的正对区域)与直管段靠近弯管段的侧方区域的冲蚀磨损情况呈现“此消彼长”的规律性差异;管径越小,最大冲蚀速率的增长幅度越明显,增大管径,是减小冲蚀磨损的有效途径。研究结果对压裂弯管的改进设计及管道安全防护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25.
废旧家用电器回收再利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国内外废旧家电的回收利用状况、处理方法和工艺流程,重点介绍了废旧电视机、冰箱、空调器和洗衣机的处理工艺和废塑料的再生利用,并针对我国实际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和办法。  相似文献   
726.
简要介绍了环境影响评价(EIA)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特点,阐述了两者结合的必要性.讨论了GIS技术在环境影响评价领域中的应用现状,重点介绍了GIS技术在项目EIA、区域EIA、累积EIA及战略EIA,环境影响后评价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GIS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重点介绍了GIS在公众参与中的应用及基于"5S"的EIA.  相似文献   
727.
好氧颗粒污泥颗粒化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好氧颗粒污泥颗粒化研究进展,好氧颗粒污泥颗粒化的影响因素,分析了好氧颗粒污泥颗粒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28.
黄土性土壤对铬砷的吸附量及其吸附形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易秀 《生态环境》2006,15(3):547-550
采用室内实验方法研究了黄土性土壤对Cr和As的吸附特性及Cr和As在土壤中的吸附和迁移形态。结果表明:(1)随着加入Cr、As质量浓度的增大,黄土性土壤对Cr和As的吸附量逐渐增大,吸附率下降;在同一质量浓度下,黄土性土壤对As的吸附量明显大于对Cr的吸附量。黄土性土壤对Cr和As的吸附都符合Langmuir模型,利用Langmuir模型计算出黄土性土壤对Cr的最大吸附量为146.2μg?g-1,对As为510.8μg?g-1。(2)在平衡溶液pH值为3.0~7.0范围内,随pH增加,黄土性土壤对Cr和As的吸附量逐渐增加,吸附量在pH值为7.0时达最大,随后pH增大,吸附量明显下降。黄土性土壤中Cr被吸附的主要形态是HCrO4-,迁移形态是CrO42-;土壤中As的吸附形态主要为H2AsO4-,而迁移形态则为HAsO42-。  相似文献   
729.
采用化学方法测定土壤中元素碳的含量。取黄土样品做本方法的平行性实验,平行性良好。取不同粒度周口店土样做对比实验,粒径小于710 mm的原始样元素碳回收最高。同时对元素碳的来源、测定方法、研究意义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30.
在某种意义上说,人文素质比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能反映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高职院校应通过加强领导、重视人文知识师资队伍的建设、推行人文课程学分制、提倡教师课后指导、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活动、建立人文课程学习的评价机制等途径来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