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45篇
安全科学   10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18篇
综合类   111篇
基础理论   29篇
污染及防治   8篇
评价与监测   13篇
社会与环境   16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51.
研究了夏季杭州市主要类型道路(隧道、快速道路、主干道和支路)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的污染特征,以及2010年11月—2011年7月间快速道路空气中VOC的季节变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杭州市道路空气中VOC浓度显著大于风景区内VOC浓度,隧道浓度最高(828.4μg·m-3),其它道路空气中VOC浓度随着车流量减少而降低.源解析结果发现道路空气中VOC的主要贡献者为机动车排放,但同时也受到溶剂挥发、煤或生物质燃烧的影响,风景区内VOC则受煤或生物质燃料燃烧的影响更大.快速道路空气中VOC浓度和反应活性由机动车排放、植物排放和气象条件共同决定,呈现夏〉秋〉冬〉春的季节变化特征.机动车排放的烯烃和芳香烃是道路空气中主导的活性VOC物种,说明机动车排放是杭州市大气反应活性的最大贡献者.此外,在夏、秋季节,植被排放的异戊二烯显著的增强了道路空气中VOC的反应活性.  相似文献   
152.
黄勇  李阳兵  应弘 《自然资源学报》2015,30(9):1449-1460
为深入认识道路对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作用过程和机制,确定道路的影响范围和强度,论文选取渝宜高速(重庆段)两侧15 km缓冲带为研究区,基于1986、2000、2007和2013年4期遥感影像数据,利用ArcGI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方法,从4个分段、3个尺度探讨了高速公路驱动下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演变的梯度差异及其对道路演变的响应。结果表明,1986-2013年,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规律正在由“点”往“轴”向格局转变;2013年西段低山丘陵区、中段低山宽谷区、中段中低山峡谷区道路的影响范围分别是10、7、5 km,东段中山峡谷区道路效应不明显;总体来看,公路沿线3 km范围内土地利用开发强度高,并且4个分段的土地利用综合程度自西向东逐步降低;在道路的驱动下,全区景观格局的变化局限在一定范围内,对于西段低山丘陵区和中段低山宽谷区的景观格局显著变化在5 km内,中段中低山峡谷区、东段中山峡谷区的变化主要集中在4和3 km内,影响域内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景观稳定性降低,生态景观风险增加;各分段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空间差异与其通车时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同时受区域经济和地形因素以及环境政策的影响。研究结论有助于丰富对生态脆弱区道路效应的理解,为区域交通规划及土地资源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3.
黄河是典型的多沙河流,其水体中砷的来源有自然本底砷和外来砷2种.随着砷污染的日益加剧,给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和饮用水安全构成巨大威胁.黄河泥沙对砷污染物具有吸附能力,其吸附量取决于砷污染物在水、沙两相间的分配比例.为了研究自然状态下黄河泥沙对砷的吸附规律,以黄河原型沙为对象,采用静态吸附微污染含砷废水试验,考察了接触时间、含沙量、泥沙粒径对泥沙吸附砷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当含沙量在200 kg/m3以下时,泥沙对砷的吸附在5 min以内基本达到吸附平衡;②相同含沙量情况下,细沙对砷的吸咐量最大,中沙次之,粗沙最小;③同一颗粒级配下,泥沙对砷的吸咐量随含沙量的增加呈对数增长.   相似文献   
154.
采用Fenton氧化法对印染污泥进行预处理,研究印染污泥中TSS、VSS、CST、SRF等脱水性能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当pH值为2.0,H2O2和Fe2+投加量分别为428 mg.g-1(干泥)和42.8 mg.g-1(干泥),反应时间1.5 h、反应温度80℃时,Fenton氧化后印染污泥的脱水效果最佳.在该条件下,TSS由18.66 g.L-1下降至4.82 g.L-1,去除率为74.17%;CST和SRF分别由98.6 s和6.03×1011s.2g-1下降至18.9 s和8.42×1010s.2g-1;污泥的平均粒径和中值粒径分别由53.8μm和42.9μm下降至19.8μm和16.2μm.  相似文献   
155.
营浩  张显晨  郜红建 《环境化学》2014,(11):1885-1892
通过连续流动搅拌法,研究了不同pH的柠檬酸对茶园土壤溶出液中氟组分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溶出液的pH随溶出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小.土壤溶出液中的游离态氟和总氟的浓度随时间的延长和柠檬酸pH的升高而逐渐减小,且呈现初始(0—6h)溶出浓度较高,而后(6—10h)逐渐减缓的趋势.土壤氟的溶出过程用一级动力学方程、Elovich方程、扩散方程和双常数方程均有较好的拟合,决定系数(R2)均大于0.90.低pH(pH3.5)条件下,F主要以H-F形态存在,随着pH的升高(pH4.0—5.0),H-F形态的氟减小,Al-F络合态的氟增多,且随时间延长,溶出浓度均降低.反应开始的前1h,Al-F络合物主要以AlF3为主,占氟溶出总量的90%以上;至7h时,AlF+2的溶出量逐渐增大,并逐渐超过AlF3.低pH的柠檬酸促进土壤游离态氟和总氟的溶出,有利于络合态氟的形成,但对Al-F络合物的形态转化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6.
从黄土高原宁夏部分生态建设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地位出发,阐述了宁夏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与治理经验,并提出了如何改善宁夏生态环境、进行保护性建设的一些可行性建设。  相似文献   
157.
采用高硫低有机质酸性重金属污染土壤,通过研究外加碳源水淹条件下各层土壤中酸可挥发性硫化物(AVS)的产生以及各剖面层中Cu的总量分布、Cu在孔隙水中的浓度及存在形态的变化情况,探讨了水淹土壤中的AVS对Cu迁移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外加碳源水淹条件下,硫酸根被还原,产生的大量AVS可促使水相中游离活性Cu向惰性较高的硫化物结合态和残渣态转化而被固定;不同深度土壤中AVS产生情况不同,其含量由深层向浅层递增,并在顶层大量聚集,由此导致孔隙水中的Cu2+浓度由土壤深层向浅层递减,这种垂直浓度梯度差,趋动活性态Cu由深层向浅层的垂直迁移,在AVS大量富集的表层中形成丰富的铜硫化物沉淀,使土壤表层中惰性态铜及总量累积增加,底层活性铜及总量下降,从而使铜的生态风险和生物风险降低.  相似文献   
158.
本文通过对德阳市区域环境噪声普查优化布点方法的研究,提出了一种简便、快速、实用的区域环境噪声普查优化布点方法。  相似文献   
159.
基于2017年在江西和湖南两省的农户调研数据,实证分析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治理试点对试点周边农户生产行为的影响,并检验试点溢出作用对农户生产行为的异质性影响.研究发现:重金属污染治理试点的启动,引起周边农户水稻种植面积与水稻面积占比减少,但通过技术溢出使农户对耕地修复技术的采用量提升;进一步分析发现,靠近治理试点的区域,风险厌恶者减少水稻种植,但增加技术施用量治理污染;时间偏好低的农户等待政策试点范围扩大,不会改变水稻种植规模但会减少治理技术投入;随着试点间隔时间的扩大,位于试点区域周边的农户增加水稻种植面积,但减少治理技术采用量.研究结论为我国耕地重金属污染的治理与治理试点范围的扩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0.
中国城乡居民的代际收入流动及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双样本两阶段最小二乘法(TS2SLS),本文对中国城乡居民的代际收入流动性进行了经验分析,并进一步考察了城乡居民代际收入传递的路径。研究结果表明:①现阶段,中国居民的代际收入流动性较差,存在较明显的收入代际传递现象,城镇居民的代际收入弹性高于农村居民的代际收入弹性;②处于收入分配两端的城乡居民的代际收入流动较为封闭;③通过对代际收入弹性的分解发现,父辈与子辈间的代际职业传递以及代际教育传递是中国居民代际收入传递的主要途径。本文的政策含义在于,为了防止贫困的代际传递,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政府应大力发展教育,在教育资源的配置上向农村地区、落后地区、贫困群体以及弱势群体倾斜,同时要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消除就业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和市场分割,创造平等的就业机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