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8篇
  免费   79篇
  国内免费   173篇
安全科学   96篇
废物处理   20篇
环保管理   39篇
综合类   395篇
基础理论   104篇
污染及防治   65篇
评价与监测   36篇
社会与环境   26篇
灾害及防治   4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55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31.
李氏禾湿地系统净化Cr(Ⅵ)污染水体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湿生铬超富集植物李氏禾构建了三段式波形潜流式人工湿地,并以相同设计的无植物湿地系统作为对照,比较研究了李氏禾湿地系统对Cr(Ⅵ)的净化效果.同时,综合运用电子顺磁共振(EPR)、X光电子能谱(XP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手段,并结合有机质含量、pH、Eh和Cr质量平衡分析,探讨了李氏禾湿地系统对Cr(Ⅵ)的去除机理.结果显示,李氏禾湿地系统对Cr(Ⅵ)的去除率显著高于对照湿地,且李氏禾湿地基质中的有机质含量是对照湿地的3倍.这表明李氏禾增加了湿地基质中的有机质含量,从而提高了湿地系统对Cr(Ⅵ)的净化能力.李氏禾组织中的Cr主要以Cr(Ⅲ)形式存在,其中,茎部和叶部未检测到Cr(Ⅵ),而仅有1.95%的Cr以Cr(Ⅵ)形式存在于根部中.EPR分析结果显示,李氏禾叶部中的Cr(Ⅲ)以有机酸结合态的形式存在,根部中的Cr(Ⅲ)以氢氧化物的形式存在,这表明李氏禾能有效地将Cr(Ⅵ)还原成Cr(Ⅲ).基质表面吸附的Cr大部分为Cr(Ⅲ),而Cr(Ⅵ)仅占4.99%.XPS分析进一步证明,基质表面同时吸附了Cr(Ⅲ)和Cr(Ⅵ),但主要以Cr(Ⅲ)为主,且Cr(Ⅲ)可能以氢氧化物的形式存在.由此判断,进入湿地的Cr(Ⅵ)在基质中被还原成Cr(Ⅲ).FTIR分析结果显示,基质表面的羟基、氨基、羧基、CO、C—O、C—H等基团与Cr的吸附有关,这表明湿地基质中的有机质作为电子供体参与了Cr(Ⅵ)的还原.李氏禾湿地系统能将水体中可溶性的Cr(Ⅵ)有效地还原成难溶的Cr(Ⅲ)化合物,并将其转化成湿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惰性部分.  相似文献   
32.
氧化镁基催化剂及脱硝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控制燃烧烟气中NOx的污染,对共混合方法制备的氧化镁基催化剂进行烟气直接催化分解法脱硝实验研究,分析模拟烟气脱硝塔内温度及床层高度及氧气浓度、NO浓度和空速对脱硝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氧化镁基催化剂可以采用直接催化分解法对烟气脱硝,脱硝率85%~95%,氧化镁基催化吸附剂组成为氧化镁、固化剂、添加剂;脱硝的床层高度4~5 cm,脱硝反应温度130~170℃,烟气空速2 500~3 000 h-1;研究推测出氧化镁基催化剂存在活性缺陷,并对脱硝机理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33.
为利用植物油去除污染土壤中的多环芳烃,研究了应用活性炭F400吸附柱再生含多环芳烃植物油的可行性,对含高浓度多环芳烃的植物油进行二级再生处理,优化了过程参数,比较了原植物油和经活性炭再生的植物油去除土壤中多环芳烃能力的差别.结果表明,活性炭吸附法可以实现含多环芳烃植物油的再生,证明了修复策略的可行性.二级处理可以进一步吸附植物油中的多环芳烃,且高分子量多环芳烃几乎完全被去除.再生植物油和原植物油去除土壤中多环芳烃的能力没有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34.
通过室内培养实验对氨氧化木质素(AOL)的硝化抑制作用进行了探讨。在相同条件下,分别加AOL和DCD处理的铵态氮质量分数都要比未加硝化抑制剂处理的高;相应地,在开始阶段硝态氮质量分数也要比未加硝化抑制剂处理的低。研究结果表明,AOL作为硝化抑制剂是有效果的。  相似文献   
35.
选取水华束丝藻与铜绿微囊藻作为典型水华蓝藻,探索水华蓝藻净化水体及合成生物柴油的潜力.采用氮磷浓度为NH4-N 7.5 mg/L,PO43--P 1.0 mg/L的模拟污水,重点考察了在光照强度与温度不同的条件下2种微藻对氮磷的去除率,并利用尼罗红荧光染色法测定了微藻中的中性脂含量.结果表明,2种藻对PO43--P的去除率均较高,最高达到98%,对NH4+-N的去除率稍低,最高为52%.水华束丝藻及铜绿微囊藻均具有较强积累中性脂的能力,适宜的温度与光照条件有利于微藻对氮磷的去除及细胞中脂类的积累.2种藻均在光照强度为12 000 lx时中性脂含量更高.水华束丝藻在温度为18 ~22℃条件下,生长更优,氮磷净化效果较好,中性脂积累能力更强.而铜绿微囊藻在温度为22~ 26℃时表现更好.  相似文献   
36.
铁阳极电凝聚处理活性黑KN-B染料废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铁阳极电凝聚处理活性黑KN-B染料废水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考察了电流密度、染料溶液初始pH值、电介质浓度及种类、温度、染料浓度等因素对脱色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实验条件下,活性黑KN-B模拟废水的脱色效率达93%;电流强度、染料浓度、电解液初始pH值及电解质的种类对染料溶液脱色效率影响显著,电解液温度、电解质的浓度对脱色效率的影响不明显;以铁为阳极的原位电凝聚处理活性黑KN-B模拟废水混凝过程中主要作用机理以吸附电性中和为主;电凝聚过程中活性黑KN-B在阴极上发生了还原反应.  相似文献   
37.
有机废水资源化技术--发酵产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游少鸿  解庆林  马丽丽 《环境技术》2006,24(1):22-25,40
氢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可再生能源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利用有机废水发酵产氢,既保护环境又可获得氢能,是一条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废水资源化途径,极具发展前景.本文介绍了发酵产氢微生物的种类及其产氢机理,对发酵产氢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总结了有机废水发酵产氢的研究现状,并探讨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8.
利用电位滴定表征了铁铈氧化物(Fe-Ce)的表面电荷特性,并使用电荷分布多位络合模型(CD MUSIC)进行了模拟,得到Fe-Ce材料的表面位质子结合常数为5.8,位密度为23.2个·nm-2,高于大多数铁氧化物的表面位密度.在Fe-Ce表面特性参数的基础上,进一步使用CDMUSIC模型对系列pH(5~9)下As(Ⅴ)在Fe-Ce表面的等温吸附实验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单齿单核单质子化形态≡FeOAsO3H1.5-和双齿双核非质子化形态≡Fe2O2AsO22-共存于吸附后的Fe-Ce表面,它们的结合常数分别为31.5和34.2,电荷分布值(f)分别为0.25和0.50.使用以上模型参数,对pH 3.5~10.5范围内2种表面络合形态分布趋势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在偏酸性条件下,≡ FeOAsO3H1.5-形态占主导;而≡Fe2O2AsO22-形态主要存在于偏碱性的范围.  相似文献   
39.
农药的生物积累直接影响其毒性,但是手性农药在生物体内的选择性积累过程仍不明确.本文在恒定环境水浓度的条件下,开展手性农药氟虫腈的外消旋体及其对映体在底栖无脊椎动物夹杂带丝蚓体内的生物积累实验.在96 h和72 h的吸收和消除实验过程中,测定生物体内的氟虫腈的外消旋体和对映体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构建毒代动力学模型,获取吸收和消除速率常数.结果表明夹杂带丝蚓对R-氟虫腈的生物浓缩因子(1981 L·kg~(-1)脂肪)比对S-氟虫腈(1748 L·kg~(-1)脂肪)更大.R-氟虫腈和S-氟虫腈的吸收速率常数相当,分别为311±11 L·kg~(-1)脂肪·h~(-1)和313±13 L·kg~(-1)脂肪·h~(-1),而R-氟虫腈的消除速率常数小于S-氟虫腈,分别为0.157±0.006 h~(-1)和0.179±0.008 h~(-1),因此相对较慢的消除是导致R-氟虫腈在夹杂带丝蚓体内更高生物积累的主要原因.研究说明毒代动力学参数可有效阐释手性外源物质在生物体内选择性积累的差异.  相似文献   
40.
太湖蓝藻水华是广为关注的环境问题,迫切需要实现蓝藻水华的动态监测。利用静止轨道海洋水色遥感器(GOCI)遥感数据构建了太湖叶绿素a反演的三波段模型,使用归一化植被覆盖指数(NDVI)进行蓝藻水华监测,并进行了富营养化评价。结果表明:(1)三波段模型优于波段比值模型,可以用于GOCI遥感数据反演太湖叶绿素a浓度。(2)2019年6月3日太湖叶绿素a大致呈湖心和西部浓度低,北部和西南沿岸浓度高的空间分布;从10:15至15:15,叶绿素a浓度先升高后降低。(3)竺山湖和椒山周边水域水华聚集情况较为严重,是当天重度水华的主要发生区域;水华的时间变化规律同叶绿素a浓度变化规律一致。(4)对2019年4月和6月的GOCI遥感数据进行富营养化评价发现,太湖富营养化水平总体呈西部高东部低、北部高南部低、边缘高中间低的趋势;6月较4月富营养化水平明显加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