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36篇
安全科学   5篇
废物处理   8篇
环保管理   4篇
综合类   65篇
基础理论   28篇
污染及防治   14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4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41.
以剩余污泥臭氧化过程中含磷物质的形态分布及变化规律为研究核心,分析了不同臭氧投加量下污泥样品中液相和固相中磷的形态,并探讨了不同磷形态与臭氧相关的释放性能.结果表明,臭氧投加量为0.15 g·g~(-1)时,液相总磷(TP_L)含量为38.26 mg·L~(-1),比氧化前污泥混合液中TP_L含量增加了29倍,因此,可将0.15 g·g~(-1)作为实际释磷工艺最佳臭氧投加量.臭氧氧化过程中污泥固相中各形态磷含量及其所占固相总磷(TP_S)比例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臭氧可提高污泥中磷潜在的生物可利用性,臭氧投加量为0.15 g·g~(-1)时,生物有效磷含量达20.74 mg·g~(-1),在TP_S中所占比例由原始污泥中的73.60%提高至86.27%.TP_L含量的增加主要来自污泥臭氧氧化过程中污泥解絮和溶胞,每溶解1 g MLSS向液相中释放TP_L的量为0.0324 g.  相似文献   
42.
串联式垂直流生态滤池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串联式垂直流生态滤池处理农村生活污水进行了为期5个月的现场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该工艺,污水中的COD、氨氮、总氮和总磷等污染物均得到了有效去除,在进水COD、氨氮、总氮和总磷平均质量浓度为73.19、25.08、48.55、0.55 mg·L-1时,平均去除率依次为65.6%、71.6%、58.7%、86.9%。COD、氨氮和总磷的去除主要发生在第一级生态滤池的进水0~40 cm阶段,而总氮浓度基本呈均匀下降趋势。串联式生态滤池对各污染指标较好的去除效果也证明了其是一种适合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解决农村污水肆意排放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43.
The application of different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techniques for the interpretation of a complex data matrix obtained during 2000?C2007 from the watercourses in the Southwest New Territories and Kowloon, Hong Kong was presented in this study. The data set consisted of the analytical results of 23 parameters measured monthly at 16 different sampling sites. 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 grouped the 12 months into two periods and the 16 sampling sites into three groups based on similarity in water quality characteristics. Discriminant analysis (DA) provided better results both temporally and spatially. DA also offered an important data reduction as it only used four parameters for temporal analysis, affording 84.2% correct assignations, and eight parameters for spatial analysis, affording 96.1% correct assignations.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factor analysis identified four latent factors standing for organic pollution, industrial pollution, nonpoint pollution, and fecal pollution, respectively. KN1, KN4, KN5, and KN7 were greatly affected by organic pollution, industrial pollution, and nonpoint pollution. The main pollution sources of TN1 and TN2 were organic pollution and nonpoint pollution, respectively. Industrial pollution had high effect on TN3, TN4, TN5, and TN6.  相似文献   
44.
当自由度很大时,三大抽样分布的P值无表可查,而且如果编程计算P值时,需要计算一个无穷区间上的广义积分,还会面临数值溢出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较高的计算机编程技巧,这些不利于开发实用程序,限制了它们的实际应用.本文利用χ2分布、一元t分布和一元F分布的一致渐进正态性、标准正态分布的分布函数近似计算公式和软件Mathematica5.0,通过计算机仿真,指出当自由度较大时,可以用正态分布进行近似计算,避免了数值溢出和无穷区间的积分问题,为使用常用开发语言编程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行方案,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5.
In order to define the mortality criteria of planarian objectively,a case study of Dugesia japonica exposed to 1-octyl-3-methylimidazolium bromide([C8mim]Br)was performed followed by a recovery culture.The results showed that defining planarian mortality in light of its body disintegration was appropriate.If the disintegrated tissue of a planarian was more than 1/4 of its body length,it would completely degenerate.However,a planarian would regenerate the lost tissue and return to normal after a few days’recovery culture if the disintegrated part was less than 1/4 of body length.Therefore,we propose to use body disintegration as the endpoint of planarian mortality,i.e.,1/4 body length degenerated is the critical threshold of mortality and survival of planarians when exposed to toxicants.This criterion could be adapted in the standardization of testing protocols and comparability of acute toxicity test or other toxicological research using planarian as the test animal.  相似文献   
46.
镨对镉胁迫下水稻幼苗根系生长和根系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解稀土镨对镉胁迫下水稻(Oryza sativa L.)根系毒害的缓解效应,以水稻幼苗为实验材料,采用溶液培养方法,研究了50μmol·L-1镉胁迫下不同浓度镨对水稻幼苗根系鲜质量、形态和根系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50μmol·L-1镉胁迫下,水稻根系生长受到明显的抑制,根系鲜质量、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和根系活力明显降低,且随镉处理时间的延长,抑制程度加重。但镉对根系平均直径无明显影响。23~184μmol·L-1的镨对水稻镉毒害有一定的缓解效果,可不同程度的减轻镉对幼苗的伤害,促进了镉胁迫下根系鲜质量、根系长度、根系表面积和根系体积的增加,提高了根系活力,且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缓解效应愈加明显,与单镉毒害相比,镨处理5天后根系鲜质量、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和根系活力分别提高了0.92%~14.8%、1.61%~16.3%、2.57%~20.3%、1.52%~17.2%和3.71%~32.8%,处理10d后根系鲜质量、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和根系活力分别提高了2.55%~31.2%、1.44%~21.4%、1.78%~27.2%、2.16%~23.4%和8.14%~52.9%;此外,23~184μmol·L-1的镨处理对直径≤1.0mm的根长和根表面积、直径0.5mmD≤1.0mm的根体积影响较大,其分别提高了0.9%~24.3%、1.9%~32.6%、0.4%~33.2%,其中以92μmol·L-1镨缓解效果最好。但随着镨浓度的进一步加大,当镨浓度达到230μmol·L-1时,反而会使水稻根系受到更严重的毒害。  相似文献   
47.
为提高地铁施工阶段险兆事件自愿上报水平,研究地铁施工阶段险兆事件自愿上报意愿的影响因素,通过文献查阅和访谈等方法归纳出险兆事件自愿上报意愿的影响因素,建立险兆事件自愿上报意愿指标体系。基于组合赋权法计算的权重对各指标进行重要性排序,并提出提高险兆事件自愿上报水平的对策建议。结果表明:认知水平、未对上报者和当事人保密、存在责备及苛责文化和无惩罚制度没有充分落实是地铁施工阶段险兆事件自愿上报意愿的关键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8.
1996—2006年武汉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杨  刘艳芳  丁庆  江平 《生态环境》2010,19(11):2534-2539
以武汉市为研究区,利用1996和2006年Landsat5的TM影像解译结果,基于GIS空间分析与数理统计方法定量研究了1996—2006年11年间的武汉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1996—2006年期间,武汉市土地利用覆被总体特征表现出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地减少,林地、水域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的态势;(2)这11年间耕地转化为林地、建设用地和水域这3种变化类型分布最为广泛,转换率最大;(3)11年来武汉市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变化幅度较大,并呈缓慢上升趋势。土地利用年变化速度达到1.25%;(4)1996—2006年武汉市土地利用程度逐年提高,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量和变化率均大于0,说明武汉市处于土地利用发展时期,土地利用集约度会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49.
基于DO控制实现SBR短程硝化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序批式反应器(SBR)处理模拟氨氮废水,研究了固定供氧模式下氨氮降解过程和溶解氧变化规律,并对DO控制实现短程硝化机理进行了探讨.实验结果表明,当DO<1 mg/L时,体系产生亚硝酸盐积累,当亚硝化反应结束后,DO出现跃升现象,并且pH值对短程硝化有一定影响,充足的碱度和较高的pH值有利于建立以DO为控制参数实现短程硝化过程控制.短程硝化启动后,亚硝酸盐积累率达90%以上,并且经过度曝气5d后,系统仍保持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50.
针对高浓度氯霉素(CAP)废水在实际厌氧生物处理过程中难降解、毒性大及对活性污泥产生的抑制问题,本文采用三维石墨烯气凝胶(GA)作为外源强化介质,通过批次试验探究了不同初始石墨烯气凝胶浓度、电子供体(蔗糖)浓度以及氯霉素浓度对氯霉素废水厌氧降解过程中氯霉素去除速率、有机物去除率以及甲烷产量等影响.结果表明:当初始石墨烯气凝胶浓度为0.5 g·L-1、初始电子供体浓度为8.8 mmol·L-1、初始氯霉素浓度为50 mg·L-1时,强化效果最为显著,当反应进行到18 h时,强化系统中氯霉素的去除率达到94%以上,COD的去除率稳定在26.6%~35.6%之间,强化系统比只加入污泥的生物系统氯霉素去除速率增加了48%~51.6%,COD去除率增加了10%左右.石墨烯气凝胶作为电子转移中间介体和微生物富集的载体,促进微生物种间进行直接电子转移,加速氯霉素的脱氯过程和甲烷的产生,为高浓度抗生素废水的厌氧生物处理提供了新的处理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