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02篇
  免费   355篇
  国内免费   1365篇
安全科学   428篇
废物处理   896篇
环保管理   1512篇
综合类   3643篇
基础理论   3729篇
污染及防治   2505篇
评价与监测   1264篇
社会与环境   1118篇
灾害及防治   127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73篇
  2022年   234篇
  2021年   221篇
  2020年   258篇
  2019年   160篇
  2018年   1654篇
  2017年   1562篇
  2016年   1366篇
  2015年   357篇
  2014年   289篇
  2013年   412篇
  2012年   824篇
  2011年   1733篇
  2010年   1001篇
  2009年   912篇
  2008年   1148篇
  2007年   1500篇
  2006年   210篇
  2005年   167篇
  2004年   159篇
  2003年   182篇
  2002年   204篇
  2001年   125篇
  2000年   107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51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8篇
  1961年   1篇
  193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In angiosperms, archesporial cells in the anther primordium undergo meiosis to form haploid pollen, the sole occupants of anther sacs. Anther sacs are held together by a matrix of parenchyma cells, the connective tissue. Cells of the connective tissue are not known to differentiate. We report the differentiation of parenchyma cells in the connective tissue of two Gordonia species into pollen-like structures (described as pseudopollen), which migrate into the anther sacs before dehiscence. Pollen and pseudopollen were distinguishable by morphology and staining. Pollen were tricolpate to spherical while pseudopollen were less rigid and transparent with a ribbed surface. Both types were different in size, shape, staining and surface architecture. The ratio of the number of pseudopollen to pollen was 1:3. During ontogeny in the connective tissue, neither cell division nor tetrad formation was observed and hence pseudopollen were presumed to be diploid. Only normal pollen germinated on a germination medium. Fixed preparations in time seemed to indicate that pseudopollen migrate from the connective tissue into the anther sac.  相似文献   
82.
83.
本文就鉴赏类课程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的问题进行研究,结合现代教育技术的特征和鉴赏类课程自身的特点,提出了教学资源网络化、教学过程多媒体化、教学评价自动化等观点。  相似文献   
84.
利用超声波结合过氧化氢(H2O2)使纳米金红石型TiO2转晶,制备出了大约含有30%锐钛相的转晶纳米TiO2.通过TiO2催化超声降解偶氮品红的研究证实了转晶纳米TiO2粉末具有明显的声催化活性.除此之外,还考察了各种因素对转晶纳米TiO2催化超声降解偶氮品红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转晶纳米TiO2催化剂的作用下,偶氮品红的超声降解效果明显优于使用纳米金红石型和纳米锐钛型TiO2的情况.偶氮品红的声催化降解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反应.在超声波频率40 kHz、输出功率50 W、催化剂用量1000 mg·L-1、pH为5.00、温度为20℃、偶氮品红水溶液初始浓度20 mg·L-1的条件下,照射40 min时的降解率即可达到75%以上.  相似文献   
85.
近年来,城市化发展带动了社区建设的蒸蒸日上,同时也带来了环境资源的快速消耗及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生态社区的建设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已经渗透到人类社区建设发展的各个方面.通过对城市型生态社区内涵的分析,探讨了城市型生态社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在该原则指导下结合苏州市区域特征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与之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在该基础上以指标体系中的生态建筑子系统为例对其做出详细的指标说明.  相似文献   
86.
微型生物在水质监测中的作用和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污染仍是中国水环境面临的突出问题.生物监测是常用水质监测的有效方法之一,它是利用水生生物在污染环境下所发生的信息来判断水体污染状况的一种手段.而微型生物群落是水生态系统中一个完整的生态单元,具有对胁迫反应敏感以及胁迫过后自身恢复迅速等特性,在水质监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水生微型生物主要包括藻类、原生动物、细菌、真菌、轮虫等.本文阐述它们在水生生态系统中具有的各自地位、作用和微型生物监测水质成为生物监测的重要手段的原因.  相似文献   
87.
李颖 《环境工程》2002,20(3):21-22
垃圾转运站污水回用处理采用了膜 -生物反应器处理工艺 ,它具有高效、稳定、工艺流程简单、设备占地面积小和投资少等优点 ,且处理后出水可用于自身站内所需 ,即冲车、喷洒道路、冲厕、绿化、冲刷车间地面等多种用途 ,实现了污水处理后再利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88.
随着国家机构改革,原地勘队伍进行了属地化管理,在国家安全管理体制变化影响下,省级及以下部门安全管理体制也发生了相应变化,本文就变化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进行了阐述,对新形势下加强地勘安全教育工作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9.
石墨炉原子吸收法直接测定水中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滢 《云南环境科学》2006,25(Z1):178-179
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水中钼.用不带平台的热涂层石墨管,将灰化温度提高到1850℃,原子化温度定为2380℃,取得较好效果.对6个样品测定,相对标准差<10%,加标回收率在96.6~101%之间,精密度和准确度较好.  相似文献   
90.
ZDMC絮凝剂工业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叙述采用两种复合配方分阶段在炼油厂净化水车间一级浮选池进行工业应用试验,并与车间现用絮凝剂PAFC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PAFC20+ZDMC5的除油效果与PAFC的相当,浮渣产生量比PAFC减少26%,药剂费用低,药剂用量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