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9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264篇
安全科学   29篇
废物处理   45篇
环保管理   46篇
综合类   372篇
基础理论   120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215篇
评价与监测   34篇
社会与环境   31篇
灾害及防治   2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0 毫秒
701.
邵燕  张炎  何亮亮  黄春梅 《化工环保》2014,34(6):599-602
建立了二硫化碳萃取—气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含盐酸废水中甲苯、邻氯甲苯、对氯甲苯和氯化苄的方法,并应用于实际水样的测定。采用二硫化碳萃取含盐酸废水中的甲苯、邻氯甲苯、对氯甲苯、氯化苄,待测物质经30QC3/AC20(30 m×0.32 mm×0.50 μm)毛细管柱气相分离。采用保留时间定性,外标法定量。实验结果表明,甲苯、邻氯甲苯、对氯甲苯和氯化苄的质量浓度在0.2~100.0 mg/L范围内与对应的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分别为0.09,0.12,0.13,0.10 mg/L。该方法的精密度和准确度较高,相对标准偏差小于2%,加标回收率在96.4%~101.0%之间。  相似文献   
702.
邵晨  于鑫  蒋平  田兴军 《环境工程学报》2014,8(9):3971-3977
为了探索不同调理剂对微生物降解餐厨垃圾效果的影响,本实验选取了木屑(桦木)、米糠、泥炭、花生壳、稻壳等材料分别作为主要调理剂,以餐厨垃圾的重量减量率作为评价降解效果指标,测定实验过程中的温度、含水率、pH值、微生物生物量及重量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影响餐厨垃圾降解效果主要因素有温度和含水率;以木屑和米糠为主要调理剂的保温性能最优,其余材料热量散失较快;以50%木屑处理的调理剂含水率适宜,能达到最适含水率要求(50%);同时,以50%木屑(桦木)为主要调理剂处理的减量率最高。  相似文献   
703.
Across 3 studies, we apply a self‐protection perspective of observed mistreatment to examine a moderated mediation model on “when” and “why” third parties are motivated by peer abusive supervision. We hypothesize that prevention‐focused third parties will increase their performance effort as a response to peer abusive supervision, and this effect is mediated by performance instrumentality. In a field study of working adults (Study 1) and an experimental study that manipulated peer abusive supervision (Study 2), we found that peer abusive supervision interacted with third parties' prevention focus to predict their performance effort such that peer abuse was positively related to third parties' performance effort only for those high on prevention focus. Results were replicated in a second field study of working adults (Study 3). Further, we found support for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performance instrumentality.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mplications of our result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704.
射频加热强化土壤气相抽提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热强化土壤气相抽提技术是一种高效的土壤治理技术,广泛应用于包气带土壤中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去除。在天津某有机污染场地开展射频加热强化土壤气提技术应用研究,研究了射频阳极连接方式对场地加热效果的影响,并考察了该技术对实验场地的实际修复效果。结果表明,射频阳极采用并联方式连接对场地的加热效果较好,加热10 d后,场地温度升高约40℃;随着SVE系统工作时间的延长,场地温度逐渐下降,土壤气中TVOCs的浓度逐渐下降;经过约2个月的修复,中浅层土壤中污染物的总去除率约90%,氯仿去除率达95%,深层土壤中的污染物去除率约64%。  相似文献   
705.
多级厌氧法处理螺旋霉素工业发酵菌渣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自主设计的多级厌氧反应器系统来考察半连续处理螺旋霉素工业发酵菌渣的效果。该系统总反应体积为44 L,由4个11 L的升流式厌氧反应罐组成,罐体间采用串联方式连接。121 d的连续运行周期分为3个阶段,各阶段的有机负荷率分别为1.27、1.82和2.73 kg COD/(m3·d)。全过程中主要监测了各级罐体的产气量和螺旋霉素的降解。结果表明,多级厌氧反应器系统启动初期会出现产气不稳定现象,经过2个月的运行之后系统达到稳定状态。在有机负荷达到2.73 kg COD/(m3·d)时,各级罐体仍能稳定运行,总产气的45%集中在1号罐。在系统启动初期,螺旋霉素不能被明显降解。运行约80 d后,整个体系达到了快速降解螺旋霉素的状态,在2.73 kg COD/(m3·d)的有机负荷率下,螺旋霉素降解率达到97%,同时可溶性COD降解率也达到了90%。  相似文献   
706.
在半干旱地区,利用腾发盖层代替传统盖层,在相同的防渗效果下可以减少垃圾填埋场设计过度造成的浪费。以兰州地区为例,实验测试得到兰州黄土的土水特征曲线,求得田间持水量和萎蔫含水量;结合兰州地区2007—2008年气象资料,利用Hydrus-1D软件,模拟了透过盖层的降水入渗量,分析了黄土盖层替代传统盖层的可行性。研究结果显示,31 cm厚的黄土盖层理论上可以满足阻止降水入渗的要求,与传统盖层相比,具有成本低、施工简单的优点。  相似文献   
707.
新型饮用水除氟材料Bio-F除氟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了SEM、BET、FT-IR、XRD等现代分析测试方法,研究了Bio-F的表面微观结构及吸附氟离子机制.结果表明,Bio-F吸附氟离子后比表面积由12.411m2·g-1减少为10.692m2·g-1,平均孔容减少了0.004 cm3·g-1,最可几孔径分布在1.88nm左右.Bio-F吸附氟离子的过程包括离子交换和吸附作用,吸附方式包括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离子交换时材料与氟离子结合可能形成Ca10(PO4)5CO3(OH)F.  相似文献   
708.
离子选择性微电极(ISME)是一种电化学传感器。在单细胞检测中可用来测定细胞内各种离子的浓度和胞外空间的离子流。本文提出了一种离子选择性微电极用于单细胞检测的新方法,即用离子选择性微电极测量植物细胞原生质体破裂时形成的离子浓度脉冲信号,进而分析细胞液中离子浓度的分布。并用此方法研究了在低温、纳米氧化铜(CuO NPs)、重金属(铽、镉)和乙醇等不同因素作用下,芦荟(Aloe vera)细胞原生质体的细胞液中Ca~(2+)的浓度分布。实验结果表明,在冷冻、CuO NPs、硝酸铽和氯化镉处理后细胞液中的Ca~(2+)浓度分布发生分层现象,而乙醇处理则不会出现这种现象。这种方法具有抗干扰能力强和操作简便的优点,为更全面地揭示细胞对外界刺激的响应特征提供了新的视角,也可为各种环境和生态毒理学评价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709.
全氟化合物污染现状及风险评估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氟化合物(polyfluorinated compounds,PFCs)是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的一类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FCs因具有优良的化学稳定性、耐热性以及高表面活性,而被广泛应用于生活消费和工业生产等领域。PFCs具有难降解、生物富集和长距离迁移等特点,已在大气、土壤和水体等环境介质及生物体中检出。在生态环境中,PFCs能够通过食物链不断传递放大,其具有的多种毒性效应已对生态系统和人类造成了一定的威胁。本文主要综述了PFCs在各类环境介质的污染现状、生物的毒性效应、人类摄入健康风险评估以及PFCs的降解研究,以期为未来PFCs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10.
Chen  Yiqun  Gao  Shuxian  Liu  Zizheng  Shao  Senlin  Yin  Weizhao  Fang  Zheng  Huang  Li-Zhi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Letters》2019,17(2):1017-1021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Letters - Metal-activated persulfate is an efficient reagent for the oxidative degradation of organic contaminants. However, homogenous catalytic activation of persulfa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