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43篇
安全科学   2篇
废物处理   6篇
环保管理   6篇
综合类   53篇
基础理论   16篇
污染及防治   15篇
评价与监测   6篇
社会与环境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In order to eliminate secondary pollution caused by municipal solid waste (MSW) incineration, a MSW gasification and melting process is proposed. The process is expected to reduce the emission of pollutants, especially heavy-metals and dioxins. In this paper, the combustible components of MSW and simulated MSW were gasified in a lab-scale fluidized bed at 400°C–700°C when the excess air ratio (ER) was between 0.2 and 0.8.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MSW could be gasified effectively in a fluidized bed at approximately 600°C–700°C when excess air ratio was 0.2–0.4. The melting characteristics of two typical fly ash samples from MSW incinerators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fly ash of pure MSW incineration could be melted at approximately 1,300°C and that of MSW and coal co-combustion could be melted at approximately 1,400°C. When temperature was over 1,100°C, more than 99.9% of the dioxins could be decomposed and most of the heavy-metals could be solidified in the slag. Based on the above experiments, two feasible MSW gasification and melting processes were proposed for low calorific value MSW: (1) sieved MSW gasification and melting system, which was based on an idea of multi-recycle; (2) gasification and melting scheme of MSW adding coal as assistant fuel. __________ Translated from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06, 27(1): 69–73 [译自: 环境科学]  相似文献   
32.
农村环境污染来源分析及监测研究——以杨庄村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环境污染源主体分散、隐蔽、排放随即、不确定,产生的污染物面广、量大、分散、成分杂、治理难度大。为科学合理地监测农村环境,首先对农村环境中如固体废物、环境空气、土壤、地表水、地下水及声环境污染的来源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根据污染源的类型、属性,针对性地提出了各种不同环境要素监测点位布设时需要考虑的问题;以西安市杨庄村为例开展土壤、环境空气、地下水饮用水监测,并对监测结果等进行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33.
腐殖酸改性针铁矿对铀U(Ⅵ)的吸附性能及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人工合成的方法制得腐殖酸改性针铁矿(HA-α-FeOOH),考察了吸附时间、吸附剂用量、U(Ⅵ)初始浓度和pH值等因素对吸附U(Ⅵ)过程的影响.同时,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能谱(EDS)分析了其对U(Ⅵ)的吸附机理.试验结果表明,在25℃、pH为4的条件下,腐殖酸改性针铁矿作用4 h对5 mg·L-1的含铀废水的去除率几乎达到100%.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对吸附过程的拟合效果较好,主要吸附模式为多层吸附;改性针铁矿对U(Ⅵ)的吸附是自发的吸热反应.SEM-EDS和FIIR分析结果表明,改性针铁矿吸附U(Ⅵ)的机理主要表现为内层络合作用及离子交换,与U(Ⅵ)作用的基团主要是羟基、酚羟基和羧基.  相似文献   
34.
卫星遥感技术是深入了解大气二氧化碳(CO2)时空分布特征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探测技术的限制,目前基于卫星遥感观测数据反演的CO2产品的空间覆盖度较低,数据缺失严重,不足以反映CO2浓度的空间分布情况。现基于轨道碳观测卫星-2 (OCO-2)、哨兵5P (Sentinel-5P)、美国CO2同化模拟系统(Carbon Tracker)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第5代(ERA-5)气象再分析数据,结合时间序列拟合估算模型和随机森林算法,重构了2019—2022年中国地区高精度(0.05°×0.05°)大气CO2平均干空气混合比(XCO2),分析了中国地区CO2时空变化特征。与OCO-2和Carbon Tracker对比结果显示,重构得到的XCO2与OCO-2的观测结果一致性更高,均方根误差为1.05 ×10-6,决定系数高达0.96,可以在较高空间分辨率上体现中国地区XCO2的时空分布情况。基于重构的XCO2数据得知,中国地区XCO2呈现明显的季节性波动,XCO2呈冬春高、夏秋低的特征;2019—2022年,中国地区XCO2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增长率达到(2.41±0.01)×10-6/a,但近年来增长速率有所降低;从空间分布来看,中国东部、北部、中部地区的XCO2显著高于其他地区,且增长率也较高;进一步分析中国典型经济区的XCO2发现,杭州、天津、成都的XCO2在各经济区内的增长最为迅速。研究成果可为碳监测研究、碳排放清单验证、碳排放管理、温室气体减排等研究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35.
本试验采用室内试验装置,研究了 pH、温度、硝酸盐浓度对锯末+乙醇作为混合碳源去除地下水中硝酸盐的影响结果表明,pH值在5~10内变化时对锯末+乙醇混合碳源体系的硝酸盐去除率影响较大,pH >7时的硝酸盐去除率明显高于pH <7时的去除率;并且随着pH值的增加,亚硝酸盐的积累量越多,锯末+乙醇混合碳源体系最佳的pH值范围是7~8.锯末+乙醇混合碳源体系受温度的影响较大,温度为8.5、15℃时的反硝化速率显著低于25℃时的速率,25℃时的反硝化速率分别是8.5、15℃时的3倍和1.5倍,锯末+乙醇混合碳源体系适宜的温度范围为25 ~35℃进水硝酸盐浓度也会影响锯末+乙醇混合碳源体系的反硝化效果,硝酸盐氮浓度在67.8 ~113 mg·L-1范围内变化时,反应体系的硝酸盐去除效果较好反应初期,硝酸盐浓度越大混合碳源体系的反硝化速率就越低,可能较大的硝酸盐负荷对反硝化细菌产生毒害作用而不利于硝酸盐的去除.  相似文献   
36.
Mineral particles are ubiquitous in the atmosphere and exhibit an important effect on the photooxidation of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VOCs). However, the role of mineral particles in the photochemical oxidation mechanism of VOCs remains unclear. Hence, the photooxidation reactions of acrolein (ARL) with OH radical (OH) in the presence and absence of SiO2 were investigated by theoretical approach. The gas-phase reaction without SiO2 has two distinct pathways (H-abstraction and OH-addition pathways), and carbonyl-H-abstraction is the dominant pathway. In the presence of SiO2, the reaction mechanism is changed, i.e., the dominant pathway from carbonyl-H-abstraction to OH-addition to carbonyl C-atom. The energy barrier of OH-addition to carbonyl C-atom deceases 21.33 kcal/mol when SiO2 is added. Carbonyl H-atom of ARL is occupied by SiO2 via hydrogen bond, and carbonyl C-atom is activated by SiO2. Hence, the main product changes from H-abstraction product to OH-adduct in the presence of SiO2. The OH-adduct exhibits a thermodynamic feasibility to yield HO2 radical and carboxylic acid via the subsequent reactions with O2, with implications for O3 formation and surface acidity of mineral particles.  相似文献   
37.
衡水市作为"2+26"城市中典型的低GDP、高污染城市,其空气质量排名常年处于74个重点城市的后10位.自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工作开展以来,衡水市开展了大量污染成因研究及污染治理工作,已取得了较为明显的大气污染治理成效.从空气质量变化、排放源、污染物来源解析及气象条件与排放贡献等方面,梳理了衡水市大气污染成因研究及治理经验.结果表明:①衡水市的空气质量得到较大改善,PM10和PM2.5治理成效明显.2018年衡水市ρ(PM10)和ρ(PM2.5)年均值比2017年分别下降了25.12%和19.73%,比2013年分别下降了54.84%和51.22%,但O3污染形势逐渐严峻,以O3为首要污染物的天数由55 d(2013年)增至125 d(2018年).②相比于2016年,衡水市2017年SO2、NOx、CO、PM10、PM2.5、BC、OC、VOC的排放总量均大幅下降.③2013-2018年导致衡水市PM2.5下降的因素中,气象因素占8.0%,排放源因素占92.0%,说明衡水市通过减排措施改善空气质量的效果较为显著.④硝酸盐已经取代硫酸盐成为秋冬季颗粒物二次转化中最重要、占比最高的成分.研究显示,衡水市高ρ(PM2.5)主要以本地排放和临近地区输送为主,为有效控制衡水市PM2.5污染的发生与发展,应采取本地排放控制与"2+26"城市联防联控相结合的方案.   相似文献   
38.
在分析和总结传统教学方法和当代教学方法在环境类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与弊端的基础上,探讨了环境综合实践教学系统的特点、建设和应用。环境综合实践教学系统以就业为导向,建设了符合课程学习要求,能够真正运行的污水处理工艺系统、大气污染控制系统等实践教学情境。该实践教学系统在实际教学中效果良好,能够满足环境类专业教学要求,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9.
生物反硝化去除地下水中硝酸盐的混合碳源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选取麦秸、锯末、乙醇为碳源,比较了这3种物质单独或两两组合作为碳源的情况下,生物反硝化去除模拟地下水中硝酸盐的效果.结果表明,以麦秸为碳源的反应体系具有较好的反硝化效果,但反应器出水具有颜色和异味;锯末+乙醇作为混合碳源的反应体系比单独添加锯末或乙醇反应体系的脱氮效果好;碳氮比(C/N)为40的混合碳源用量有利于硝酸盐...  相似文献   
40.
含氮化合物的排放、输送和沉降是生物地球化学氮循环的关键过程,对生态系统和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其中输送过程的定量化表征一直是困扰沉降来源识别的突出难点之一.为此,本研究采用WRF-EMEP模型模拟2015年我国大气氮干沉降时空分布特征,通过标准差椭圆(SDE)"质心"迁移法定量分析京津冀地区(BTH)、长江三角洲(YRD)和珠江三角洲(PRD)3大典型城市群的氮排放-干沉降输送过程,评估不同区域大气氮干沉降输送过程的季节差异和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典型城市群氮干沉降通量呈现出散布于城市群周边50~200 km地区的空间分布格局,其中氧化态氮(NOy)和还原态氮(NHx)沉降的年平均通量水平分别为8.5 (6.0~22.0) kg ·hm-2·a-1和10.2 (6.0~31.0) kg ·hm-2·a-1.氧化态氮和还原态氮的输送方向均受大气环流运动主导:在同一城市群,各季节氧化态氮和还原态氮的输送方向保持一致;在不同城市群,二者的输送方向具有季节性差异:京津冀地区氮沉降春秋冬三季多向东及东南方向迁移,夏季向南迁移;受西太平洋副热带反气旋环流影响,长三角地区春夏季氮沉降向西迁移;珠三角地区氮沉降在春夏季往偏北方向迁移,秋冬两季向西南方向迁移.氧化态氮和还原态氮的输送距离受其化学性质主导:在相同气象条件下,氧化态氮传输距离约为还原态氮传输距离的1~2倍,使得氧化氮多沉降在城市群的域外,而还原态氮主要沉降在排放源周边区域.其中,不同城市群氮沉降的输送距离有一定差异,除夏季外,京津冀地区(127~541 km)和长三角地区(108~374 km)的输送距离高于珠三角地区(57~285 km),其中京津冀地区和珠三角地区沉降主要在域外,即两地的氮排放更易输送到周边地区.因此,在开展氮沉降生态效应相关研究时,应关注周边地区对本地氧化态氮输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