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9篇
  免费   93篇
  国内免费   212篇
安全科学   77篇
废物处理   22篇
环保管理   39篇
综合类   448篇
基础理论   86篇
污染及防治   59篇
评价与监测   14篇
社会与环境   37篇
灾害及防治   2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71.
混凝机理物理模型中混合剪切阶段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在总结絮凝剪切理论和实验研究的基础上,从亚微观的角度上,提出了混凝过程的物理模型,该模型从理论上强调了絮凝剪切碰撞的有效性和结合了分形维数评价混凝效果及过程。该模型指出:只有胶体颗粒与充分分散的药剂充分接触,才有可能充分地形成微絮体,也才有可能充分地或高效地(短时间内)形成大絮体。也就是说充分地混合剪切,才有高质量的凝聚,才可能有高效地絮凝。我们强调这种混合剪切是指在一定的流体力作用下颗粒与药剂的充分分散和接触。无机絮凝剂从添加到分散,到与颗粒发生接触作用,到脱稳颗粒形成微絮体乃至以后的大絮体,它在一定的弱搅拌强度下需要一定的时间;添加有机絮凝剂时则需要较强的搅拌强度。试验也证明:在上述条件下,其混凝沉降效果大大优于传统的混凝沉降效果。  相似文献   
572.
在水泥固化时将生活垃圾焚烧飞灰(简称飞灰)以不同的比例代替复合硅酸盐水泥并且用垃圾渗滤液浓缩液代替水进行固化实验,研究了飞灰掺量(40%、50%、60%)、浓缩液替代水对水泥固化法固化效果及重金属(Zn、Pb、Cd、Cr、As、Ba)浸出的影响.结果表明:飞灰掺入量的增加会降低固化体的抗压强度,但浓缩液替代水对固化体的抗压强度没有显著影响.不同重金属的浸出行为受掺灰率的影响不同,掺灰率的增加会减少固化体中Zn的浸出,增加Pb和Cd的浸出,Zn、Pb、Cr、As在第36d可达到稳定浸出量不再增加,Ba的累积浸出量持续增加,加入浓缩液后固化体中Pb、Zn、Cd、Cr、As等重金属的浸出量未超过标准限值,可以满足固化处理对浸出毒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573.
以铜绿微囊藻为研究对象,从抑制率,有效剂量,起效时间,抑制时效和使用成本等方面评价了酚酸类,生物碱类,脂肪酸和酯类共13种化感物质的抑藻效应.结果表明,生物碱类物质对微藻生长的抑制效果最强,其抑制率(>80%)高达酚酸类,脂肪酸和酯类化感物质的4~52倍,其抑藻时效也显著长于酚酸类,脂肪酸和酯类化感物质.生物碱类物质中,血根碱具有最大饱和抑制率(>90%),但其单位剂量的抑藻率[11%/(mg/L)]仅为白屈菜红碱,芦竹碱和小檗碱的16%,49%和63%;白屈菜红碱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作用最为灵敏高效,抑制铜绿微囊藻所需的最低剂量为0.2mg/L,最短时间为0.4d,且在2mg/L条件下便能维持7d以上的抑制时效.4种生物碱中,血根碱与白屈菜红碱的使用成本较高,超过芦竹碱和小檗碱的800倍.综合各项抑藻特性,植物化感物质的抑藻能力顺序前四为白屈菜红碱 > 小檗碱 > 血根碱 > 芦竹碱;抑藻成本顺序前四为:壬酸 < 芦竹碱 < 小檗碱 < PHBA.  相似文献   
574.
575.
海洋环境下航空电连接器腐蚀行为规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电子设备中电连接器的腐蚀问题。方法以军用飞机典型电连接器为研究对象,在实验室条件下模拟军用飞机服役的海洋环境条件,开展加速腐蚀试验。得到电连接器宏观、微观腐蚀形貌,接触电阻和绝缘电阻的变化规律,分析加载电流和未加载电流对电连接器腐蚀行为的影响规律。结果在腐蚀试验的前3个周期,绝缘电阻值在1500~0 M?之间剧烈变化,到第4个周期降到0 M?,完全丧失绝缘性能。结论加载电流明显加重了电连接器的腐蚀程度,导致接触电阻快速增大,腐蚀明显劣化了电连接器的导电性能。  相似文献   
576.
青海玉树拥有典型的川西云杉树线,是开展树线种群结构与空间格局研究的理想场所。在青海玉树调查了3个受放牧干扰的川西云杉树线样地(30 m×200 m)。基于样地数据,分析了种群径级结构和更新状况;利用O-ring函数,在0—15 m尺度上,计算了种群的空间格局。结果表明:种群径级结构均呈增长型,但缺少≤10年树苗;树苗在0—4 m尺度上呈集群分布,在其余尺度上呈随机分布;成年树、老树主要呈随机分布。树木间空间关联主要发生在小尺度上:树苗与成年树在2—6 m为正相关,树苗与老树在9—14 m为正相关。本研究为理解藏东树线种群的空间分布特征和种内关系奠定了基础,同时为山地森林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77.
电量采集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电磁辐射,电磁辐射对大气环境造成严重影响。针对电量采集过程电磁辐射对大气环境造成的污染进行分析,分析电量采集过程电磁辐射原理,列举电磁辐射弦网波、偶极辐射波、四极辐射波等几种比较常见的电磁波模式;改进电磁辐射污染治理体系,使得各方面协调合作,实现电量采集过程电磁辐射引发大气环境污染的高效治理,为电磁辐射治理的相关领域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578.
四氧化三铁改性沸石改良底泥对水中磷酸盐的吸附作用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研究了四氧化三铁(Fe_3O_4)改性沸石改良底泥对水中磷酸盐的吸附特征,并通过形态分级提取法研究了改良底泥中Fe_3O_4改性沸石吸附磷后的形态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与准一级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相比,Elovich模型更适合用于描述未改良和改良底泥对水中磷酸盐的吸附动力学过程.未改良和改良底泥对水中磷酸盐的等温吸附实验数据可以采用Langmuir、Freundlich和Dubinin-Radushkevic模型进行描述.未改良和改良底泥对水中磷酸盐的吸附能力随着pH值的增加而下降,且水中共存的阳离子会促进底泥对磷酸盐的吸附,促进作用的大小排序为Ca~(2+) Mg~(2+) K~+,而水中共存的HCO_3~-会抑制底泥对磷酸盐的吸附.未改良和改良底泥吸附水中磷酸盐的机制包括静电吸引作用和配位体交换作用,而改良底泥中Fe_3O_4改性沸石则主要依靠配位体交换作用吸附去除水中的磷酸盐.改良底泥对水中磷酸盐的吸附能力明显优于未改良底泥,并且前者的磷释放风险低于后者.改良底泥中Fe_3O_4改性沸石吸附磷酸盐后将近49. 4%的磷会以潜在可移动态磷形式存在,需要及时采用外加磁场作用将Fe_3O_4改性沸石从底泥中移出,以消除Fe_3O_4改性沸石上磷发生再次释放的风险.以上的研究结果初步显示,Fe_3O_4改性沸石适合作为一种底泥改良剂用于河道内源磷释放的控制.  相似文献   
579.
钢铁冶炼行业二英排放特性和厂区内大气中二英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国某市6家钢铁企业烟气中的二噁英(PCDD/Fs)污染水平和排放特性做了初步研究,同时对厂区内大气中的二噁英浓度水平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6家钢铁企业中,铁矿石烧结炉排放的二噁英浓度远高于炼钢精炼炉,烧结炉二噁英排放浓度为0.098~3.6 ng·Nm~(-3)(以ITEQ计),2个炼钢精炼炉烟气中二噁英的浓度分别为0.0037和0.078 ng·Nm~(-3)(以I-TEQ计),烟气排放达标率为66.67%.6家钢铁企业厂区内大气环境中的二噁英浓度变化范围为0.17~0.69 pg·m~(-3)(以I-TEQ计),平均值为0.41 pg·m~(-3)(以I-TEQ计),其中有两家企业略高于大气质量二噁英的推荐值.对烟气和大气中17种有毒二噁英的分布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污染源和大气中二噁英分布具有相似的指纹特性,推测厂区内大气中二噁英分布主要与污染源排放有关.  相似文献   
580.
以SnCl_4·5H_2O为原料,钛硅分子筛TS-1为载体,采用超声溶胶-凝胶法制备了负载型催化剂SnO_2/TS-1,并对该催化剂进行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透射电镜、比表面积等表征.以罗丹明B作为模拟废水(20 mg·L~(-1)),系统研究了催化剂SnO_2/TS-1纳米材料制备条件与影响光降解性能的主要因素,并对印染企业的实际印染染料进行降解.结果表明:在pH=7.0~8.0下,经450℃焙烧制备了球形SnO_2/TS-1(SnO_2负载量为42%)纳米催化剂,比表面积为270 m~2·g~(-1),平均孔径为46.81 nm;在高压汞灯(λ_(max)=365 nm)光照60 min,催化剂用量为30 mg的条件下,催化剂对实际应用的工业染料罗丹明B、酸性蓝、活性黑、RGFL黄、酸性红A-2BF的降解率分别为96.44%、99.85%、99.78%、96.15%、94.65%,TOC与COD的下降率分别为89.3%~96.4%和81.6%~90.4%,且催化剂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