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32篇
  免费   522篇
  国内免费   1188篇
安全科学   447篇
废物处理   27篇
环保管理   269篇
综合类   2687篇
基础理论   522篇
污染及防治   97篇
评价与监测   164篇
社会与环境   206篇
灾害及防治   123篇
  2024年   38篇
  2023年   82篇
  2022年   253篇
  2021年   233篇
  2020年   310篇
  2019年   137篇
  2018年   173篇
  2017年   144篇
  2016年   130篇
  2015年   159篇
  2014年   182篇
  2013年   233篇
  2012年   263篇
  2011年   294篇
  2010年   299篇
  2009年   255篇
  2008年   247篇
  2007年   253篇
  2006年   233篇
  2005年   169篇
  2004年   144篇
  2003年   79篇
  2002年   67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64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4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21.
采用化肥驱动正渗透(fertilizer driven forward osmosis, FDFO)工艺处理生活污水,不仅有效降低受纳环境风险或减少水体污染,同时经稀释后的化肥汲取液可直接用于周边农田灌溉,实现了生活污水处理与农田灌溉水肥一体化协同效应,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目前,FDFO处理生活污水处于实验室小试和部分现场中试验证阶段,规模化应用的关键核心在于高效正渗透膜的开发、膜装置设计的改进、膜表面水力学参数的优化及膜污染缓解技术水平的提升。文章综述了近10年FDFO工艺在处理生活污水中的应用,重点阐述了FDFO工艺的膜装置类型与工艺流程、评价指标及其影响因素等3方面,并展望了未来FDFO工艺规模化处理生活污水面临的挑战,以期推动FDFO工艺在处理污水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222.
胶州湾沉积物氮的环境生物地球化学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利用氮的分级浸取技术,研究了胶州湾不同粒级沉积物中氮的赋存形态.研究表明,胶州湾沉积物中可转化态氮可分为离子交换态、弱酸浸取态、强碱浸取态和强氧化剂浸取态.不同粒级沉积物中各形态氮占可转化态氮的比例各不相同.在细、中和粗粒级沉积物中,强氧化剂浸取态氮是可交换态氮的优势形态,分别占可转化氮的35.38%、44.38%和58.69%.在中、粗粒级沉积物中,强碱浸取态氮是无机氮的主要赋存形态,分别占可转化态氮的26.31%和25.85%.在细粒级沉积物中,离子交换态氮是优势态的无机氮,占可转化态氮的27.67%.相关分析表明,对于胶州湾来说,沉积物的粒度越细,氮的含量就越高,各形态氮大致与细、中粒级沉积物含量呈正相关,而与粗粒级沉积物含量呈负相关.研究还表明,不同粒级沉积物中氮与浮游植物数量、叶绿素a以及上覆水体中硝酸盐的含量大致都在一定程度上呈正相关,这一方面说明了沉积物对上覆水体元素的含量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沉积物中的氮对海水的富营养化水平有着较好的指示和十分重要的环境意义.  相似文献   
223.
污泥生物沥浸处理对病原物的杀灭效果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郑冠宇  王世梅  周立祥 《环境科学》2007,28(7):1539-1542
生物沥浸能够去除污泥中的重金属,同时可能对污泥中的病原物有一定的杀灭作用.通过测定沥浸过程中异养细菌总数及沥浸前后总大肠菌群和粪大肠菌群的变化,研究了生物沥浸作用去除城市污泥和制革污泥中的病原物的作用.结果表明,经过6~7 d的生物沥浸处理,城市污泥中的异养细菌总数从1.38×108个/mL降为4.43×106个/mL,制革污泥中的异养细菌总数从9.23×105个/mL降为4.26×104个/mL;总大肠菌群(TC)和粪大肠菌群(FC)的去除率达到99%以上;但蛔虫卵的死亡率并无明显变化.大肠菌群纯培养试验表明,沥浸过程中病原物的消减作用主要是由于沥浸作用产生的低pH环境,而与污泥中SO2-4和重金属浓度的升高无关.  相似文献   
224.
辽河流域河流栖息地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0  
建立了由底质、栖息地复杂性、速度-深度结合特性、堤岸稳定性、河道变化、河水水量状况、植被多样性、水质状况、人类活动强度和河岸土地利用类型所构成的河流栖息地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了各指标的等级划分以及栖息地综合指数的计算方法.结合2005年辽河流域河流生态调查结果,对流域内所调查的28个河段的栖息地质量状况进行了具体评价,并进一步分析了河道栖息地综合指数与河流理化因子、底栖生物以及小流域土地利用状况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①辽河流域28个河段的栖息地质量状况差异显著,其中10个河段达到了较好等级以上,6个仅为中等水平,12个河段为较差等级以下;②栖息地质量与理化因子、底栖生物指标具有显著相关性,表明栖息地质量是影响水质与生物状况的重要因素;③小流域的人类未利用土地比例与栖息地质量显著相关,表明小流域土地利用程度对栖息地环境质量影响较大,是恢复与保护河流栖息地质量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225.
三丁基锡对蓝子鱼的激素和酶指标及组织显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静态暴露方式研究三丁基锡氯化物(TBTCl)对黄斑蓝子鱼(Siganus oramin)的毒性效应.当蓝子鱼暴露于40~4000 ng·L-1 TBTCl中10d或20d后,雌鱼和雄鱼的肝体指数显著升高,鳃、肝脏、脾脏、心脏、皮肤等组织的显微结构发生明显的病理变化;上述病变随毒物暴露剂量或暴露时间的增加而加剧.与对照组相比,暴露10d后,40 ng·L-1组的血浆睾酮水平和400 ng·L-1组的血浆皮质醇水平显著升高,4000ng·L-1组的血浆皮质醇水平显著降低、肝脏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极显著升高;暴露20d后,各处理组的血浆睾酮和皮质醇水平无显著变化,但40、400 ng·L-1组的肝脏GST活性显著升高.结果提示,肝体指数、肝脏代谢酶活性、血浆皮质醇水平,以及有关组织的病理变化可以作为评估三丁基锡等环境污染物毒性效应的生物指标.  相似文献   
226.
基于WARMF模型的杭埠-丰乐河流域水文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了WARMF模型在杭埠-丰乐河流域(巢湖流域最大支流)的水文模拟适应性能并进行了流域水文系统分析.利用AVSWAT2000模型将流域划分为37个子流域,利用流域地貌-土壤分布对应关系、土壤剖面结构、地下水位埋深等条件,确定了子流域的平面分组与剖面土层结构,较大程度上降低了流域模型参数校准的难度与不确定性.利用2000~2003年的水文观测数据,在参数灵敏度分析基础上,对模型水文参数进行了校准与检验.结果表明,WARMF在研究区具有较好的适应性能.WARMF模型与AVSWAT2000模型的水文模拟结果对比表明,WARMF模型具有更好的日拟合性能.基于模型的模拟结果,在空间尺度上定量分析了流域从降水开始到入湖的水循环过程,在时间尺度上分析了年内降雨、径流的分布及其对应关系.流域概化、模型的校准与检验以及流域水文时空变化的系统分析方法等对流域水文、环境的模拟研究与系统分析具有探索意义.  相似文献   
227.
为探明酸雨和臭氧(O3)对作物是否存在复合影响,运用田间原位开顶气室研究了pH4.0模拟酸雨(SAR)和O3对冬小麦气体交换、生长和产量的影响.该实验包括3种处理:CF处理采用经活性炭过滤后的空气,作为对照;CF100处理采用经活性炭过滤后的空气加人恒定浓度为100 nL·L-1的O3;CF100 SAR处理为在CF100的基础上对冬小麦喷施pH 4.0模拟酸雨,喷施量为150 mL·m-2,每10d一次.结果表明:①CF100和CF100 SAR组冬小麦叶片细胞膜系统受到破坏,光合色素含量和气体交换参数降低,抑制了作物生长,导致生物量和产量下降.与CF相比,CF100和CF100 SAR处理下冬小麦产量分别降低了68.2%和63.6%;②与CF100组相比,CF100 SAR组对冬小麦细胞膜系统和叶绿素a含量产生显著的复合影响(p<0.05),而对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气体交换、小麦生长、生物量和产量的复合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228.
松花江下游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水质生物学评价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0  
1999—2005年对松花江下游江南屯断面及支流梧桐河断面进行了11次底栖动物生态调查.调查期间共发现底栖动物39种,其中水生昆虫21种,软体动物12种,环节动物4种,甲壳动物2种.江南屯与梧桐河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呈现显著差异,在发现的39种底栖动物中,仅有14种于两断面都有分布.分布于江南屯断面的主要底栖动物及其出现率为:纹石蚕100%,箭蜓80%,黑龙江短沟蜷80%,钩虾80%,二尾蜉60%,细蜉60%,灯蛾蜉60%,东北田螺60%.分布于梧桐河断面的主要底栖动物及其出现率为:黑龙江短沟蜷100%,东北田螺100%,扁蛭100%,珍珠蚌60%.从栖息密度来看,梧桐河断面中软体动物密度最大, 优势种为东北田螺,江南屯断面则以水生昆虫占优势.此外,两断面的底栖动物数量在不同年份也存在显著变化.水质生物学评价结果表明,梧桐河断面多年处于中污染状态,江南屯断面的污染状况在总体上较梧桐河断面轻,这主要是由于梧桐河断面高负荷的耗氧有机物引起水体中溶解氧含量匮乏,从而导致底栖动物的生存条件严重恶化.   相似文献   
229.
对国内外水污染防治技术体系进行了归纳总结,系统地介绍了美国水质管理技术——TMDL计划的技术框架和特点,指出TMDL对我国水质目标管理的借鉴意义. 在“以人为本,保护水生态”以及“分类、分区、分级、分期”理念的指导下,构建了以保持水生态系统健康为目标的流域水质目标管理技术体系,阐述了该体系的内涵和特点,研究了面向控制单元的总量控制技术方法,对水环境生态分区、水质标准体系的建立、水污染控制单元的选取、实际和允许负荷量的计算、污染负荷分配等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最后就如何实现流域水质目标管理体系提出了建议.    相似文献   
230.
生物膜法污水处理工艺中微生物量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生物膜法污水处理工艺,对深圳布吉秀峰工业城污水进行现场中试研究.出水中有机物BOD5,CODCr及悬浮物去除率一般在80%以上,曝气生物滤池工艺中的污泥质量浓度2倍于生物接触氧化工艺,曝气生物滤池中的原生动物及后生动物密度比生物接触氧化工艺高出1~2个数量级.试验中曝气生物滤池的去除效果比生物接触氧化工艺稍好,从反应器中污泥质量浓度(ρ(MLSS))及原生动物、后生动物数量的比较进一步证实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