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01篇
  免费   949篇
  国内免费   2107篇
安全科学   958篇
废物处理   178篇
环保管理   614篇
综合类   5002篇
基础理论   997篇
污染及防治   534篇
评价与监测   465篇
社会与环境   523篇
灾害及防治   286篇
  2024年   40篇
  2023年   164篇
  2022年   408篇
  2021年   417篇
  2020年   516篇
  2019年   361篇
  2018年   325篇
  2017年   394篇
  2016年   343篇
  2015年   436篇
  2014年   404篇
  2013年   531篇
  2012年   617篇
  2011年   620篇
  2010年   546篇
  2009年   565篇
  2008年   509篇
  2007年   470篇
  2006年   430篇
  2005年   324篇
  2004年   254篇
  2003年   203篇
  2002年   183篇
  2001年   151篇
  2000年   130篇
  1999年   71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Okuda T  Naoi D  Tenmoku M  Tanaka S  He K  Ma Y  Yang F  Lei Y  Jia Y  Zhang D 《Chemosphere》2006,65(3):427-435
We developed a useful analytical metho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 concentrations in the aerosol of China. We used an accelerated solvent extraction (ASE) method for the extraction of PAHs from the aerosol samples, in order to reduce the extraction time and the solvent volume used. The optimum purification method was developed, with aminopropylsilane chemically-bonded stationary-phase column chromatography, in order to remove many co-extractives which cannot be removed by conventional purification methods using silica-gel column chromatography. HPLC/fluorescence detection (FLD) was adopted as the analytical method, because it has very high sensitivity to PAH and it is easy to install, operate, and maintain as compared with GC/MS. With the analytical method developed in this study, the recovery and precision (RSD) for most of the PAHs ranged from 75% to 129% and from 2.8% to 22.7%, respectively. The concentrations of PAHs in the aerosol samples collected from October 2003 to April 2005 in Beijing, China were determined using the newly developed method. SigmaPAHs, which is the sum of the concentrations of all detected PAHs, was 177.8 +/- 239.9 ng m(-3) (n = 64). The SigmaPAHs concentration in the heating season (305.1 +/- 279.0 ng m(-3), n = 33) was 7.2 time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non-heating season (42.3 +/- 32.0 ng m(-3), n = 31). These strong seasonal variations in atmospheric PAH concentration are possibly due to coal combustion for residential heating in winter.  相似文献   
992.
耕作制度对川中丘陵区冬灌田CH4和N2O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连续2 a田间原位测定,研究川中丘陵区冬灌田CH4和N2O的排放特征和不同耕作制度对冬灌田CH4和N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1a只种1季中稻冬季灌水休闲的冬灌田(PF),在水稻生长期,CH4平均排放通量为(21.44±1.77)mg·(m2·h)-1,非水稻生长期为(3.77±0.99)mg·(m2·h)-1,分别大大低于以前文献报道的在西南其它地方观测值;全年CH4排放量以水稻生长期CH4排放量为主,非水稻生长期CH4排放量仅占全年总排放量的23.2%.冬灌田N2O排放通量年均值为(0.051±0.008)mg·(m2·h)-1,且主要集中在水稻生长季,非水稻生长期N2O排放量仅占全年总排放量的8.1%.在采用水旱轮作制后,冬灌田CH4排放量大大降低,稻-麦轮作(RW)和稻-油菜轮作(RR)全年CH4排放量分别为PF的43.8%和40.6%.但冬灌田改为水旱轮作制后,N2O排放量显著增大,RW和RR的N2O年排放量分别是PF的3.7倍和4.5倍.综合考虑冬灌田在采用不同耕作制度后排放CH4和N2O的全球增温潜势(GWP),无论是短时间尺度还是长时间尺度,采用3种耕作制度全年所排放的CH4和N2O所产生的综合GWP都为:PF RW≈RR.在20a、100a和500a时间尺度上,PF分别约是RW和RR的2.6、2.1和1.7倍.冬灌田改为水旱轮作制度后能大大减少CH4和N2O所产生的综合GWP.  相似文献   
993.
潮土施镍对小白菜的生物效应及其临界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潮土施Ni对盆栽蔬菜的生态效应,并通过小白菜生物量的变化、地上部茎叶Ni质量比及土壤有效态Ni质量比来表征土壤Ni污染的毒性临界值.结果表明,潮土施Ni对蔬菜未表现出增产效应.施Ni量低于25 mg/kg,其生物产量无明显降低.随施Ni量的增加,生物产量呈显著下降,生物量变化与Ni质量比呈高度负相关.潮土施Ni增加茎叶和根系中Fe,Mn,Ca,Mg元素质量比,降低Cu,Zn元素质量比.4种性质不同的提取试剂提取的土壤有效态Ni质量比与植物Ni吸收均呈高度正相关,较好地反映了植物的危害状况,且以DTPA提取效果最佳.以生物减产量突变点为依据,确定潮土施Ni毒害临界值为:土壤全量Ni为41.86 mg/kg,有效态Ni质量比为2.55mg/kg(DTPA)和茎叶Ni质量比为22.39 mg/kg.  相似文献   
994.
示踪技术用于气体泄漏扩散模拟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江苏工业学院油气储运安全综合实验模型平台,利用示踪技术(以CO2为示踪剂),模拟了有害气体瞬时泄漏扩散的整个过程.并结合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基本方法,定量分析了气体泄漏扩散过程,建立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初步确定了泄漏气体浓度与相关物理量的变化关系,在此基础上得到了2个定量评价指标:确定性系数R=0.991,相关系数r=0.995.研究表明,在实验室建立的试验模型能较好地反映现实情况,模型仿真度较高,数据拟合效果较好.研究可为评价模型的相似性提供理论参考,对有害气体泄漏扩散事故应急救援、实施有效的现场控制,具有一定的科学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95.
微生物法液相氧化SO2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酸性水溶液、含Fe3+水溶液、含Fe2+水溶液、细菌菌液和细菌培养基水溶液脱除二氧化硫的实验,探讨了微生物液相氧化二氧化硫的途径.以液相中SO42-浓度考察了Fe3+浓度、Fe2+浓度、进口SO2浓度以及温度对脱硫成酸的影响.微生物脱硫有2种机制:一是直接氧化作用,即氧化亚铁硫杆菌(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将S(IV)氧化成S(VI);二是间接催化氧化,氧化亚铁硫杆菌在酸性条件下具有快速氧化Fe2+成Fe3+,增强Fe3+对SO2的液相催化氧化能力,研究表明微生物脱硫以间接催化氧化为主.在浓度0~1.2g/L之间,Fe3+和Fe2+浓度越高,脱硫效果越好,氧化亚铁硫杆菌表现出对Fe3+/Fe2+体系氧化SO2的强化效果.入口SO2浓度越高,细菌脱硫效率越低,但液相中SO42-浓度随进口SO2浓度增加变化不大.温度对微生物脱硫影响较大,最佳脱硫温度为30~40℃.  相似文献   
996.
镉引起蚕豆(Vicia faba)叶片DNA损伤和细胞凋亡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蚕豆为研究对象,采用碱性、半碱性和中性彗星实验方法研究Cd对植物DNA的损伤,同时还采用DAPI染色法从细胞形态学入手研究Cd诱导的蚕豆叶片的细胞凋亡.用3种彗星实验研究Cd处理蚕豆叶片DNA损伤,结果表明Cd能够引起蚕豆叶片DNA损伤,但是不同Cd浓度引起DNA损伤的种类不同:5mg·L-1Cd处理主要引起单链DNA损伤和碱性不稳定位点的形成;10mg·L-1Cd处理时开始检测到DNA双链断裂;20mg·L-1Cd处理下,各种类型的DNA损伤均明显增加,且DNA双链断裂尤其明显.DAPI染色法通过细胞形态学变化来检测蚕豆叶片细胞凋亡的结果表明,蚕豆叶片细胞在Cd处理下发生凋亡的过程与DNA损伤过程有很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Cd是一种基因毒性物质,同时证明Cd引起的DNA损伤是引起细胞发生凋亡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97.
为了用可靠性理论进行区域大气环境质量风险评价.从理论上研究了几个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包括:明确区域环境质量风险评价的研究对象.确定区域环境质量可靠性的内涵,提出区域环境系统的“应力-强度-失效”假说.分析环境系统净化环节闻的串、并联关系。因此.从可靠性的视角,对区域环境质量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进行新的探讨.构建环境科学与可靠性理论联系的桥梁。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福建省泉港区石化工业基地大气环境质量风险评价问题进行研究。从大气环境污染的主要问题出发。研究区域环境系统对大气污染物的净化环节及其串并联关系。在此基础上.构建区域大气环境污染的故障树,并以区域环境质量的可靠性作为评价指标对区域环境风险问题进行具体评价。这是一种以概率为基础的、新的区域环境质量风险评价模型.对于研究污染型工业系统的环境质量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8.
朱苗淼  朱武卫 《灾害学》2022,(1):129-133
黄土在世界上分布面积较广,在我国也有约60×104 km2的分布,具有湿陷性是其区别于其它区域性土的最显著特点,并由此引发造成各种地质灾害和工程问题.采用石灰、水泥或高分子材料等对其进行改性以达到消除湿陷性或提高黄土强度的目的,是岩土工程领域的重要课题.选用矿渣和工业废渣作为改性参料,用以研究改性黄土的力学特性变化和改...  相似文献   
999.
近年来我国大气重污染频发,严重影响民生,其中以京津冀最为严重.2017年"总理基金"启动,同年冬防效果显著.衡水市作为"2+26"城市之一,空气质量排名常年处于倒数十名之内.经过2017年的冬防,空气质量明显改善,衡水市大气污染的改善在"2+26"城市中很具有代表性.本文以衡水作为切入点,利用后向轨迹和浓度权重轨迹分析(CWT)探讨了2017年衡水冬防效果及潜在源区变化,分别从气象轨迹和本地排放初探了潜在原因.结果表明,2017年冬防效果显著,PM_(2.5)浓度降低33%,优良天数增加32 d,重污染天数减少22 d.PM_(10)浓度降低41%,优良天数增加40 d.2017年冬季PM_(2.5)潜在源区由2016年同期衡水北部及以北地区向衡水南部及以南地区转移.PM_(10)潜在源分布变化与PM_(2.5)相似.两年气象条件的对比结果表明,气象变化较小,对潜在源分布影响不大,本地排放是潜在源区分布变化的主要原因,其中衡水北部工业锅炉和扬尘减排量显著高于衡水南部.研究表明,2017年衡水冬防效果显著,相比于气象条件,本地排放对大气颗粒污染及来源影响更大,本研究可为"2+26"城市大气颗粒污染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研究航空用继电器的失效机理。方法通过对电磁继电器进行振动与工作载荷单独施加以及二者综合加载情况下的试验方法及性能退化行为研究,实时监测继电器内部触点间接触电阻等性能参数的变化趋势,并对不同条件下触点表面的微观形貌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相比较工作载荷单独施加而言,振动应力的加入使得继电器的寿命大幅度降低,并使得触点表面呈现"雪花"一般的形貌。结论振动环境导致了触点之间电弧的变化,以及触点表面接触压力、接触面积和接触超程等,并通过燃弧时间和超程时间的变化趋势对其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